食疗本草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中医食疗学专著
《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中医食疗学专著,作者是孟诜。
作者简介
孟诜(shēn),公元621~713年,河南汝州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 中医食疗学鼻祖,开创中医食疗孟余堂,传承至今,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是孙思邈的真传弟子,又是与孙思邈齐名的唐代四大名医。
孟诜传说》已于2014年成功入选为汝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2月,成功入选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孟诜(shēn)少好医学及炼丹术,曾师事孙思邈学习阴阳、推步、医药。举进士,睿宗在藩,召充侍读。长安(701~704)中为同州刺史,故人称孟同州。神龙初(约705年),致仕归伊阳之山隐居,但以药饵为事。撰《补养方》三卷,经张鼎增补,改名《食疗本草》三卷,现存敦煌莫高窟发现之抄本残卷及近人辑佚本。
又撰有《必效方》三卷,已佚。在《外台秘要》、《证类本草》等书中有引录。孟氏创用白帛浸于黄疸患者尿中,凉干并按日推列对比,以观察黄疸病疗效。其饮食疗法对后世也有影响。.
另撰有《家祭礼》一卷、《丧服正要》一卷、《锦带书》等,均佚。
张鼎,唐代药学家。号悟玄子。生活于公元七世纪。补孟诜之《食疗本草》不足者89种,并旧为227条,皆具治病之效,凡三卷。《医心方》录“悟玄子张”之食疗品条文即其所增。另《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本草》二十卷、目录一卷,名衔、卷帙并同《新修本草》,或言张氏亦曾参加《新修本草》的撰写
内容简介
据残卷所录,原书采用朱、墨两色分书。如药名、各方前的“又”“又方”及分隔句段的圈点皆用朱色书写。所载药物按类编排,药名下注药性(温、平、寒、冷),不注药味;次载功效、禁忌及单方等,其间或夹有药物形态、修治、产地等论述。有些药条内容被“案”或“案经”字样分作前后两部分。
残卷中的“案经”,在《证类本草》中均作“谨按”,一般认为此下文字系张氏增补。书中收载了不少当时本草文献未载之食药,如鱼、鲈鱼石首鱼胡荽白苣绿豆荞麦等。又记述了动物脏器疗法和藻菌类植物的食疗作用。所录波斯石蜜、高昌榆白皮等,反映了亚洲中部地区使用食疗品的情况。
在醋、杨梅等十几种食疗品的论述中,还涉及到食物疗法地区性。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及多食、久食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时有记述。如云河豚“有毒,不可食之,其肝毒杀人”;安石榴“多食损齿令黑”等。
还提出妊、产妇的饮食宜忌,以及某些影响儿童发育和不适宜小儿食用之品。
对食品卫生防护亦有相当认识。
《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的原理相一致,对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本书共3卷。唐代著名医药学孟诜(shēn)撰,张鼎增补改编。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一般认为此书前身为孟诜《补养方》,张鼎补充89种食疗品,又加按语(冠以“案经”,或作“谨按”),编为本书。共载文227条,涉及260种食疗品。诸品名下,注明药性(温、平、寒、冷),不载其味。正文述功效、禁忌及单方,间或论及形态、修治、产地等。首载菠薐胡荽、莙荙、鱼等食蔬。尤以动物脏器疗法藻菌类食疗作用之记载引人注目。所录食疗经验多切实际,药物来源广泛,充分顾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区性,为唐代较系统全面之食疗专著。原书早佚,敦煌曾有残卷出土,近代有辑佚本。
从文字记载看,最早的代茶饮出自《食疗本草》,其中有专治“热毒下痢”“腰痛难转”的饮方。
成书背景
本书系张鼎在孟诜《补养方》基础上增补改编而成。
流传版本
现存敦煌残卷,另有1925年东方学会铅印敦煌石室碎金本,通行本为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重辑铅印本
校注整理
原书早佚,1907年于敦煌莫高窟发现残卷(卷轴),仅存26味药物,此本为后唐时抄本。
1930年日本中尾万三据《本草拾遗》《医心方》《嘉祐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等书辑复本书,载药241种。
1931年范凤源删去中尾辑本的校注及旁注假名,录取正文,以《敦煌石室古本草》为名刊印。
1984年谢海洲重辑本分三卷,收药260种。
影响评价
本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古代营养学和食物疗法专著,对多数食物疗效和食用药品合理应用的阐述切合实际,至今仍有较高价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0 09:33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