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虫
纺锤形,蛆状,橙黄色,长约2.50毫米,宽0.65毫米左右。头部具触角1对。腹部束节有2个突起.每个突起的端部着生4个角刺,呈上下、左右对角形排列,故从背面或腹面向下看,只能见到3个角刺。剑骨片叉状,叉口较窄.叉端直向前方伸出。
触角14节(基节2,鞭节12),念珠状,比体长,着生一圈刚毛,刚毛的背面有2根极明显的长毛,长度相当于此圈刚毛的2倍。腹部比雌虫小,末端两侧有向上弯曲的攫握器1对,其上着生黄褐色几丁质化的长钩。
1.40-1.80毫米,棕褐色,全身密被黄色长毛。头和口喙黄色,触角黄褐色,复眼黑色,左右两眼在头顶完全愈合,为合限式,无单眼。前后胸很小,中胸发达,棕褐色。前胸椭圆形,膜翅透明,翅面密生细毛,翅后方基部缘毛较长。翅脉4条,即前缘脉、第一径棘(末端达翅的1/3处)、径脉总支(直达翅的端部,与前缘脉的端部相连接)、中脉的后支和肘脉合并为叉状,此脉除基半部外,不太明显。在中脉后支的上方有一条密集的毛纹。足细长,长度约为体长的2.60倍,基节棕色,腿节黑褐色,其余淡黄褐色。雌触角14节(基节2,鞭节12),念珠状,比身体短,各
鞭节基部膨大如瓶身,末端缩小成瓶颈,膨大部分着生两圈
刚毛,毛约等于一个鞭节之长。腹部呈椭圆形,共9节.第八、九节黄白色,第九节末端具瓣状片1对,第九节可以伸缩于第八腹节内,故通常只能见到第9节末端的瓣状片。
食蚜瘿蚊以结茧幼虫在
蚜虫的寄主植物周围表土下越冬,于翌年3-4月间
化蛹,羽化交配后.在有蚜虫的杂草和
木槿等早春寄主上产卵繁殖。4月上、中旬为第一代成虫产卵盛期。5月上、中旬为第二代成虫产卵盛期。5月中,下旬在棉田可以见到第二代食虫
瘿蚊幼虫捕食
棉蚜,但这时在田外有蚜植物上发生数量较多。成虫行动敏捷,飞翔迅速。多在有蚜虫的叶片背面或嫩茎上产卵,每处产卵一般数粒,多至10余粒。幼虫孵化后.即捕食初生若蚜,长大后捕食成蚜,以口钩钩住蚜虫的腹部或足等处,吸取体液。幼虫老熟后,入土结茧化蛹,一般在6月以后种群数量减少。成虫身体纤弱,对化学农药特别敏感,抗高温、干燥及风雨的能力也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