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蚜蝇科
生物术语
食蚜蝇科是昆虫纲双翅目下一科。通常黑色,头部、胸部特别是腹部通常具有黄、橙、褐、灰白等色斑或由这些颜色组成的图案,有些种类具蓝、绿、铜等金属色彩。头部半球形,一般与胸部等宽;前、后胸退化,中胸发达,具柔软细毛,部分种类在肩胛、中胸背板边缘、侧板、小盾片后缘具鬃状毛或鬃;足简单,跗节5节。雄性露尾节突出,隐于腹端下方,不对称。
分布区域
全世界已知5000种,其中分布于新热带界的种类最多,约占总数的1/3;新北界和古北界次之;中国已知300余种。此外,已知食蚜蝇的古化石昆虫70余种,大部隶属于黑蚜蝇亚科(Chilosiinae)和食蚜蝇亚科(Syrphinae)。
身体形态
头部新月片不显著,颜多少突伸;翅r4+5与m1+2间有伪脉,常具鲜明色斑的蝇类。形似蜂,腹节上常有黄黑相间的斑纹。 R 脉与 M 脉间有一游离的伪脉( spurious vein )。幼虫体平滑或有圆锥突起及刚毛;捕食性种类的体前端尖,后端平截;粪食性种类的腹末有长的呼吸管。
成虫体小型到大型,个别种类体长可达40毫米。体宽或纤细,光滑或具毛,体色单一暗色或常具黄、橙、灰白等鲜艳色彩的斑纹,某些种类则有蓝、绿、铜等金属色,外观似蜂。头部大。雄性眼合生,雌性眼离生,也有两性均离生。新月片缺如或不清楚。颜变异很大,或正中突起,或下半部略向前突,或自触角以下向前呈圆锥形突出,或向下延伸。触角3节,芒位于第3节背侧,或触角很长,向前直伸,芒位于第3节末端,称端芒;芒裸或羽状。一般喙短,少数种类喙特别细长,几与体长相等。胸部一般无刚毛。翅大,翅脉在r4+5脉与m1+2脉之间有一条褶皱状或骨化的伪脉,极少数种类缺如,伪脉是识别本科昆虫的主要特征。足简单或特化。腹部狭长、扁宽或棒棍状,至少可见4节,一般可见5~6节,末端数节形成尾器,雄性中一般不对称,扭转、背面不易见。
卵一般产在蚜群中的为白色,长形,卵壳具网状饰纹。幼虫11节,无头,呼吸系两端气门式及后气门式。幼虫常有4种类型。
①半球型:体背突出,表面具刻纹,后气门式,如蚁穴蚜蝇属;
②短尾型:体圆筒形,后呼吸管短,在后气门周围簇生羽状毛,如粗股蚜蝇属;
③鼠尾型:圆筒形,尾端有一根长呼吸管,能伸缩自如,伸出水面呼吸,如长尾裸芒蚜蝇;
④食蚜型:前端尖细,后端粗大,腹面平坦,体表粗糙多褶襞,如食蚜蝇属。
生活习性
食蚜蝇成虫早春出现,春夏季盛发,性喜阳光,常飞舞花间草丛或芳香植物上,取食花粉、花蜜,并传播花粉,时或吸取树汁。成虫飞翔力强,常翱翔空中,或振动双翅在空中停留不动,或突然作直线高速飞行而后盘旋徘徊。食蚜蝇本身无螫刺或叮咬能力,但常有各种拟态,在体型、色泽上常摹仿黄蜂或蜜蜂,且能仿效蜂类作螫刺动作。如体大、被毛、具黄黑斑纹的 Criorhina属摹仿熊蜂,蚁穴蚜蝇亚科的某些种类摹仿蜜蜂。
幼虫生活习性复杂,因此,口器随种类而异,鼠尾型的种类口器缺如,在木材中生活的种类口器发达,食蚜蝇属的口器则特化成刺吸式。
①腐食性:管蚜蝇亚科种类的幼虫属此类型,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如Myiolepta属幼虫生活于腐蚀的树木中,并在其中越冬;也有部分幼虫生活于污水中。此外,某些类群的幼虫生活在其他昆虫的巢内,如蜂蚜蝇属生活在蜜蜂、胡蜂巢中,吞食已死的幼虫和蛹;蚁穴蚜蝇属幼虫则生活在蚁类及白蚁巢中,以其排泄物为食。
②植食性:如Mesogramma属幼虫能钻入植物木质部中生活,而拟蜂蚜蝇属和球蚜蝇属的幼虫则为害植物的球茎,如水仙拟蜂蚜蝇为害水仙属及其近缘植物的球茎,灰条球蚜蝇和瘤茎球蚜蝇在欧洲为害洋葱,在英国为害水仙属。
③捕食性:食蚜蝇亚科的绝大部分种类(包括缩颜蚜蝇族的幼虫)均系捕食性。体常具颜色,绿色、橘黄色、红色、褐色或黑色,有时具条纹或斑,有的种类取食带有蜡或丝的猎物时,常可用蜡或丝覆盖自己。多以捕食蚜虫为主,如食蚜蝇属、细腹蚜蝇属、鼓额蚜蝇属、小蚜蝇属等幼虫均能捕食大量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蝉、蓟马、鳞翅目小幼虫等,为这些害虫的有效天敌。
④巢居杂食性:蜂蚜蝇属幼虫形态结构与迷蚜蝇腐食性类群相似,但口器咽室内无强大肌肉,咽室腹部过滤脊退化。巢穴蚜蝇亚科种类幼虫很特化,一般很难认为它是双翅目幼虫。
成虫羽化后必须取食花粉才能发育繁殖,否则卵巢不能发育。许多种类的成虫在露天或树林中飞翔交配,交配时间仅1~2秒钟。雌虫产卵于蚜群中或其附近,以便幼虫孵化后即能得到充足的食料。有时也产卵于叶上或茎部。每一雌虫产卵数百至千余粒不等。幼虫孵出后立即能捕食周围的蚜虫。某些种类的成熟幼虫有迁移现象。一般以幼虫或蛹在土中、石下、枯枝落叶下越冬,少数以成虫越冬。华北地区年发生4~5代,南方地区年发生5~7代,也有1年发生1~2代的。通常从产卵到成虫羽化需16~28天。夏季卵期2~3天,幼虫期与蛹期几乎相等,约6~7天。
常见种类
纤腰巴食蚜蝇 Baccha maculata Walker 。
发育研究
食蚜蝇大部分种类的幼虫是蚜科、蚧科等同翅目害虫的天敌,在生物防治上是一支有效的力量。成虫在取食花蜜、花粉的同时传播花粉,对农业有益。
食蚜蝇科是双翅目物种最丰富的类群之一,世界上已经发现的食蚜蝇有200余属5000多种。食蚜蝇分布广泛,是进行生物学、生态学及仿生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实验材料,也是系统学和进化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材料。但是食蚜蝇科的分类系统一直比较混乱,
各类群的亲缘关系不明确,特别是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研究还十分少见。 本研究对食蚜蝇科14族32属45种样品的线粒体基因组12srDNA、16s rDNA片段以及核基因组28s rDNA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根据所得分子数据并结合Genbank已发表的同源序列数据构建了分子系统树,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食蚜蝇科族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探讨了一些有争议类群的分类地位
综述了食蚜蝇科的分类系统及其研究进展。未能正确地区分出食蚜蝇类昆虫,将当时已知的大约37种食蚜蝇归入家蝇属Musca中。Fabricius首次建立的食蚜蝇属Syrphus包括了当时已知的大部分食蚜蝇种类和一些非食蚜蝇种类 ,一些真正的食蚜蝇仍保留在家蝇属Musca及其它属中。MosesHarris是第1位将食蚜蝇与双翅目其它类群分开的学者。
Latreille首次建立食蚜蝇科Syrphiae。Fall啨n以“Syrphici”作为食蚜蝇科的科名,现代食蚜蝇科的名称“Syrphidae”由Leach提出。多数学者认为食蚜蝇科隶属于双翅目环裂亚目Cyclorrhapha、无缝组Aschiza ,头蝇科Pipunculidae是其姊妹群,二者构成食蚜蝇总科Syrphiodea。
在分类系统方面,Rondani首次将食蚜蝇科分为5个亚科。Lioy第1次依据幼虫摄食习性将食蚜蝇划分为 5个群 (group),并对Eristaliti群进行了再划分。Schiner依据径中横脉 (r m)的位置将食蚜蝇科分为 2个类群,将食蚜蝇科分为 8个亚科。Williston将食蚜蝇科划分为3个亚科,包括14族。
Verrall在Schiner和Williston系统的基础上,。提出分7个亚科的分类系统,这一系统得到其后学者的认可和引用,如Efflatoun、Brunetti、Ferguson等。Bezzi也引用Verrall的系统,但以齿腿蚜蝇亚科Merodontinae取代。
食蚜蝇科Syrphidae的建立林奈氏将当时已知的大约 3 7种的食蚜蝇都归入家蝇属Musca ,而未能将其正确的分出。Fabricius 1 775年建立了食蚜蝇属Syrphus,包括了当时已知的大部分食蚜蝇种类,但也包括了一些非食蚜蝇种类,还有一些真正的食蚜蝇却被归入家蝇属Musca及其它属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1 02:43
目录
概述
分布区域
身体形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