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拼音:fà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古字形以食为形,反为声。“饭”的本义表示吃饭。用作使动,指给别人饭吃、喂牲畜。后来多用作名词,指所吃的东西,特指谷类粮食做成的熟食,多指大米饭。
文字源流
形声字。“饭”字产生得较晚。现代能看到的较早的“饭”是在金文中,写成图1。这个字形从构造上看与现代字形基本一致,左边是“食”,右边是“反”,“食”表示与吃食物有关,“反”表示读音。简化以后,就成了现代的这种写法。
《说文解字》说:“饭,食也。”这一注释得到普遍认同。“饭”最初并不是指吃的饭,而是指“吃饭”这种行为动作。比如《论语·乡党》:“君祭,先饭。”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由“自己吃”到“给人饭吃或给牲口喂食吃”,也是“饭”这个字义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饭信”就是给韩信饭吃。《庄子·田子方》:“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饭牛”就是喂牛、饲养牛,这一用法在古代诗词歌赋中很常见。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将珠、玉、贝、谷物、金属货币等置于死者口中,称为“饭含”。《礼记·檀弓下》:“饭用米贝,弗忍虚也。”意思是说,用米、贝来饭含,是不忍心让死者饿着肚子去阴间。《周礼·地官·舍人》郑玄注:“饭所以实口,不忍虚也。”也是说饭含是为了充实死者之口,不忍令其空虚。可见,之所以用“饭”来称说,是因为这种往口中置物的做法就像给死者吃饭一样。
吃的饭自然是熟食,故以饭代指煮熟的谷类食物,有时特指大米干饭。中国人一向以谷类食物为主食,以菜为副食。饭是谷类食物,是主食,以主要代指全部,故以饭代指全部要进食的食物。“一日三餐”的早饭、中饭、晚饭的饭,就是概指进餐的全部食物。“请客吃饭”的饭,当然会有主食和副食,不会是只让客人吃“饭”。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五】【食部】符万切(fàn)
食也。从食反声。
说文解字注
“食也”注:自饎篆巳上,皆自物言之。自䉵篆巳下,皆自人言之。然则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伸之,所食为饭。今人於本义读上声,於引伸之义读去声,古无是分别也。《礼记音义》云:“依《字书》食旁作卞,扶万反,谓所食也,食旁作反,符晚反,谓食之也,二字不同,今则混之。故随俗而音此字。”陆语殊误,古只有饭字。后乃分别作𩚳,俗又作飰,此正如汳水俗作汴也。唐以前书多作𩚳字,后来多譌饼为字。
“从食,反聲”注:符万切,十四部。按大徐不达许意,故切符万,而不云扶晚也。
广韵
扶晚切,上阮並 ‖ 反声元3部(fàn)
饭,餐饭。《礼》云“三饭”是。扶晚切。又扶万切。四。
符万切,去愿並 ‖ 卞声元3部(fàn)
饭,《周书》云:“黄帝始炊谷为饭。”符方切。六。
𩚳,上同。俗又作飰。
康熙字典
【戌集下】【食部】 飯(饭);部外笔画:4
《广韵》扶晚切。《集韵》《韵会》父远切,並音笲。《玉篇》:餐饭也。《礼·曲礼》:饭黍毋以箸。又《文王世子》: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
又《仪礼·少牢馈食礼》:尸又食。注:或言食,或言饭。食,大名,小数曰饭。疏食大名者,以其《论语》文多言食,故云食大名也。小数曰饭者,此少牢特言三饭五饭九饭之等,据一口谓之一饭,五口谓之五饭等,据小数而言,故云小数曰饭。
又《论语》:亚饭、三饭、四饭。注:以乐侑食之官。《白虎通》:王者平旦食、昼食、晡食、暮食,凡四饭,诸侯三饭,大夫再饭。
又指本。《仪礼·士丧礼》:设决丽于掔自饭持之。注:丽,施也。掔手后节中也。饭,大擘指本也。决,以韦为之籍,有𫸩,𫸩内端为纽,外端有横带,设之以纽,擐大擘指本也。
又《唐韵》符万切。《集韵》《韵会》扶万切。《正韵》:符谏切,并烦去声。《说文》:食也。《汲冢周书》:黄帝始炊谷为饭。《礼·曲礼》:毋抟饭。疏:取饭作抟,则易得多。是欲争饱非谦也。
又《仪礼·公食大夫礼》:宾升,公揖退于箱,賔卒食,会饭三饮。注:会饭谓黍稷也。
又叶扶霰切,音卞。苏辙诗:岸上游人暮不归,清香入袖凉吹面。投壶击鞠绿杨阴,共尽清尊餐白饭。
《广韵》:同𩚳。俗作飰。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饣”画,第二笔是㇖(横钩),第三笔㇙(竖提)一笔写成。
【写法】“饣”窄“反”宽,顶部“饣”略高,底部左右旁齐平。“饣”,㇙(竖提)从横中线起笔。“反”,平撇撇尖抵竖中线;竖撇从竖中线起笔撇向“饣”下侧;㇇(横撇)的横段在横中线上侧,撇尖过竖中线;末笔捺脚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