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标准是指居民点到取水点的水平距离大于1公里或垂直高差超过100米。
内容简介
正常年份连续缺水70~100天;水源型
氟病区为饮用水含氟量超过1.1毫克/升,当地出生8~15岁人群中
氟斑牙患病率大于30%,出现
氟骨症病人。
中国情况
通过对2000年各省上报水利部的资料进行分析可知,中国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人口总数为7000多万,其中属严重困难的约2400万,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黄土高原、牧区、滨海岛屿以及高氟砷或水质受到污染的地区。
成因分析
1 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
中国
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是造成季节性缺水的主要原因。东南沿海年降水量可达1600mm以上,华北和东北地区在400~800mm之间,西北许多地区则少于250mm,因此西北地区缺水严重。一些地区多年平均连续4个月(一般6~9月)的最大降水量占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80%以上,有的7、8两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而连续3个月(一般在12月至翌年2月)的最小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量的5%。由于年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少雨,因此季节性缺水严重。
2 地形地貌和居住条件
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是“河谷阶地、梁峁沟壑、梁状沟谷”,人与水的关系往往是“人高水低”。在深山区,山高坡陡,沟谷深切,不易取水;在高原丘陵区,植被稀疏,
水土流失最严重,地下水埋藏深,不易开采;在岩溶山区,地面存不住水,地下水开采难度大;在滨海地区,源短流急,不仅降水不易拦蓄,而且海水入侵造成淡水缺乏。陕北志丹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黄土层厚度50~150m,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易于崩塌侵蚀,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加之近年来连续干旱,人畜饮水极为困难。
云南省宣威市属滇东北
岩溶高原北部,境内山高水低,最高海拔为2868m,最低
海拔为920m。虽然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86.1mm,但由于大多数村民居住在海拔1700~2300m的山腰地带,因此取水极为困难。
3 气候变化,连续干旱
由于气候的变化,自90年代近十年来,西北、华北地区的降水量比上个十年减少了10%以上,部分省区多次出现大旱或连续干旱。宁夏南部山区近十年的年均降雨量为315mm,比上十年减少了10%,而人口却增加了27%;甘肃省近18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3mm,比1980年以前减少了16%,地面径流减少。由于气候变化,干旱少雨,水源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许多泉水、溪水和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造成饮水困难。
水致地方病是指饮用水中
微量元素过多或严重缺乏而引起的地方性非传染性疾病。氟中毒是中国农村最常见的地方病。高氟地下水在中国分布范围很广,涉及全国27个省、市和自治区。此外,自90年代初,在内蒙古自治区的5个盟市12个旗出现了砷中毒事件,已查清65个村屯的饮用水中含砷量严重超标,中毒人口已超过30万。
5 人口增加,工农业用水量增大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增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据测算,在人畜饮水困难人口中至少有500万属于新增人口。河北省太行山区的地下水位与80年代相比普遍下降了10~20m。工业和城市迅速发展,高强度、大流量集中取水以及农业灌溉用水增加,生活用水被挤占,一些原来吃水不难的群众因此进入了困难行列。
6 水污染
80年代以来,废水排放和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已成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山西省70%的河水水质超过国家地面
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有些指标超标十倍乃至数十倍,
汾河、漳河等河流沿岸群众原来可以直接取用河水,由于污染出现了饮水困难;河北省井陉县青石岭村,50年代末修建了一条解决人畜饮水难问题的水渠,但因上游大量工业废水的排入,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4.9~9倍。
7 投入不足
饮水困难地区多为贫困地区,经济条件差,有的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力和群众自筹能力十分有限。近年来农村居民对发展人畜饮水工程的要求十分强烈,但国家尚无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专项资金,只是从以工代赈和财政扶贫资金中拿出少量用于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力度远远不够。投入不足是制约当前农村人畜饮水工作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8 技术力量薄弱
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规模虽然较小,但技术性较强。如果同时考虑到建设、管理和使用的主体是村民,那么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就尤为重要。有些地方的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需要,制约了已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正常效益的发挥。
9 其他
对策和措施
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山丘区(非岩溶山区):对于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居住分散,道路交通不便的山丘区,一般应以小型、分散给水工程为主。根据年降雨量的大小,有以下几种情况:
在年降雨量大于800mm的地区(主要包括南方13个省及河南、陕西南部),应优先考虑利用地表水,以蓄、引为主,工程形式可采用小水库、塘堰、水池、水窖等。
在年降雨量400~800mm的地区(主要包括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陕西大部,甘肃、宁夏南部、东部以及青海、内蒙东南部),一般地上和地下都有一定量的水源,可根据其量值、利用的难易程度及当地的经济条件决定工程措施。地下水条件较好的可以打井为主,降雨量达600mm以上的地区,尤其是那些居住分散的地方,可采用
雨水集蓄工程等蓄水措施。东北地区一般地下水条件较好,因冬季气温低,可以打井为主,井房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式结构,以节省采暖费用。
在年降雨量小于400 mm的山丘区(主要包括内蒙西部,宁夏、青海、甘肃大部,西藏西部及新疆的绝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很贫乏,但地下水受气候影响较小,相对稳定,工程措施可以打井为主。在降雨量较大的地方,也可采用打井、蓄水相结合的方法,兴建水窖等蓄水工程。
岩溶山区: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及滇东、川东、鄂西、湘西、粤北等地,北方也有零星分布,除地形和居住条件与一般山丘区类似外,主要特点是岩溶发育,地表蓄水困难,地下水较丰富,泉水出露较多,水量较稳定。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大,农村饮水多为季节性缺水。在解决方法上要优先考虑利用水量稳定的泉水。没有泉水的地方,南方以拦蓄天然降水为主,适当开采
地下水,蓄水工程以一家一户或联户兴建水窖、塘堰等小型工程为宜;北方岩溶区降雨量小,且渗漏严重,以打井为主,或井窖结合。
黄土高原区:土壤岩性单一,土层厚,
植被差,沟壑纵横,侵蚀严重,年降雨量小,且时间分配不均,强度相差悬殊。
地表水少,地下水埋藏较深。宜采用开采地下水与拦蓄地表水相结合的办法,但要合理布置井位,减少打井费用。
滨海岛屿:年降雨量较大,但由于源短流急,尤其是一些海岛,缺少河流和蓄水设施,地面淡水缺乏,地下水受海水入侵等影响,水质差。这些地方可以建小水库、塘堰、
雨水集蓄工程为主,充分利用丰富的降水资源。
2 广泛筹资,加大投入,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由于中国尚无解决人畜饮水方面的专项资金,因此要加大投资力度,必须在争取国家增加补助的同时,广泛筹资,包括国际援助,坚持地方和群众自筹资金为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可引导农村群众自筹资金或通过股份制建立饮水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多数属于小型工程,有的以户为单位进行建设,因此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是人畜饮水可持续发挥效益的根本保证。贵州省毕节地区在1987~1988年,建设集雨水窖800多座,蓄水量4.5万多吨,成功地解决了1.4万多人的人畜饮水问题。具体做法是每人建窖33(以户为单位),国家每人补助30元,其余群众自筹,自筹部分占60%以上。河北省赞皇县孤山村过去人畜饮水极为困难,由部分村民出资兴建的“股份制”饮水井,不仅解决了1000多人的饮用水问题,还促进了该村枣园及农副产业的发展。
[2] 《我国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作者:王永胜李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