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腹感就是进食后产生的不需要继续进食的感觉。人的饥饿感和饱腹感是由人脑调节控制的。在人的
下丘脑中,有控制食欲的神经中枢,分为
饱腹中枢和
摄食中枢两部分。
葡萄糖和
游离脂肪酸是刺激这两个中枢的物质。当吃完饭后,血中的葡萄糖增多,饱腹中枢因受到刺激而兴奋,人就产生了饱腹感,不想再吃了。当血中葡萄糖减少时,机体动员脂肪分解来供应能量,这样血中的游离
脂肪酸增多,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
人的饥饿感和饱腹感是由人脑调节控制的。在人的
下丘脑中,有控制食欲的神经中枢,分为饱腹中枢和摄食中枢两部分。葡萄糖和
游离脂肪酸是刺激这两个中枢的物质。当吃完饭后,血中的葡萄糖增多,饱腹中枢因受到刺激而兴奋,人就产生了饱腹感,不想再吃了。当血中葡萄糖减少时,机体动员脂肪分解来供应能量,这样血中的游离脂肪酸增多,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感觉饥饿,就有吃东西的强烈愿望;饱了后则会在一段时间内都不想吃东西。这种感觉就叫做食物的饱腹感。美国营养学家积极进行关于食物饱腹感的研究,就是判断出哪些食物吃了容易感觉到饱,哪些食物吃了不容易感觉到饱。肥胖问题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大城市中超重和肥胖者也达30%以上,还有大批
高血脂、
高血糖的慢性病患者需要控制自己的饮食能量。如何才能让他们吃得少又能吃得饱呢?营养学家们认为,利用饱腹感的原理对日常主食进行调整,在同等热量的情况下,选择饱腹感强的食物,就能让人们在保证不饿肚子的同时,又降低能量的摄入。至于那些正在减肥的人,也不妨按照这一原则挑选食物,不必吃减肥药也能事半功倍。
美国营养学家对含有同样能量的17份食物进行研究后发现,最容易让人感觉到饱的是
燕麦饼和
草莓酸奶,而巧克力
甜饼和
奶油蛋糕最不容易让人觉得饱。这一结果让人觉得很意外,因为大部分消费者都本能地认为,含油脂多的食物更容易饱。至于其中的原因,专家在对以上食物的成分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在热量同等的情况下,脂肪含量越高的食物越不容易让人觉得饱,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则容易让人觉得饱。此外,食物的饱腹感还和其中的膳食纤维含量有密切关系,纤维高、颗粒粗、咀嚼速度慢的食物,饱腹感强。
食物不光能带来饱的感觉,这种感觉持续的时间有多长,对人体的
血糖值会有很大影响。澳大利亚科学家用含有同样能量的各种面包所做的研究发现,同样是
白面包,感觉比较粗糙、嚼起来有硬度的容易让人觉得饱,而且维持的时间长;口感柔软的和
水果面包则不容易让人觉得饱,维持的时间也短。前者引起的血糖波动小,后者引起血糖波动明显,对糖尿病人非常不利。专家们根据这一研究对日常食物的选择提出建议:同样是米饭,
泰国香米一类的
籼米饭吃了很快会让人感到饥饿,而
黑米、
紫米、燕麦一类粗粮则不会。用精白粉制作的馒头和面条不会让你很快觉得饱,红豆、黄豆、
芸豆等各种豆类却可以,并能维持较长的时间。相比之下,饱腹感强的食物具有更高的营养,有利于控制慢性疾病。专家们说,最好的低能量餐前饱腹食物是酸奶、牛奶和豆浆。它们可为你提供1小时以上的饱腹感,饭前喝点可减少饥饿感,心平气和地选择更健康的正餐食品。
研究结果证实,那些含大量油脂和糖的曲奇饼、丹麦面包、巧克力夹心饼、蛋糕等食物很容易让人“爱不释口”,吃了又吃,不仅当餐容易吃过量,下一餐还会有较好的胃口。泰国香米一类的籼米饭容易让人饥饿,而口感粗糙的黑米、紫米、燕麦、大麦一类粗粮就容易让人感觉饱。用精白粉制作的馒头和面条并没有很强的饱腹感,红豆、黄豆、芸豆等各种豆类却是能够长期维持饱腹感的上佳选择。令人开心的是,这些高饱腹感食物恰好是具有最佳营养平衡、有利于控制各种慢性疾病和
营养缺乏的食物。只要经常用它们作为三餐,就可以收到控制食欲、预防饥饿、减少下一餐食量和改善营养供应的多方面好处。 总的来说,低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具有最强的饱腹感,同时它们的营养价值也最高。然而,在饥不择食的时刻,人们肯定没有耐心煮好一碗红豆紫米粥,而很可能转向选择蛋糕、饼干和薯片之类高能量低营养价值的食品。实际上,这种时候只需要按照饱腹感的原则,选择高蛋白质、低能量密度而且方便食用的产品,一样可以有效压制饥饿感。最好的低能量餐前饱腹食物是酸奶、牛奶和豆浆。它们富含营养物质,可以提供一小时以上的饱腹感,而且饮用携带十分方便。一旦饥饿感褪去,便可以心平气和地选择更健康的正餐食品,也不会难以自制地吃得过多过快。利用饱腹感的原理对日常主食进行调整,多多选用粗粮、豆类和奶类,就不难搭配出饱腹感强、营养价值高、有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