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和埔诏革命根据地,即饶(平)(平)和(大)埔诏(安)革命根据地,广东省的饶平、大埔与福建省的诏安、平和四县交界的边区,峰峦重迭,山水相连。1928年3月8日,在中共福建临时省委领导下,中共平和临时县委联络饶平、大埔等县的党组织,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平和暴动,攻克了平和县城,威震闽粤。平和暴动的胜利,进一步促使饶和埔诏四县革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冲破两省的界限,紧密联系,并肩战斗,建立起了跨越闽粤两省的饶和埔诏革命根据地。
1928年各地暴动受挫后,四县党组织和工农革命军的骨干转入农村和边界山区。埔东区革命委员会主席温仰春及罗时元转至诏安官坡以教书教拳职业掩护,组织流落在那里的革命工农,积蓄力量,12月,他们和平和、饶平转到那里的党员,分别组织了四个支部,并与中共福建省委取得了联系。福建省委派巡视员谢汉秋前往,职合组成饶大特委。后福建省委指示平和县委,派余丁仁到官坡、大溪主持工作。1929年1月东特委派刘锡三到诏安重组中共饶平县委,书记刘锡三,原大埔县委委员连半天为该县委成员。2月中共平和县委在埔东的张坑成立平和县革命委员会,陈彩芹任主席,4月接任县委书记,埔东党员罗铁仙为县委委员。三县党组织共同开发了饶和埔边区。在红四军入闽的鼓舞下,饶平县委键全了上饶区委,恢复了闵山、黄岗区委,党员达130多人。平和县委也健全了长乐、坪四两区委,同时帮助大埔建立中共梅河特支。大埔县委利用陈济棠部与桂系徐景棠部在大埔混战之机,发布《靠农民书》,发动群众,打击反动分子,袭杀了陈济棠部与李明瑞部的联络参谋丘文、廖武郎等七人。红四军回闽西后,中共大埔县委于银江马头山召开扩大会,丘宗海、张士生调特委,调整了县委领导,谢卓元任书记,杨鹤松、钟桂香为常委,建立五个区委,梅河特支扩建为石云区委,重新整顿农会和赤卫队,县委组建了红军连,张国栋任连长(12月牺牲后连德胜接任),政委谢快能。后编人红46团建制。东委常委扩大会议后,派李坚贞来埔东召集饶平、平和、大埔三县联席会议,组成军联委,由罗时元负责,至1930年7月,东特委调丘宗海任大埔县委书记,谢卓元任县苏主席,机关迁到埔东和村,同年冬,根据闽粤赣苏区特委的指示,成立了饶和埔县委,丘宗海任书记。1931年6月扩大为饶和埔诏县委,下辖四县11个区委,统一领导四县的革命斗争。
从1928年冬到1931年春的两年多时间,饶和埔诏各地红色政权逐渐建立起来。1929年春,平和县在张坑成立了县革命委员会,在一些乡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9年11月初,饶平县也在上饶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大部分已恢复过去割据之局面。11月中旬,饶平县委根据东江特委指示,以浮山区长教乡为据点,逐步向西陂、北陂、双罗等地活动,并联结诏安的新营、黄秋坑、下葛、南陂和上官陂的马坑,使这一带地区先后建立了红色政权。
随着红色区域的扩大,饶平县于1930年3月在石井乡大门口祖祠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到会代表300多人,会议开了七天,选举产生了饶平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刘金丹。接着,茂芝等四个乡也成立了乡苏维埃政权,并在诏安的新营乡成立了浮山区革命委员会。此时,大埔、平和县革命委员会也相继成立,还成立了埔北、上饶、长乐等区苏维埃政权。到这年夏天,在四县建立的乡苏维埃政权有69个。10月,根据中央苏区工作大纲关于“已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要动员群众实行改造”,使苏维埃真正成为权力机关的要求,饶和埔县委对过去未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苏维埃,实行召开代表大会选举的办法进行改造,于12月12日在大埔大产下村祠召开三县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饶和埔革命委员会,主席刘振群。
1931年2月7日,饶和埔县委又在大埔大产下村丘氏宗祠召开饶和埔县第一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有300多人,讨论和通过《保护妇女青年条例》、《婚姻法》、《裁判条例》、《山林矿产法令》等,并选举产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陈顺凡(后谢卓元),后来扩大成立饶和埔诏苏维埃政府,选举余登仁为主席。
饶和埔诏革命根据地各级红色政权,都是在革命武装不断发展壮大,坚持开展游击战争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1928年7月底,平和县委把武装力量整编为红军2营,开展游击战争。9月间,大埔的温仰春、饶平的詹亚钱、平和的陈彩芹把三县流散的武装人员集中在西岩山西竹寺,成立工农革命军饶和埔独立支队,詹亚遂为队长,温仰春为党代表。下辖三个大队:第1大队活动于饶平,第2大队活动于大埔,第3大队活动于平和,灵活地开展游击战争。
1929年夏,饶和埔独立支队各大队,乘国民党军阀张贞与徐景唐部在大埔枫朗、高陂、三河一带混战之机,积极开展斗争,先后摧毁象湖山、坪回一带民团。1929年2月,刘锡三到饶平县委,不久,成立以詹允吉为队长的县游击队。随后游击队在刘锡三带领下,多次出击敌人,6月于羊角埔击毙前来看戏的大埔背民团大队长詹兰声,随后又袭击粪箕楼陈坑地主民团,处决陈坑民团队长,扩大了政治影响。游击队也在斗争中得到发展。
1929年8月27日,驻饶城蒋光鼐部教导团第3营第12连起义。县委派连半天(云鹊)等把该连暂编为红军独立连,有80多人。接着,饶和埔军联委罗时元把队伍带到诏安整训。10月,东江特委派李光宗到部队驻地,将其整编为红军第6军第16师48团,加强政治教育,建立共产党组织;并从饶平、大埔抽调部分武装人员充实队伍,扩大到140多人。团长罗时元,党代表李光宗(后为连半天、李明光)。1930年5月,归属红11军,改为红11军48团,此时全团扩大到250多人,分三个连,活动于饶和埔诏四县边区。
由于这支队伍的胜利改造,战斗力大大增强。至1930年夏,它在饶、和、埔一带打了许多胜仗,缴了十多个反动民团局的武装,打通了永定交通线,帮助了地方武装发展。1930年冬,饶和埔县委成立了独立营,人数很快发展到200余人枪。后三县各区、乡的地方武装也迅速恢复起来,最多时有100多人枪。
从1929年冬到1931年春,以红军48团为主力的饶和埔诏武装力量共消灭反动武装约2000人,反动民团40多个,拔敌据点几十个,沉重地打击了四县的反动势力。到1930年底,根据地正式形成,苏区人口达22.6万多人,范围发展到南起饶平的黄岗,东至诏安的官陂、秀篆,西以韩江为界,与梅埔丰根据地隔江相望,北抵大埔埔北,平和的象湖、坪回,与闽西苏区接填,横亘700余平方公里,崛起在闽粤边区,成为东江通往中央苏区的主要通道,也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