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
布马舞又称为“
竹马舞”,是流传于
粤东饶平县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宋末元初,已有700多年历史。它融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其表演内涵丰富、形式生动优美,在饶平民间深受群众喜爱,更多次应邀至香港、澳门参加文艺演出。已被列入广东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状
另据介绍,
上海世博会“广东周”文艺展演活动将于7月28日至8月1日举行,活动包括文艺精品节目展示、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和踩街巡游等三种类型。预计我省各类演出、展示活动将超过70场次,演职人员600多人。届时,饶平布马舞每天将至少演出3场,排练工作正加紧进行中。
起源
饶平布马舞又称为“竹马舞”,有着700年的历史。饶平人表演布马舞是为了表达实现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良好愿望。布马舞最早是由江西饶州(即的上饶市)传到饶平。
布马舞的由来,要追溯到江西饶州。这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传说,叫做“泥马渡康王”。相传,康王赵构在躲避是有金追兵时,一只泥塑之马化成骏马,驮着康王渡河躲过了金兵的围堵,后来赵构在临安(就是的杭州)立都为皇帝,即南宋高宗。当时的百姓把泥马视为神物,饶州的陶瓷师傅捏制了一些泥塑马,大的有三尺长,小的不到一尺长。这些泥马运到临安,便销售一空。临安的富户,便用绸缎装饰泥塑马,供放在厅堂,希望吉祥如意。在南宋末,江西人文天祥高中状元,饶州人引以为豪,“于是有好事者于元宵以娇娃巧扮状元,坐于彩缎布马上,供众观赏,共庆佳节”。
表演
饶平布马舞的主要动作有“抖鞭走马”、“跳转身”、“抽鞭纵跳”、“扬鞭跑马”。主要队形有“长蛇开阵”、“闯跳四门”、“传花编索”、“粉蝶采花”等。这些动作互相变换、交叉穿插,形成生动活泼、令人振奋的舞蹈场景。舞蹈的伴奏音乐是潮州大锣鼓。饶平布马舞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2006年入选第一批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末元初,饶平瓷乡九村(九村镇)请江西饶州的陶瓷工艺师到这里传授制瓷技术,随之将布马舞传入了九村。九村最早的布马舞只有九骑(九只布马),这是因为江西饶州传入时,只有一只曲子《状元游街》。所谓“状元游街”是指文天祥抗金有功,皇帝为了表彰其功绩,赐其与同科榜眼、探马携各自夫人及一名童子策马游街,以示庆贺。艺人将“状元游街”用布马舞演绎出来,更是春风得意,光彩荣耀。于是,布马舞在九村成为每年春节、元宵的压轴节目,每次游行所到之处都是一片热闹欢腾。
布马舞后来逐渐传播到整个饶平北部山区。在清朝雍正11年(1733),上饶(此为饶平上饶镇)的刘大力得中武进士,九村人因为刘大力是邻乡,又是同姓(九村刘姓是宗族大姓),为了光宗耀祖,将原来的九只布马增加到十一只,即多了武进士和夫人两骑。没想到,从此布马舞更加精彩。原来,早期“状元游街”的角色都是文科出身,所以有些文质彬彬,舞步徐缓,现今加上武进士,演出时,一方面人多场面壮观热闹,一方面武进士为孔武有力,使风格变得气派豪迈威武,奋发昂扬,“相应出现了众马奔腾,激越跳跃的场面。从此布马舞的表演风格便以阳刚美取胜,刚强为主,柔和为辅”。
布马舞的服饰、道具非常的精美,首先,用竹篾编制成马的骨骼,腰脊坐骑处留下空洞,用以坐人。马的框架上蒙上绸缎布帛当作皮毛,再绘彩点睛,粘贴马鬃,安上马尾。马的空洞处的两旁有系带,表演时须挂在肩上,再穿上斗篷服饰挡住挂带,又加上袍衣遮住空洞处,使表演者如骑在马上。布马的下部蒙上围布,遮掩住表演者的腿脚。马脖子上还系上一串小铜铃铛,舞动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在这么精美的服饰道具的装饰下,游街中的马儿时而昂头腾跃嘶鸣,时而驯服摆尾,时而漫步缓行,时而疾蹄驰奔,栩栩如生,一副英武豪壮的风采。布马舞在游街时,队伍千变万化,动作矫健活跃,有延伸的“双龙摆尾”“长蛇开阵”、有扩散的“闯跳四门”“八卦开门”、有相互呼应的“蝴蝶采花”“传花编索”等等,花色繁多,把兵强马壮、励精图治的精神演绎得活灵活现。
乐器的清单:吹奏乐器:大唢呐2支、大竹笛4~8支;拉奏乐器:椰胡2把、二胡2~4把;弹拨乐器:扬琴1把;大鼓、大斗锣:各4~8面;大䥽、小䥽:各2副九锣、九仔锣等等。
所奏音乐曲牌:《将军令》《文点江》《一江风》《风入松》《上天梯》等等
发展历程
在1956年的时候,饶平县葵坑乡的张老虎、张贷/张举、张眼等七名演员和十名乐手组成布马舞表演队,参加粤东区业余文艺汇演,其节目《封相》获得二等奖。③此后,《封相》节目一直传演到解放后50年代。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民间称为“天仓日”的时候,游神赛会上的大汇演总少不了布马舞纵情驰骋的飒爽英姿。 1980年春节,县文化舞蹈辅导干部李蔚,将布马舞改变为《昭君出塞》,将其移植到黄冈,由西门办事处组织学习表演。这一次的布马舞汇演使布马舞进一步推陈出新,艺术水平在一步的提高。
饶平布马舞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开端是1988年的一场大汇演。1988年2月,饶平布马舞被指定为参加汕头第二届迎春联欢节,《同是龙的故乡人》大型民间艺术晚会。这次联欢晚会的布马舞有李蔚执导,布马由民间艺人余比儿等制作,布马队由黄冈西门办事处组织,并以在粤东地区脍炙人口的《辞郎州》故事为内容,选取陈璧娘送夫王抗元的《辞郎吟》诗为意境,改编成广场情绪舞。(这是布马舞舞种的一次转变,由民间的游街表演转变为正式的广场情绪舞。从此以后,布马舞的舞种便定义为广场情绪舞。)从布马到服饰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制作,色调则由有丰富的色彩学经验的余世理老师作总体设计,因而具备了统一和谐、赏心悦目的整体美。布马形象逼真、服饰鲜艳,可以说,它不仅是一场民间舞蹈的演出,又是一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展出。
1989年12月,饶平布马舞被指定参加广东省第三届欢乐节,这次布马定为15骑,内容为《穆桂英挂帅》。这次布马舞表演十分引人注目。1989年,《
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文化参考报、广东侨报、信息时报、华夏等多家报刊予以介绍。南方日报在报导开幕式时,于第一版正中位置还刊出布马舞照片,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1990年2月参加汕头第四届迎春联欢节开幕式《潮汕跃马》大型文艺晚会。中央电视台在播出介绍1990年2月汕头第四届联欢节盛况电视专题片时,曾作了这样的介绍,潮汕跃马,富有地方特色,最丰富多彩的节目,赋予时代的语言,给予更高的意境。当介绍到布马舞表演是,“这是四蹄生风的良驹,这是排山倒海的马阵”。
1998年有余构清执导的饶平霞西布马舞队应邀参加香港旅游协会主办的“新世界电话缤纷贺新岁”活动,与54个国家和地区的演出队一道参加了香港大巡游文艺活动。一位挪威女记者撰文在《华侨日报》称赞到:布马表演,用布料制作成马匹模样,人处马中,人马合一,表演十分神似,栩栩如生,令观众掌声雷动。
1999年,参加澳门回归庆典仪式。《大公报》还专发特稿《元朗会景巡游有新项目.汕头健儿来港演布马》指出:布马舞是巡游的压轴表演。
2004年饶平县也被誉为“布马舞之乡”。
2008年饶平人李蔚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饶平布马舞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