饽饽
面食类食品
饽饽是一种糕点、馒头或用杂粮面制成的食物。
注音解释
饽饽 [bōbo]
(1) [bun cake] 〈方〉∶糕点或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玉米饽饽
(2) [pasery] 〈方〉∶馒头
典故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说话间,姨奶奶吃完饽饽。”
曹禺日出》第三幕:“外面叫卖的声音:(寂寞地)硬面饽饽!硬面饽饽!”
萧乾老北京的小胡同》: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
文化历史
中国北方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中国北方人习惯把许多面制食品称为“饽饽”。制作方法分为蒸、烙、烤、煮等。据清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载:“饽饽,古之铧锣也”。又据《升庵外集》:“北人呼为波波,南人呼为镆镆。今京中书为饽饽,有硬面饽饽、发面饽饽......”。
承德人吃饽饽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每年来避暑山庄消夏,主食几乎都要吃饽饽。据乾隆44年(公元1779年)和嘉庆25年(公元1820年)《驾幸热河哨鹿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乾隆和嘉庆就餐用过“匙子饽饽、”、“油酥饽饽”、“芦花饽饽”、“奶油饽饽”、“澄沙饽饽”、“白面丝糕”等不下20多个品种。乾隆末年,一些御厨离宫休致到承德街定居,有的就在本市开设饭馆和点心铺,专以制作饽饽为生。到清末民国年间,承德街专营饽饽店铺已有几十家。较有名气的有王家名盛馆、二道牌楼陈记烧饼铺、杨家澄沙包、张三把大锅饼、满把烧麦、马家烧麦馆等。承德艺人张登顺的“混糖锅饼”远近驰名。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承德地方风味小吃尤其是饽饽越来越受当地百姓和旅游者的青睐。市内各饭店酒楼都有经营,并且已形成了五条胡同、陕西营、大、小佟沟、南园路、北兴隆街、石洞子沟等食品一条街。
参考资料
特产美食 香饽饽.威海市农业农村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3 13:03
目录
概述
注音解释
典故
文化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