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娃宫怀古五绝》是唐代
皮日休创作的五首
七绝。这五首思古寄慨之作,是皮日休在苏州任职时,因寻找馆娃宫旧迹而作。
组诗咏怀古事以寄讽,以叙述和议论相结合,通过馆娃宫昔盛今颓的具体情形的对比,反映吴国的盛衰兴亡,籍此表达对世事沧桑、国事兴衰的慨叹。
作品原文
馆娃宫怀古五绝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郑妲无言下玉墀⑴,夜来飞箭满罘罳⑵。越王定指高台笑,却见当时金镂楣。
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
素袜虽遮未掩羞,越兵犹怕伍员头⑶。吴王恨魄今如在,只合西施濑上游。
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作品注释
⑴郑妲:一作“
郑旦”,是历史上一位刚烈女子。她与西施一样,也是被越王
勾践选中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之一。
⑵罘罳(fú sī ):也作“罦罳”。古代一种设在门外的屏风;设在屋檐下防鸟雀来筑巢的金属网。
⑶伍员(yún):即
伍子胥。春秋末期楚国人,后为吴国大夫。
作品鉴赏
这组诗总体上是说昔日宫中的盛宴、美人、歌舞已经被硝烟弥漫所取代。诗人用歌舞升平的场面与战火纷飞的场景相对比,以史实为据,但使用翻案法,“出奇立异”,不落窠臼。王锡九《
皮陆诗歌研究》认为,古代文人中的隐逸者,发思古之幽情,“亦是好以议论为诗者”(
方岳《
深雪偶谈》)。
比如第三首说烧残的蜡烛还为吴王夫差的悲惨下场滴下几滴泪珠,西施反不如蜡烛,没有一点悲戚的表现。这是反其意而用之。
这五首七绝以第一首最为著名。此诗首句“绮阁飘香下太湖”,完全从侧面着笔。它写馆娃宫,仅仅用一个“绮”字状“阁”,用一个“飘”字写“香”,这样,无须勾画服饰、相貌,一个罗縠轻扬、芳香四溢的袅娜倩影,便自在其中了。特别是“下”字很有分量。从“绮阁”里散溢出来的麝薰兰泽,由山上直飘下太湖,那位迷恋声色的吴王何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以至对越王的复仇行动,连做梦也没有料到,就不言而喻了。次句“乱兵侵晓上姑苏”,省去越王卧薪尝胆等过程,单写越兵夤夜乘虚潜入这一重要环节。“乱兵”,指吴人眼中原已臣服现又“犯上作乱”的越军。侵晓,即凌晨。吴王志满意得,全无戒备。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直到爬上姑苏台,吴人方才发觉。一夜之间,吴国就灭亡了。这是令人震惊的历史教训。
此诗前二句对起,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藏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三、四句就勾践亡吴一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吴越兴亡的史实,诸如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吴王沉湎酒色,杀伍子胥,用太宰嚭,凡此种种,诗人不可能不知。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但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他的观点,不是游在字句的表面,要细味全篇的构思、语气,才会领会诗的义蕴。诗人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责高明得多了。
作者简介
皮日休(生于834至839年,卒于902年以后),唐代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人(今属湖北)人。公元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登进士第。次年东游,公元869年(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
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并称“
皮陆”。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黄巢军下江浙,皮为黄巢所得。黄巢入长安称帝,皮任翰林学士。他的死,说法不一。或说他因故为巢所杀,或说黄巢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或说后至浙江依钱□,或说流寓宿州以终。著有《
皮子文薮》10卷。《
全唐文》收其文4卷,《
全唐诗》收其诗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