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大戏院位于
南京市秦淮区
夫子庙贡院街84号,毗邻新建成
中国科举博物馆,在民国时期与世界大戏院、
大华大戏院、新都大戏院并称为
民国首都四大影院。
建筑结构
首都大戏院建成于1931年,是将电影从室外引到室内放映的中国第一批影院之一,其建筑时间之早、规模之大,在当时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它与当时的
大华大戏院、世界大戏院(后改称延安剧场)、新都大戏院(后改称胜利电影院)并称为南京的四大著名影院。
首都大戏院坐北朝南,左右对称,从外观上看高三层,平顶,属于西方现代派建筑。剧场部分设在建筑物的中央,楼上下共设有1357个观众席。入口处门厅外有巨大的雨篷,伸展到人行道上,上方横书“首都大戏院”五字。
首都大戏院开业之时,曾在当时的《中央日报》上刊发广告,上面写着“首都最堂皇的剧场,东方最富丽的天国“广告语。民国年间,这里经常放映国产大片和进口的新片,吸引了上至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的社会各阶层人士频频光临。
历史沿革
1927年,首都大戏院开始筹建。
1931年2月,建成开业,曾首映过著名影星
阮玲玉主演的《新女性》等影片。楼上楼下约1400个座位,规模之大在当时是全国数一数二。
1937年底,南京沦陷后,归属日本人组建“中华电影公司”,改名
中华戏院。
1945年,民国收回,恢复原名首都大戏院。
1950年4月,改名为解放电影院。
2005年解放电影院停业,其放映大厅楼下部分出租给夫子庙小商品市场,楼上部分保留为
南京市电影剧场公司老电影拷贝库和内部放映厅。
2013年传出要拆除的消息,但是最终解放电影院作为
中国科举博物馆的配套项目,保留下来,并进行保护性修缮。
2014年,首都大戏院按照民国时老照片和南京档案馆中的历史档案恢复原貌。
修缮情况
2014年修缮后拟建成“首都大戏院旧址博物馆”,分为三层,已恢复的是老门脸的部分,作为贡院街改造景观的一部分。
这次修缮后的建筑面积850平方米,不是恢复‘戏院’功能,而是将规划成首都大戏院旧址博物馆,作为民国电影的展示平台,陈设相关文物资料。
待全部修缮完成后,首都大戏院有望成为一座民国电影博物馆,作为民国电影的展示台,陈设相关的文物资料,进行展览,也有可能开放小型放映厅。
自从2014年2月确定不拆以后,该建筑就进入了修缮模式。8月,外立面的围挡已经拆去,露出了大戏院的真容。乳白色水磨石的墙面上,雕着三个巴洛克风格的纹饰;大跨度的雨篷,贯穿东西向外立面;而老式的窗户、红色的门框,有着浓浓的怀旧风。为了展现它的过去,两边的玻璃窗里一边摆放着“南京民国时期四大影院”的图片,另一边是首都大剧院发展历史资料展和民国女影星的资料图片。
青奥会期间,首都大戏院外墙的灯会亮起来,向公众展示。
2014年8月,原首都大戏院旧址的修缮工程已经接近尾声,大戏院临街面的恢复改造、灯光亮化等工程均已完工。在大楼外墙工人们正在安装“首都大戏院旧址博物馆”的铭牌。
2014年8月5日,负责修缮工程的负责人表示,这栋修旧如旧的民国建筑,将作为首都大戏院旧址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据悉,这次修缮依据的是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的当时的设计图和老照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恢复历史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