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前身为成立于1954年的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2006年撤系建院,是
首都师范大学下的一个二级学院。
办学历史
1954年,设立数学学科。
2002年,基础数学学科获批北京市重点学科。
2006年,以原有的数学系为基础,组建了数学科学学院。
2007年,基础数学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
2008年,数学学科获批北京市重点学科。
2010年,数学与信息技术学科获批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
2012年,经北京市批准成立“数学与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2017年9月,数学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4个教学系、3个本科专业。
系:数学系、应用数学系、计算科学系、统计学系
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分师范与非师范两个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学科建设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
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学院数学、统计学分别获得第13名和第15名。
博士后流动站:数学、统计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统计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统计、数学物理、数学教育、数学与信息技术、统计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教育硕士(数学)、应用统计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基础数学
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统计学、数学
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数学与信息技术
师资力量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授37名、博士生导师32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2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名、国家首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教育部特聘教授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北京学者2名、国家首批万人计划入选者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名、前国务院统计学学科评议组专家1名、教育部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方复全、
刘兆理、
葛根年、
李海梁、
徐飞、
邹国华、
张振雷北京学者:方复全、葛根年
教学建设
截至2017年5月,学院设有分析教研室、代数教研室、几何与拓扑教研室、数学与交叉科学教研室、概率统计教研室、数学教育教研室;设有检测成像实验室、科学计算实验室、生物数学实验室、量子信息与计算实验室4个实验室。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自2007年以来,学院平均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0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0名,在职硕士研究生30名;每年考取研究生和在北京市就业的本科生达到85%以上。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实行统一招生,本科生在前两年加强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几何、基础物理、计算概论这5门全院一、二年级学生共修的主要基础课程;第3年开始,本科生自愿选择专业方向。
合作交流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美国
辛辛那提大学、Rutgeser大学以2+2模式联合培养本科数学专业学生,联合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同时获得两所大学的毕业文凭。
学院荣誉
2021年6月17日,学院党委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发展与决策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数学物理研究中心、非线性科学中心、北京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检测成像工程中心6个科研院所和研究中心;设有数学与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设有北京成像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数学分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光场成像与数字几何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6年)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检测成像”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009年)
研究成果
学院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研究成果曾多次在Annals of Mathematics上发表。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齐性空间中的整点”项目(2019年)
(注:以上内容来源)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徽,总体图案呈内方外圆,体现“纵横筹策,开割方圆”思想,表现数学内在严谨,外在漂亮之美。外圈由学院中文名与英文名组成,主体图形为英文字母M和希腊字母Σ,M代表数学,Σ代表求和,表示数学的最基本运算,寓意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大家庭和睦相处,和谐团结,积小成大发展态势。
社团文化
学院开展过五四“光荣之歌”合唱比赛、师范技能提升月、“十公里数科人”挑战赛、本科生素质拓展、“寻找X未知音素”歌手暨主持人大赛、辩论赛、趣味足球赛、新老生交流会、社会实践、才艺之星大赛、宿舍风采周等活动。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注:以上内容来源)
历任领导
(注:以上内容来源)
(注:以上内容来源)
知名校友
(注:以上内容来源)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