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丝草
菊科飞蓬属植物
香丝草(Erigeron bonariensis L.)是菊科、飞蓬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或斜升,中部以上常分枝。叶密集,基部叶花期常枯萎,下部叶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多数,在茎端排列成总状或总状圆锥花序;总苞椭圆状卵形,总苞片2-3层,线形,顶端尖,背面密被灰白色短糙毛,外层稍短或短于内层之半,内层具干膜质边缘。花托稍平,有明显的蜂窝孔;雌花多层,白色,花冠细管状;两性花淡黄色,花冠管状,管部上部被疏微毛,上端具5齿裂;瘦果线状披针形,扁压,被疏短毛;冠毛1层,淡红褐色。
植物学史
香丝草属于无意引进的物种,从邻国自然随风扩散。最早于1857年在中国香港采到标本,不久扩散到广东、上海,1887年在重庆采到标本。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纺锤状,常斜升,具纤维状根。茎直立或斜升,高20-50厘米,稀更高,中部以上常分枝,常有斜上不育的侧枝,密被贴短毛,杂有开展的疏长毛。叶密集,基部叶花期常枯萎,下部叶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0.3-1厘米,顶端尖或稍钝,基部渐狭成长柄,通常具粗齿或羽状浅裂,中部和上部叶具短柄或无柄,狭披针形或线形,长3-7厘米,宽0.3-0.5厘米,中部叶具齿,上部叶全缘,两面均密被贴糙毛。
头状花序多数,径约8-10毫米,在茎端排列成总状或总状圆锥花序,花序梗长10-15毫米;总苞椭圆状卵形,长约5毫米,宽约8毫米,总苞片2-3层,线形,顶端尖,背面密被灰白色短糙毛,外层稍短或短于内层之半,内层长约4毫米,宽0.7毫米,具干膜质边缘。花托稍平,有明显的蜂窝孔,径3-4毫米;雌花多层,白色,花冠细管状,长3-3.5毫米,无舌片或顶端仅有3-4个细齿;两性花淡黄色,花冠管状,长约3毫米,管部上部被疏微毛,上端具5齿裂;瘦果线状披针形,长1.5毫米,扁压,被疏短毛;冠毛1层,淡红褐色,长约4毫米。
生长环境
分布极普遍,凡路旁、溝岸、井边、宅畔、河堤、河床、荒丘、山坡、菜圃、田园、田埂、地界等几乎无处无之;与加拿大蓬混生或成群落。
分布范围
原产南美洲,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中部、东部、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
原产:阿根廷(东北部、西北部、南部)、巴哈马、玻利维亚、巴西(北部、东北部、南部、东南部、中西部)、智利(中部、北部、南部)、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加拉帕戈斯、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牙买加、胡安·费尔南德斯岛、背风群岛、墨西哥(中部、东北部、西北部、西南部)、墨西哥湾、巴基斯坦、巴拉圭、秘鲁、美国波多黎各、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乌拉圭、委内瑞拉、向风群岛。
引入:阿富汗、安达曼群岛、印度阿萨姆邦、奥地利、亚速尔群岛、保加利亚、加那利群岛、佛得角、加罗林群岛、圣诞岛、科科斯(基林)岛、库克岛、塞浦路斯、东爱琴海岛、埃及、埃塞俄比亚、斐济、吉尔伯特群岛、海湾国家、美国(夏威夷、俄勒冈州、得克萨斯州)、印度、伊朗、伊拉克、喀山-雷托(Kazan-retto)、肯尼亚、黎巴嫩、叙利亚、莱索托、莱恩群岛、马德拉、马来亚、马库斯岛、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毛里求斯、缅甸、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北部、南部)、尼科巴群岛、诺福克岛、小笠原诸岛、阿曼、巴勒斯坦、皮特凯恩岛、罗德里格斯岛、留尼汪岛、沙特阿拉伯、西奈半岛、社会群岛、中国南海、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汤加、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土布艾岛、土耳其、威克岛、喜马拉雅山西部、也门、扎伊尔。
中国分布:广西、福建、西藏、海南、贵州、江西、湖南、湖北、广东、云南、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浙江、江苏、台湾、河北、河南。
生长习性
在中国甘肃,种子于秋末冬初发芽出苗,以幼苗越冬,第二年春季返青;同时还有部分种子发芽出苗,4-5月营养生长,6-9月开花,7-10月结果,8月果实渐次成熟,且边成熟边脱落,借冠毛随风传播。
主要价值
全草入药,有清热、消炎、祛湿、行气和止血之效,治感冒、疟疾、急性关节炎及外伤出血等症。
物种危害
危害葡萄、苹果、枣等果树及桑树、茶树和旱地作物。部分葡萄园、苗圃、农田发生量大,危害严重,是区域性的恶性杂草。
防治方法
在控制预防方面主要是加强检疫,防止该草入侵。还可使用百草枯使它隆进行化学防除,并对裸地及时绿化。
参考资料
香丝草.中国自然标本馆.
Erigeron bonariensis L..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10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