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泉寺
位于卫辉市西北二十公里处
太公镇的霖落山上,因离香泉近而得名。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
公元556年),为著名高僧僧稠禅师在魏离宫旧址上所建。
历史由来
香泉寺坐落在
卫辉市西北约20公里
太行山东麓的霖落山山坳中。“香泉甘冽”为卫辉古八景之一,寺名就是因之而来。(卫辉古八景:佛洞烟云、古塔凌云、凉台玩月、涧水涛声、竿山叠翠、乳岩寒流、香泉甘洌、炉光夕照)。
香泉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
佛教文化胜地之一。早在六世纪中叶,北印度高僧
那连提黎耶舍就曾经到此讲经传播
佛教文化该寺所在地传说为战国时魏安厘王的离宫——雪宫。香泉寺始建于隋大业5年(公元609年)。当时,登封少林寺第二任主持稠禅师游历化缘到此,发现霖落山泉水甘甜清纯,他捧了一口,一股香气扑面而至,就高兴地说:“这里可以建寺院。”后来,这里就建起了寺院,并取名“香泉寺”。但因当时的寺院已荡然无存。元代年间又临山崖建造,重修香泉寺。
格局介绍
香泉寺规模宏大,殿台楼阁、碑刻、坊塔、佛雕无所不有,蔚为壮观。寺以山势分隔,为东西二寺。
西寺有稠禅师殿,殿前有神头塔(亦称胜经塔 无顶塔),整塔用佛雕砖砌。说起神头塔,民间流传着一段美丽传说:很早以前,众多道士常在此塔前习武练功,小道士练功不久,自能腾空飞至塔腰。他们高兴地说与师傅,师傅不信,从远处细看,发现塔顶隐一大蟒,正在用力吸引练功的小道士,吸到塔腰,因已无力,才将其放下。师傅将真情说于小道士,小道士就拾来许多柴草放在塔下点燃,大蟒经不住大火卷尾而去,带走了塔顶。可惜,这座塔在“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坏。塔的两侧有稠禅师石塔和千佛石阁(即千佛碑):石塔现存六级,残高3米,塔四周各级每面雕佛像3尊,须弥座;阁高约3米,宽、厚约为1米,阴阳两面均雕佛17行,每行10尊,刻工精湛,形象逼真。这是两寺中一座比较完整的宗教艺术石刻建筑。
沿石径东北行,梵宇临空,便是东寺。一股清泉从东寺石隙中流出,穿岩越石,飞溅崖畔,泻作瀑布。陡壁如削的山崖,以石径作梯盘曲而上,一座面阔一间,高约4米的石坊枕崖而立,坊楼顶部围绕有脊兽,额枋、斗拱、仰莲等,此坊名曰“南天门”。石坊檐下刻“淑海香天”四个大字。坊柱上刻有“两天既许分东土,南海当移住北方”的对联。穿石坊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东崖壁的华严洞,洞内刻佛,洞外刻经,现已剥落,但其残处可见宋人题名。寺后有一方石筑水池,即为香泉之源。石崖上有明代潞简王亲书的“香泉”二字,字大如斗,清晰如初。其旁还有线刻麻姑像,线条流畅,行笔洒脱,衣带当风欲飘风,传说为唐代吴道子所画。附近山崖有数十个小龛,龛内大都是宋雕佛像,仅有一较大龛内为7尊道教造像。山巅之上有玩胎、狮子岩等景点。登临山巅举目远眺,如置于蓬莱仙境。
历史影响
由于香泉寺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环境优美,自古以来吸引了不少名人到此浏览,题诗留言。
北齐时期,即六世纪中叶,印度来华僧人
那连提黎耶舍,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
麻疯病院,收容了众多无家可归的麻疯病人。唐代《续高僧传》称:“于
汲郡西山,建立三寺,依泉傍谷,制极山美,收养疠疾,男女别坊。”
媒体评价
河南日报2007年4月4日第10版,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李邦儒在《
中原文化解读》中写到:
卫辉香泉寺是中国第一个佛教慈善场所,专门收治麻风病的“
疠人坊”,开中国佛教慈善、医疗之先河。男女分坊收治麻风病人,解黎民之厄,百姓之苦在中华医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光照后人!
那通当年耸立寺里,冀秘方世代流传造福疠人,刻有医治麻风病配方的石碑,抗战期间,为防止此碑落入日寇手中,政府军撤退时将其掩埋,现仍无踪可寻,或许将成为香泉寺遗留给后代子孙的“
国宝 ”。
景物景观
香泉寺素有太行叠翠、香泉水响、曲径通幽、洞天福地的美名。它建筑雄伟,古往今来不但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避暑、游览的好去处,也是民间百姓的重要活动场所。寺院枕岩而筑,耸立于青山之间。寺院内外的石缝里处处溢水,四季不竭,穿云流石,飞溅泻地,声彻云霄,悦耳动听。
元代
汲人(今
卫辉市)翰林学士王恽曾赋诗称赞道:“滴乳岩前挂瀑流,青林飞洒动高秋。王龙跃入青冥去,堆迭苍烟万壑愁”。
一进入香泉寺,犹如一叶小舟驶入广阔无垠的艺术海洋里。那巧夺天工的无数珍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香泉寺的佛像多极了,石壁上、建筑物上比比皆是,琳琅满目。那千百个神龛密密麻麻地嵌在石壁上,形态各异,形象逼真。
这里的佛像算起来有1万多个,它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这幅雄伟壮丽的画卷中。寺内壁画除佛像外,有栩栩如生的古代人物,也有生动优美的神话故事,更有那飘然欲仙的“飞天”和洞悉人间烟火的各路仙神。这些造型奇特的艺术珍品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艺术境地,生动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千佛洞内,雕刻有众多的佛像,这里已经被列为河南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它虽没有洛阳龙门石窟那么庞大、壮观,但它的艺术性很高。石窟开凿在山崖上,高3米,宽2.5米。后壁雕刻着一佛二弟子,这尊主佛在莲花座上,高约1.5米,二弟子躬身左右。两壁空隙处,凿有许多小凳,每个小凳上有佛像一尊,北壁184尊,南壁71尊。正面主佛像前就山石雕一供案,案前正中,凿有一孔,恰通佛脐。
前《汲县志》称“泉水由佛之脐孔中流出,喷云洒雾……”即指此处。这些佛像千姿百态,是很少见的艺术珍品,让人观后称
赞不已,实为天下一绝。那尊尊佛像,无不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论。艺术最精湛、最吸引游人的要数正位上的石佛和两位弟子了。石佛全身挂金,慈眉善目,炯炯有神的眼睛向下凝视着,神态自若。它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大师们独具匠心的构思。这些雕刻的佛像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1939年,香泉寺部分毁于日本侵略军手中,后来在文革“除四旧”这场全国性的文物浩劫里,使得香泉寺旧貌遭受了灭顶之灾,大殿被拆,精美的佛像被破坏,很多珍贵的文物或遗失,或销毁,让人惋惜。
我们从至今残存的文物还可以大致看出北齐时期西山所遗失寺院的规模宏伟的气势。在称赞这片神圣的地方时,又让人生出许多感叹,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骄傲和自豪,但同时也让人心生一些遗憾,那就是香泉寺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那些残垣断壁告诉人们,不能够忘记历史。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