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樫木(学名:Dysoxylum hongkongense (Tutcher) Merr.)是楝科樫木属植物,乔木,高可达25米;嫩枝被黄色短柔毛或近无毛。叶长20-30厘米或更长,有小叶10-16枚;小叶近革质,对生、近对生或互生,长椭圆形。圆锥花序生于枝顶之叶腋,长12-25厘米,被黄褐色、紧贴的短柔毛。蒴果梨形,直径约4厘米;种子长椭圆形,栗褐色,有假种皮。花期5-7月和10-12月,果期11-12月和3-6月。
形态特征
乔木,高可达25米;嫩枝被黄色短柔毛或近无毛。叶长20-30厘米或更长,有小叶10-16枚;小叶近革质,对生、近对生或互生,长椭圆形,长7-15(-18)厘米,宽3-6.5厘米,顶端钝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偏斜,两面无毛,侧脉每边8-15条,叶面中脉稍下凹,侧脉平坦,背面中脉和侧脉均隆起;小叶柄长6-10毫米。
圆锥花序生于枝顶之叶腋,长12-25厘米,被黄褐色、紧贴的短柔毛;花梗短,粗壮,长2-4毫米,被黄褐色短柔毛;
花萼浅杯状,5齿裂,外被短柔毛;花瓣5,白色,长椭圆形,长5-6毫米,宽约2毫米,外被红褐色、紧贴的短柔毛;雄蕊管顶端截平或有波状小钝齿,高约4毫米,外面被毛,花药8,长圆形,内藏;花盘管状,有钝齿,顶端有亮黄色的缘毛;子房3室,密被黄色丝毛,花柱无毛,长约2毫米,柱头无毛,扁平,盘状。蒴果梨形,直径约4厘米;
种子长椭圆形,栗褐色,长达2.5厘米,有假种皮。花期5-7月和10-12月,果期11-12月和3-6月。
生长环境
多生长于山地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中下坡和沟谷两旁,往往混生于常绿季雨林中。在海南热带常绿季雨林和半落叶季雨林中散生。数量较少,多在海拔600m以下的山谷和山腰下部的山麓地带上生长。在自然分布区内年平均气温16-24℃。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土壤主要为花岗岩母质风化的砖红壤性土。伴生树种有
细子龙、青皮、
油楠、
红椤、
海南苹婆、
山竹子、
鸭脚木、
白木香、
翻白叶、
麻楝等。幼年能耐适度荫蔽,在有疏荫的母树周围,常见有幼苗及幼树,生长正常;成树喜光,在湿度大而开敞的疏林中,立木生势茂盛。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广东(高要、高州、信宜、阳江个台山、南澳(邢福武12432,ISBC)等地)、广西、海南(吊罗山、尖峰岭、黎母岭等林区)、香港及云南等地。分布区约位于北纬18°40’-23°。
繁殖方法
采种
果实成熟时蒴果开裂,要及时采收。采集后摊放在通风处,待其干燥后果壳开裂,脱出栗褐色的种子,可在天气转暖时即行播种育苗,不宜贮藏过久,暂时贮藏的方法仍以湿润细沙或湿润椰糠混藏为好。经阴干的种子每千克约200粒左右。
播种
采用点播的方法,播种间距4厘米×4厘米,插种后覆土厚度约1-2厘米,经15-20天即开始发芽出土,在幼苗期如日照过长或过烈时要搭荫棚遮光,盛夏过后即可拆除荫棚。幼苗期生长颇速,苗木生长旺盛整齐,易于管理,成苗率高。一般1年生的健壮苗木高60厘米左右,地径约1.5厘米。
栽培技术
栽植
在中国海南1月份播种,当年雨季8-9月苗高50厘米就可出圃造林。造林方法与其他树种无异,株行距以2米×2米或2米×3米为宜,植穴规格为50厘米×50厘米×40厘米,造林地最好选在海拔200-500米,土壤深厚肥沃的山坡或谷地或在山腰以下地势较缓的采伐迹地上为宜。
抚育
在定植当年雨季末期进行穴状锄草松土、施肥1次,以后3年内每年在5月份和11月份结合松土进行全面砍除藤蔓,以免影响林木生长。若条件允许,每年雨季前结合松土进行施肥,以促进林木生长。幼林郁闭后,为了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增加光照和营养面积,应注意进行抚育间伐,间伐的时间和强度视幼林的生长情况而定。
病虫防治
病害:苗期
炭疽病,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1次,共2-3次。
虫害:楝捎螟常危害幼苗、幼树的梢,严重者导致整株死亡,其防治方法为:发现被害嫩捎及时剪下烧毁,在危害严重的季节定期喷1000倍液的马拉松等农药,杀死刚孵化的幼虫。
主要价值
经济:木材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稍软而轻,易于加工;干燥后稍开裂,不变形、不耐腐,易被变色菌侵染;材色淡而均匀,纵切面平滑而略具光泽。适于作胶合板和一般的门、窗、家具、板料等。若能防止变色菌侵染,仍不失为校好的轻木工用材。
药用:根药用,主要用于治疗疟疾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