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事博物馆(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旧馆位于中国香港赤柱赤柱广场美利楼地下,新馆位于香港岛中环8号码头,2003年12月17日香港海事博物馆信托基金会根据“税务条例”第88条成立,是一个认可公共性质的慈善机构。
历史沿革
鉴于香港作为全球重要港口城市之一却没有一所纪录这段丰富历史的文化机构,香港国际航运团体有见及此,特意成立一所独立公共的海事博物馆。2003年12月17日,香港海事博物馆信托基金会根据“税务条例”第88条成立,是一个认可公共性质的慈善机构。香港海事博物馆的捐献者由众多具代表性的香港国际航运团体组成,直到2010年2月28日,信托基金会共收到82个团体或个人的捐献,总额超过港币5300万元。香港海事博物馆由信托基金会辖下董事局管理,董事局由6位义务成员及一位当然委员组成。
建筑格局
综述
香港海事博物馆占地面积约640平方米(新馆约3811平方米)。布局位于维多利亚式美利楼地下,分古代及现代两个展厅;(新馆占八号码头东面甲板及其余两层,设展厅共14个)。
展厅
香港海事博物馆以创新和独特的内容吸引参观者,当中包括长期与特设展览、互动展区、教育活动以及博物馆礼品店。
香港海事博物馆以南中国海沿海及其邻近海域为展示重点,并对环球航运的发展趋势以及香港蜕变成世界主要港口及航运中心的过程作全面的阐述。
香港海事博物馆分为古代馆及现代馆。古代馆展示中国历朝航运的兴衰起伏以及中国邻邦、东南亚、中亚及西方各国在中国沿岸的交通发展;现代馆内容则包括现代轮船动力的发展过程,散装货轮、油轮与货柜轮如何改变全球航运的面貌,香港如何受历史因素及华人企业精神的影响下而创造出现时骄人的海事成就,以至最新型的未来实验性船舶。
陈列面积约480平方米。展出藏品近300件。
香港海事博物馆先后筹办短期专题展览共10个。当中包括:
《海盗与张保仔的世界》创馆一周年特别展。
《海事艺术》:探讨海事艺术本质及文化脉络。
《世界航运聚焦香港》:介绍香港航运业发展。
《星迷》:以维港渡轮为主题。
《夺金》:为庆祝北京奥运,以水上运动为题。
《法船•情谊》:应法国领事馆邀请筹办并庆祝香港与法国海事建交160年。
《库藏•藏富》:精选博物馆各类馆藏。
《告别扬帆》:全球11间博物馆携手合作的国际展览。
《龙•浪•风•神》:了解航海者如何凭借信仰面对海上难关。
《A级!劳氏船级社250周年1760-2010》:庆祝世界首间船级社劳氏船级社250周年及其贡献。
藏品文物
综述
香港海事博物馆的藏品来源分别为博物馆购入、藏家及海外博物馆借展和藏家捐赠。三分一藏品为博物馆购入,捐赠品占全数藏品一半以上,余下不足一成为借展物品。借展品及捐赠来源广泛,包括文物爱好者、船务公司及前海事从事员等。
香港海事博物馆馆藏类别多样,除不同年代的中西船模型及海图之外,还有中国外销瓷及银器、版刻及油画、航海及气象仪、大量不同媒体的底片及历史照片,首版原著书籍及各式文献等。
重要展品
由1846年12月6日至1848年3月28日,重800吨的“耆英”号开展其首次的航程,由香港驶往英国,并证明了这艘独特的中国帆船的远航能力。在天气恶劣与船员不和的不利条件下:“耆英”号仍横渡了南中国海及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抵这北美洲,最终按照原定计划停泊在伦敦的东印度船坞。此船向公众及王室展出后被出售,其木材制成了两艘渡轮及一些纪念品。1842年,内森•邓恩的中国博物馆搬迁至伦敦,馆内的“一万件中国展品”提升了英国人对中国、与华贸易,以至中国艺术的兴趣,并因此促成了是次“耆英”号之旅。“耆英”号船模为香港海事博物馆体积最大的展品。
19世纪早期靖海全图由清朝无名氏所作,是为纪念嘉庆(1796年至1820年)初年剿平为祸广东沿岸的海盗而画的,是幅珍贵的历史文物。1809年,嘉庆帝差遣百龄为两广总督,专责剿灭海盗。百龄于是大建船舰,训练水师,组织乡兵,并严禁百姓与海盗接触。其后一场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大屿山邻近海域,而海盗领袖郑嫂最终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其左右手张保受封为水师军官,并负责剿平海盗的余党。约于1812年,沿海回复安宁,百龄大受皇帝嘉许并获赐顶戴花翎。香港离岛长洲仍可看到传说中张保曾藉以藏身(或许还法藏了他的财宝)的狭小洞穴。
18世纪期间,广州乃是欧洲商人欲与中国经商的最佳地点。与众不同的广州城墙内,不仅能找到许多富历史意义的建筑,例如“五层楼”(镇海楼)、回教寺及花塔,更能一窥可能是最早于中国境内出现的外资工厂及欧洲商人的办公处。
Frank Henry Mason 1930年作“不列颠皇后”号重56,000吨,由John Brown在克莱德班克建造并于1930年下水。她以奢华的室内装潢而闻名于世,设计师包括有Edmund Dulac与William Heath Robinson。她于夏季航行横渡大西洋的路线前往加拿大;冬季则徘徊了热带地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被英国海军部任命成为军队的交通工具,直至1941年被德国的轰炸机轰炸,最后更被德国的潜水艇击沉。1959年,另一艘拥有一个烟囱的“不列颠皇后”号建成。
“大来”客轮是第一艘在一次世界大战后在香港建造的钢船,由于香港两大重要船坞红硼的黄埔船厂和鲫鱼涌的太古船坞均在战争期间被严反炸毁,“大来”号乃是由原址长沙湾,即现今元州邨所在的永安盛船厂所建。“大来”号极有可能是航行香港和澳门两地最长久的轮船,服务至少达40年之久。“大来”号罕有地拥有三个引擎,航速可达15至16海哩。
“天福号”油画记载着这于香港近代历史的重要一页,香港成为“第一收容港”的历史。1979年2月8日星期三清晨,载有2,644名越南难民的“天福”号不理会横澜岛发出的讯号,并在香港西面锚地抛锚泊船,滞留于南丫岛对开海面,随后香港水警登船。在船上渡过漫长的33天后,即3月11日,148名难民“跳船”,并游往南丫岛的洪圣爷滩。虽然这尝试无助船上挤逼的情况,但却引起大众市民关注。最后接近在船上5个月的生活,绝望的感觉日益增加,令这班难民疑而走险。翌年,“天福”号被拖至将军澳拆卸。
此图志由耶稣会士卫匡国(1614年至1661年)绘制,为首本展示中国众多省份的欧洲印制地图集。图中的两页展示了山东半岛及一艘由南海驶来的望加锡海船。
由伦敦皇家理工学院设计,刻有Fitzroy将军的特别标记。这是一个早期的天气预测仪器,利用昨天的天气数据来预测今天的状况,而且只可以测量较温暖的纬度区。
清代市井人物通草粉彩画,框架长31.5厘米,宽23厘米,底边有一裂外,品相完好,通草画是由一种树皮裁剪出来的,及其容易断折,因此尺寸都不大,此画算是比较大的尺寸,清末为了迎合西方人对东方中华的认识,已画的形式,表现当时的社会人物,生活状况,风土人情,极具史料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其中也有是有过于偏激的,如画中有十大刑等血腥题材,本画是市井人物,时代特征明显,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图画,对当时的人物服饰,生活是不错的好资料,极具收藏价值。做装饰也十分不错。
藏品保护
为符合国际博物馆标准,香港海事博物馆室内气温定为25℃±2℃,湿度则为60%±5%。
文化活动
编辑出版
每年的专题展览皆会出版专书,连同创馆出版《皇朝与瀚海》,香港海事博物馆一共出版了11本书籍。博物馆航海志则每年出版三次。
讲座
香港海事博物馆总监戴伟思博士(Stephen Davies)曾于香港大小机构主讲及参与以海事研究为题的讲座,包括香港历史博物馆《扬帆万里一郑和下西洋纪念展》专题讲座系列当中《Historical method and modelling the past:the Treasure Ship of Zhenghe》、2006年和2010年度的《中国海事》展览当中关注海港可持续发展的研讨会、《太平公主》仿古船讲座、香港扶轮社、英国皇家地理协会香港分会及香港大学等。
虽然成立时间尚浅,但香港海事博物馆有志于成为专业的博物馆,因此努力争取加入不同博物馆及研究组织。香港海事博物馆已加入了国际海事博物馆议会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美国博物馆协会、英国博物馆协会及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等。左丽爱馆长曾多次代表博物馆出席馆际交流活动,并发言介绍该馆,包括2009年黑龙江省《艺海流金——走进黑土地》港澳与内地交流活动,及同年于新加坡举行的东南亚国家协会的“博物馆总监会议”等。
总监戴伟思博士积极于国内及国际研讨会及会议发表论文,为香港海事博物馆在国际学术界建立了可靠的学术声誉,和广阔的国际网络。由2005年开馆,参与过13次国际会议,足迹遍及马耳他、伦敦、东京、丹麦、北京、上海等。
曾参与会议及发表论文包括2006年的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Archaeology,History and modeling the past》、2006年香港历史博物馆和威海市档案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合办的“晚清时期英国在华租借地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发表《由侵略到建设:对1841至1930年间中国沿海水文制图的研究》、2008年第5届格林威治国际海事及经济历史会议发表《Interpreting maritime history:the role of the museum:Whose perspective?》、2009年澳门大学历史系“Conference on Americans,Macao and China1784-1950:Historical Relations,Interactions and Connections”发表论文《American ships,Macao,and the Bombay Marine,1806-1817:Delicate lines fora junior officer to tread》、2010年台湾国立交通大学人社中心第一研究社群“耶鲁大学所藏东亚山形水势图研究工作坊”发表《The Yale Maps and Western Hydrography:Influences and Contributions》、2010年7月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Seeing the junk Keying》等。
博物馆多番接待各国博物馆代表及大使包括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总监Dr·Kevin Fewster、美国沙连皮博迪•塞克斯博物馆、中国海事局代表团、中国交通运输部官员、中国航海博物馆、澳门博物馆、澳门海事博物馆、国立韩国海洋大学、身兼国际海事博物馆议会组织现任董事长的鹿特丹海事博物馆总监弗里兹•卢梅杰、香港政府官员、瑞典及丹麦皇家人员等。
机构设置
隶属关系
隶属香港海事博物馆信托基金会。
单位性质
香港海事博物馆是一所独立而对外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由香港海事博物馆信托基金会辖下董事局管理。
经费来源
目前的经费来源包括门票及礼品店收入,并依赖捐献以维持运作;未来,经费将由门票、礼品店、咖啡店、租借场地和新成立的储备基金的收益所资助,政府将有条件地津贴少于百分之三十五经费。
人员编制、组成
香港海事博物馆旧馆设总监1名、执行经理及馆长1名、副馆长4名(全部具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会计部主管1名、行政助理1名、礼品店主管及助理各1及博物馆馆务助理2名,共12名员工。
香港海事博物馆新馆设总监、执行经理及馆长各1名、高级副馆长及副馆长6名、会计2名、助理会计1名、接待处及礼品店服务员3至4名、博物馆馆务助理约3至4名,约共20名员工。
观众接待
香港海事博物馆年均观众约37500人次。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香港海事博物馆旧馆位于中国香港赤柱赤柱广场美利楼地下,新馆位于香港岛中环8号码头。
开放时间
星期二至日及公众假期由上午10时至下午6时;逢星期一闭馆,农历年初一及二休馆。
票价
现时成人标准票价:港币20元;10人或以上团体:按标准票价八折;新馆成人标准票价拟定:港币30元;长者(65岁或以上)、小童(18岁以下)、全日制学生及伤健人士:港币15元;10人或以上团体:按标准票价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