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牧歌协会已经在香港成立,索尔顿为首任会长。1861年,合唱协会在C.F.A.Sangster提议下成立。1872年,合唱协会开始以爱乐协会名义组织音乐会。 华人在19世纪仍然喜爱粤曲、粤剧等。
1950年代在高级
夜总会表演的歌星以献唱欧西
流行曲为主,配以乐师(主要为菲律宾籍)现场伴奏。当时本地著名歌手较为现时香港人所熟悉的包括
祖·尊尼亚(Joe Junior)与
黎爱莲(Irene Ryder)和
泰迪·罗宾(Teddy 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这类高级娱乐场所以上流社会的洋人为主,只有少数华人较有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来负担这类高级消费。
由于接触西方流行音乐,1960年代的年轻人喜欢自组乐队,以唱英文歌曲为主。著名乐队有:
泰迪罗宾与花花公子乐队(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
许冠杰与
莲花乐队(Sam Hui & Lotus)、
陈任与Menace(Joe Chen & Menace)、松散者(Loosers,
温拿乐队前身)以至较后期的新特乐(New Top Notes)及玉石乐队(
Jade)等。1970年代初期的偶像歌手仍以英文歌曲为主,著名的有
陈美龄、
陈秋霞等。
到了1970年代来自台湾的歌手雄霸香港乐坛,包括青山、
姚苏蓉、
杨燕、
汤兰花、
刘家昌、
甄妮、
尤雅、
邓丽君、
凤飞飞等。 其中以多次访港的“东方歌艺团”网罗最多当红台湾歌手作舞台演出。
1990年代之前,香港流行音乐歌手并不重视国语流行音乐,在这之前香港的国语流行歌曲大多是来自其它大中华地区,直至1990年代开始后,以
张学友为代表的
四大天王开始进入台湾,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市场,尝试国语流行音乐的表演。这其中最为成功的亦是张学友,他的国语唱片《
吻别》、《真爱新曲+精选》等均在海外获得极大的成功,亦取得了创纪录的销量,令其登上高峰。在这个期间,其它的四大天王成员譬如刘德华亦在中国大陆的国语歌曲方面取得成功。
由于国语电影在1960年代领导香港电影的市场,连带电影主题曲及主唱歌手亦同时走红。由于当时的当红演员如
林黛、
乐蒂等并非唱家班,主题曲通常由幕后代唱。其中包括由
顾家辉作曲
顾媚主唱林黛遗作《不了情》。
在欧西及国语歌曲流行的年代,相对较为保守的星马仍以粤语歌曲为主,部分流入香港市场在当时工厂女工间大行其道,当时著名的星马歌手有
郑锦昌、丽莎及后期的
尹光、
朱咪咪等。
后来
粤语流行歌曲参照很多日本歌曲及西方音乐譬如
乐与怒、
蓝调、民歌。由于日本歌曲比较有时代感,改编歌曲成了一个热潮。踏入1990年代,男子歌手比较受欢迎。当时,
张学友、
黎明、
刘德华、
郭富城被称呼为“
四大天王”。张学友的
唱片销量在当时达到了国际水平,更是参与了许多国际音乐奖项的颁奖典礼,成为香港流行音乐史上的一个对外巅峰时期。同时,香港也开始追求原创本地音乐,例如
达明一派、
Beyond、
梦剧院及
Face to Face。自2000年代,女子组合慢慢复兴。譬如:
Twins、
2R、
Cookies。近年来,除了男子组合从新冒起,如Soler、
EO2、
Sun Boy'z,以唱作人身分出道的歌手也不少,他们往往是集作曲家、作词人、歌手于一身,如唱作四小强——
王菀之、
张敬轩、
张继聪、
方大同。
由
顾嘉辉及叶绍德创作,仙杜拉主唱的《
啼笑姻缘》大受欢迎。后来
黄沾与顾嘉辉合作把电视剧主题曲风格提升到雅俗共赏的层次。因此确立电视剧主题曲的音乐地位,直到1990年代末期电视受欢迎程度下降才失去影响力。
从
粤剧发展出来的粤语歌曲有些
粤曲腔口,部分
伶人改唱
时代曲,
邓寄尘、
郑君绵等。有些完全脱离粤剧的规限创作自己的风格,当时“粤曲”一词亦有指是粤语歌曲(即粤语流行曲)。
香港管弦乐团(前身为中英管弦乐团),于1895年成立,1974年正式职业化,在香港推广传统西方音乐,并得到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