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是
侯惠勤创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首次出版于2010年5月。
该书由序、导论和八章内容组成。“序”里重点对“意识形态终结论”进行了批判;“导论”里重点论述了时代转换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巨大压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马克思文本的解读方式以及如何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第一章重点梳理了马克思哲学的伟大变革、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第二章着重分析了资产阶级抽象的个人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之区别;第三章主要分析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取向、阶级基础、理论特质和历史检验;第四章着重阐述了西方“马克思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章主要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特色以及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悲剧;第六章基于对当代中国人信仰危机的忧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信仰问题上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价值;第七章揭示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哲学基础、批判了人道主义历史观、“社会主义异化”论和自由主义,有力地回应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质疑,剖析了两种市场经济观和改革观;第八章则回顾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和邓小平理论的确立,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确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意义。
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一切文明社会中的任何国家都实际存在的一个必要和重要的社会层次或社会领域。而在现代世界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却是一个被国内外一些人搅合搞得混乱不堪的话域。某“权威”政治学工具书就片面地断言,意识形态的“要害是为现状辩护,因此它是‘虚假意识’”。基于这种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前提,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在意识形态在威信扫地的同时,意识形态成为贬义词。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意识形态虚假论”,还有“意识形淡化论”“意识形终结论”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论”等论调,在学术界似乎越来越受到“追捧”,以至于一些所谓“主流经济学家”借以作为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鼓吹私有化和“民主宪政”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根据”。为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廓清国内外一些人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散布层层迷雾,就必须需要正本清源,结合实际,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基于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阐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和基本路径。
该书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划清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界线。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是西方各种思潮的总称,其骨子里表现为自由主义。如何减少被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俘获群众的数量,增加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数量,首先需要划清二者的界线。该书逐个分析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各种化身和表现,在描述各种西方思潮表现的同时,从哲学深度指出了这些思潮方法论上共同的错误:一方面将抽象与具体割裂开来。比如“普世价值”观,就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打着人的解放的旗号,试图进行有效价值渗透。它们眼中的人是无法回到现实的,回到现实,就无法解释西方强国对落后国家资源的掠夺和人权的侵害。另一方面将人的感性与理性割裂开来。当代西方思潮立足于无意识、非理性、自发性等感性的因素,认为人的理想、信念、生命的不朽统统都是自欺欺人的幻想,由此放纵人的本能,否定人的理性,最终只会导致一个没有信仰的物欲主义的世界。基于各种西方思潮在自身哲学层面理论上的缺陷,当它回到现实的时候,就只能迷惑一小部分人,只能在一小段时期内发挥作用。该书从哲学的角度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界线,既有较强的学理性,又有助于现实中的人们更好地选择正确的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成长历程,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该书从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入手,阐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世界观历史观;从幻想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角度出发,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从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阶级基础和理论特质,批判了西方“马克思学”视野下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第二国际的理论悲剧,指出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特色所在。该书从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以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是唯物史观,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将个人信仰和社会理想有机统一起来。人只有成为社会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社会只有成为人的社会,它才是真正的社会。只有将个人的信仰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侯惠勤,男,安徽省安庆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评委,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哲学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系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学科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