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春帆楼
日本下关的旅店
马关春帆楼是日本下关(亦称马关)的一家旅店,是1895年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的地方。(概述图来源)
春帆楼建在一个小丘上,拾坡而上,为一平地,平地的正面为旅店。旅店门前的左侧立有一石碑,上面的铭文记载着这家旅店的简要历史。这里原是阿弥陀寺,后寺废,由一位名叫藤野玄洋的人在废墟上建立起一家医院。藤野去逝后,其妻改为客馆,由于它“负山面海,东仰寿永陵,西俯瞰街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令人不惶应接”,故“缙绅多投于此”。
旅店正门右侧,有一日式建筑,即当年清政府代表与日本政府代表谈判的场所。其门前竖一长条形木牌,上书“日清讲和纪念馆”,下为一遮雨木板,则为说明介绍。
会所正中间是宽大的谈判桌。出于文物保护需要,已用落地玻璃将四周罩了起来,参观者只能透过玻璃罩,观看里面的摆设:一张长形大桌,将谈判者划分两个阵线。桌子一侧为清政府代表,有一把软靠椅和若干硬靠椅。软靠椅是李鸿章的专座,硬靠椅则为其余人员的座位。桌子另一侧,为两把软靠椅及若干硬靠椅,自然是日本方面的座位。每张椅子旁,都立有木板,上书当年某某人之座及其官衔、品级和谈判的身份。
旅店正门左侧,有一条小路,路口有指示牌,上书“李鸿章道”四字。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偕其子李经方、美籍顾问科士达等及随员抵达马关,次日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内阁总理)、陆奥宗光(外务大臣)开始谈判。会上,李鸿章要求议和前先行休战,日本则提出十分苛刻的休战条件: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地的清军全部向日军缴械,天津至山海关铁路交日本军务官管理,且停战期间日本一切军费由中国承担。这些条件无疑将北京置于日军的监视之下,自然遭到清政府的反对。24日,李鸿章奉清政府之命,在谈判会上撤回休战要求,表示拒绝日本提出的条件。当天,李乘马车返回寓所,途中遭到日本浪人枪击,子弹擦伤左颧,顿时血流满面。此事传出,国际舆论顿然大哗。当时,俄罗斯已派军进入中国北部,狼狈不堪的日本政府担心第三国借机干涉,这才由“日皇遣使慰问谢罪”,遂“结约解兵”(《清史稿·李鸿章传》)。为了防止再出现意外,日方沿着春帆楼左侧的山腰间修了这条专供李鸿章行走小路。
“李鸿章道”是一条极为普通的小路,指示牌位于春帆楼范围内,故稍有修整,再往前走便是弯弯曲曲的山路。
春帆楼前的那块石碑,刻写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而谈判会所外的小院里,也立着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两人的半身铜像。至于春帆楼石碑的铭文撰写者,则为1895年5月8日在烟台与中国政府正式交换《马关条约》的日本代表伊东已代治。(图片来源)
参考资料
春帆楼与利顺德.烟台日报.
记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9 13:57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