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口鱼是
鲤形目鲤科马口鱼属的鱼类,别名大口扒、红车公、桃花鱼。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吻长,口大;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后端延长至眼前缘,前端凸起;眼中等大;侧线完全;口角有一对短须;鳞细密;背鳍短小,胸鳍长,腹鳍短小,臀鳍发达,尾鳍深叉。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浅蓝色垂直条纹,胸鳍、腹鳍和臀鳍为橙黄色;繁殖期雄鱼头下侧、胸腹鳍及腹部均呈橙红色。
形态特征
马口鱼体长为体高的3.2—5.0倍,为头长的3.2—4.0倍,为尾柄长的5.0—7.5倍,为尾柄高的8.7—12.0倍。头长为吻长的2.6—3.5倍,为眼径的4.6—7.3倍,为眼间距的2.7—3.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9倍。
马口鱼体长而侧扁,体高略小于或等于头长,腹部圆。吻钝。口亚上位,口裂向下倾斜,上颌骨向后延伸可达眼中部垂直下方。下颌稍长于上颌,前端有1显著的突起与上颌中部凹陷相吻合,上下颌之侧缘凹凸相嵌。无口须。雄性个体在吻和颊部有发达的珠星。眼较小,侧上位。眼后头长大于吻长。眼间距约等于或稍小于吻长。体被圆鳞,中等大小,鳞片之疏密从南到北稍有变异。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显著下弯,沿体侧下部向后延伸,入尾柄后回升到体侧中部。
马口鱼背鳍起点约与腹鳍起点相对或稍前,离吻端的距离稍远于到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末端稍尖,向后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较钝,末端也不及肛门。肛门紧挨于臀鳍之前。臀鳍条长,性成熟个体最长鳍条向后延伸可达尾鳍基部。尾鳍叉形,末端尖,下叶稍长。
马口鱼下咽骨弧形,较窄。咽齿锥形,末端钩状。鳃耙稀疏。肠管长度约等于体长。鳔2室,后室长约为前室长的2倍,末端稍尖。腹膜灰白,间或带有细小的黑点。
生活时背部灰黑,腹部银白。颊部及偶鳍和尾鳍下叶橙黄,背鳍的鳍膜带有黑色斑点,体侧具有10-14道浅蓝色垂直斑条。生殖季节的雄鱼尤为鲜艳。固定标本蓝斑变黑。雌体横斑不显著,仅在尾部体侧具有一条不明显的纵行黑纹。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栖息
马口鱼为溪流性小型猎食性凶猛鱼类,栖息于水库水体的表层,通常集群活动,野生状态下喜生活于水流较急的浅滩。底质为沙石的小溪或江河支流中;在静水湖泊、水库和池塘中亦能生活,江河深水处少见。
食性
马口鱼以小鱼、小虾和各种水生动物为食,一般体长2.0-3.5厘米的稚鱼主要摄食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但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占相当比重,而体长10.0厘米的马口鱼已能完全吞食其他鱼类的幼鱼,摄食力强,生长迅速,第1年生长较迅速,可达7—11厘米。马口鱼捕食器官、消化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其肉食性密切相关,其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肠道组成,无胃,无颌齿,具咽齿,肠道盘曲简单,分为前、中、后肠,肠指数平均值为1.04±0.15。
分布范围
马口鱼分布于辽河到两广。在黄河流域仅见于甘肃天水;陕西省宝鸡卧龙寺、周至、咸阳、渭南、华阴及潼关;山西省新绛、虞乡、永济到河南省灵宝、洛阳、巩义市、开封和山东省东平湖、济南、利津、垦利;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等处。还有中国以外的日本、朝鲜和越南。
繁殖方式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马口鱼因其在水面中能捕食主要经济鱼类,过去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敌害鱼类,给
渔业带来很大危害,成为被清除的对象。鱼类品种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肉食性鱼类明显减少,水库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马口鱼因为容易捕捞且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其自然资源急剧下降。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2020年——无危(LC)。
保护措施
从2010年起,马口鱼成为部分地区重点发展的特色名优水产品种,并且其种质资源保护受到各地重视。2013年中国农业部批准建立安徽省金寨县长江河宽鳍马口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辽宁省鸭绿江临江段马口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17年批准建立山东省沂南汶河马口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人工繁殖
繁育设施
催产池选用的是直径2米,水深0.9米的玻璃培养缸;催产药物是宁波激素制品厂的地欧酮(DOM)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混合剂,孵化采用锥形孵化桶;鱼苗培育池为基地18和19池,两池均为面积300平方米的水泥池,水深为1.3米,两池均有微孔增氧设施。
亲鱼挑选
成熟的雌鱼腹部柔软膨大,生殖孔微红,卵巢轮廓明显,用手轻压腹部有弹性;成熟的雄鱼吻端、尾鳍有明显的珠星,全身具有十分鲜艳的婚姻色,轻压下腹,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雌雄亲鱼的配比为1∶1。
人工催产
于6月12日下午3:00对马口鱼亲鱼进行催产,共催产雌鱼26尾,雄鱼28尾;采用一次注射法,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催产药物剂量为雌鱼DOM5毫克+HCG600国际单位/千克,雄鱼剂量是雌鱼的二分之一;催产水温为21℃,效应时间为22小时,于13日13:00雌雄亲鱼即开始追逐产卵,产卵约持续一个小时。
鱼卵孵化
于13日14:10开始收集鱼卵约24万粒,分别放入两个装水400千克的孵化桶中孵化,流速以鱼卵能上下翻滚均匀为准;孵化水温21—23℃,于14日2:00测得受精率约为72%,于15日20:00开始脱膜,整个脱膜过程持续达7个小时,在脱膜后72小时,用80目筛绢过滤两个蛋黄试口,此时测量鱼苗长度为0.6厘米,第二天除投喂蛋黄外辅以投喂过滤后的轮虫,于21日9:30出苗下池培育,共计下池水花11万尾。
鱼苗培育
培育池在催产前三天每池用生石灰35千克进行了消毒,于6月16日上午加水至75厘米,下午每池放艾草80千克+鸡粪10千克,以培养丰富的
浮游生物。于21日上午把马口鱼水花分别入18和19培育池,下池时培育池水温23.5℃,孵化桶水温22.5℃。在鱼苗长至2厘米前,除每天投喂两次豆浆外,每隔2—3天每池补施鸡粪10—15千克,以保证培育池内有充足的天然饵料。当鱼苗长至2厘米时,开始驯化投喂蛋白质大于42%的微粒浮性颗粒饲料。在整个培育过程中每隔2—3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5厘米左右,培育后期每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池水的五分之一,7月23日拉网锻炼并测量鱼苗,大部分已长至4厘米,于7月28日销售3.5万尾,剩余2.8万尾分塘进行大规格培育。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马驷鱼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鱼类,其肌肉粗蛋白含量为16.71%—18.78%,粗脂肪含量为1.36%—2.71%,粗灰分含量为1.22%—1.36%,水分含量为76.81%—79.67%,氨基酸含量为16.23%—21.28%,必需氨基酸总量为5.51%—8.76%,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9.2%—29.31%,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5.57%—36.42%,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2.21%—44.45%。不同地域,不同养殖方式的马口鱼肌肉营养成分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雄性马鱼肌肉营养成分略高于雌性,野生马口鱼肌肉氨基酸指标高于人工饲养马鱼肌肉。
经济价值
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及环保意识的加强,并且马口鱼的全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已经获得突破,人工养殖所需的苗种可规模化生产,马口鱼已成为崭露头角的一个养殖新品种,市场前景广阔。马口鱼是中国溪鱼系列品种之一,具有生长迅速、产量高、分布广、繁殖力强,1+龄鱼就具有繁殖能力等特点,不仅能在网箱内,也能在池塘中养殖,非常适合于山区发展养殖。马口鱼人工养殖已在中国浙江、湖南、湖北、辽宁等多地开展,成功进行了水库网箱、河水池塘、池塘内循环设施养殖等各种模式的商品鱼养殖,已成为一个新的渔业特色产业。如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马口鱼成为新的特色产业,荣欣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2015年推广了马口鱼商品鱼养殖300多万尾,产量达到50多吨,并且实施了马口鱼苗种增殖放流30万尾。马口鱼养殖的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特别适宜在贫困山区推广养殖,其养殖成本低、效益高,在山区精准扶贫方面具有一定的品种优势,在推动山区水域水产养殖品种结构优化,对增加优质水产品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起到重要作用,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一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