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民(1899—1980)又名念一、之栩,字浚,号铁肩,笔名颂五、一鸥等,
黄冈松桦林人。历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南财经学院院长。
马哲民(1899—1980)又名念一、之栩,字浚,号铁肩,笔名颂五、一鸥等,
黄冈松桦林人。1914年毕业于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1917年毕业于福州高等工业学校,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19年回国投身五四运动,在上海参加李汉俊领导的马克思主义学会。1920年开始涉足报刊,在武汉《汉声报》上经常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还和夏之栩利用该报的副刊,主编《妇女旬刊》,宣传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才能使妇女彻底解放的道理。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念一,取意只有一个信念,即坚信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与陈潭秋共创《中外通讯》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2年春,作为新闻界代表,去苏联出席第三国际召开的远东民族代表会议,会后由陈潭秋、刘子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3年初考取德国柏林大学研究员,攻读社会学。1926年回国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政治部文书股长兼《武汉日报》编辑。同时,董必武、宛希俨创办了著名的《汉口民国日报》,马哲民为该报主要编辑之一。大革命失败后脱党,从事教育工作。
“七七事变”后,马哲民由北平回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和邓初民等创办了《民族战线》,亦名《民主抗战》。在该周刊发表了《抗战与民众》一文,随后,又与黄松龄等组织“湖北乡村工作促进会”,发行《战时乡村》旬刊,发表了题为《抗战与农民》、《目前湖北县政之应有的改进》的文章,强烈主张动员乡村之物力与人力,坚持持久抗战,全面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此外,还与很多名流一起应聘参加《血路》周刊的笔谈会。他还是《民主》半月刊的撰述者。武汉失守前夕,和黄松龄应邓初民之邀,到沙市的朝阳学院(原北平朝阳大学,迁沙市)任教。后该学院迁四川成都,邓初民、黄松龄、马哲民三人办了一个小型刊物,名叫《大声周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揭露蒋介石假抗日、真反共的阴谋,推动文化界和学生界的救亡运动。因为刊物写文章的只有他们三人,所以人们把他们联起来叫“邓马黄”,又因他们的文章立场鲜明,文笔锋利,论理精辟,为人们所喜读、传诵,“邓马黄”之名遂蜚声国民党统治区。194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任中央常委。1946年2月出任重庆民盟中央机关报《民主报》首任总编辑、社论委员。后返成都主编《民众日报》,并为自由画报董事。1948年返武汉执教。解放后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南财经学院院长。1957年在反右中受到错误处理。1980年改正,同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