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嘶桥;在
暨阳湖的东西二岸,有两个乡都叫“马嘶乡”。因为那里各有一座“马嘶桥”,是以桥命名。这两座桥都建于宋朝,距近已有九百余年了。一座位于现
江阴市
新桥镇,另一座位于现
张家港市
塘桥镇它各有一个典故,带出两位名人,一位是文官
苏东坡,一位是武将
韩世忠。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夏天,江南连下一个月大雨,长江南岸一片汪洋,大水淹没所有庄稼,特别是毗陵郡的滆湖、芙蓉湖以及暨阳湖的圩田地区颗粒无收,到了岁末,灾民饿死无数。这时,朝廷命浙江杭州府赈粮救济,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受命赈灾,他带了上万石浙江粮米,从杭州湾出发,粮船顺
盐铁塘,出淞江,经太仓,过琴川,到了
杨舍西境的蔡港,粮船从蔡港间进入江阴。苏东坡上了岸骑着白马,沿砂山南行,当走到华塘河边,蔡港上有一顶小木小桥,马不敢过去,苏东坡就猛抽一鞭,该马长嘶一声,走过了小桥,继续向前。由于粮米及时运到,拯救了大批灾民的性命。后来,里人为怀念苏公盛德,就将木桥造成石桥,取名“马嘶桥”,当地的乡也改名“马嘶乡”。
北宋末年,金兵入关,徽宗、钦宗被俘,高宗
赵构逃到越州,重立王朝名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朝廷命浙江置制使、抗金名将
韩世忠坚守江阴至福山一线沿江,以阻金兵入侵。这时,韩世忠带兵8000人,屯军河阳闸闼镇。
盐铁塘与长江沿岸之间,扎下军营。一天韩将军骑了白马沿盐铁塘北岸,边走边视察军营情况,当走到陆家宕与石家宕之间,有一条木板小桥,横架于盐铁塘上,当白马走到桥堍时,一个小兵从后面追来,说有紧急公文到,当韩将军在看公文时,白马突然两蹄腾空长嘶一声,好似有急于上战场预兆。韩将看完公文,急忙回到闸闼镇将府,连夜下命令开往前线,北上迎敌,结果在黄天荡获大胜。后来,里人为纪念木板桥堍马嘶的得胜预兆,就重建成石桥,并题名“马嘶桥”,地名也改“马嘶乡”。
根据当时地理划界,东马嘶乡属常熟县,西马嘶乡属
江阴县。两个马嘶乡同时存在,直到现在,虽然乡已没有了,但两座马嘶桥之名尚在。
在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东约3里的小陈浦上,有一座桥叫马嘶桥。此桥不大,也很平常,但此桥名称由来与南宋抗金名将
韩世忠有关。
南宋建炎(宋高宗,1127~1130年)年间,金兵大举南侵,朝庭派大将韩世忠带兵御敌,扼守江南,并驻兵在石闼镇(今杨舍庆安镇),主要防线是东起福山以西沿江一线。当时,金兵已侵占长江北岸广大地区。韩世忠为了做好御敌工作,除了在庆安、今塘桥韩山筑了望台观察敌情外,还经常带兵在沿江一带巡逻。一天,当他经过这座横跨在小陈浦上的小木桥时,其坐骑突然前啼腾空,昂首长嘶,声振四野,响遏行云。后来,当地百姓便将这座桥叫作马嘶桥。以后,这里逐渐形成小集,集名以桥名而取,也称马嘶桥。
解放前的马嘶集镇,仅南北小街一条,小陈浦穿街而过,街道由马嘶桥连接。赶集的大多数是方圆五、六里范围内的居民。集镇虽不大,但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店倒不少,南货店、杂货店、大饼油条店、酒店、茶馆店、药店、铁匠店等一应俱全。商店里品种不多,营业较清淡。惟酒肆茶馆,较为热闹,往往时至中午,食客才一一散去,尽兴而归。
就房屋建筑而言,南街好于北街。旧时南街有小花厅、堂厅、方厅,画栋雕梁,扁额高挂。据说这些厅堂,原为一富户钱玉堂所有,后因家道败落,分别卖给他人。解放后小花厅曾作为农会、初级社、高级社等办公场所;堂厅、方厅改作茶馆。时至今日,那些旧时曾荣耀一时的厅堂因住户翻建房屋拆除而不复存在,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偶尔怀旧时还能想起它当年的模样。北街虽无厅堂,且部分还是茅草屋,但高家开的染坊倒是特别引人注目。原因是坊前场上原有一个四方形的用圆木做成的凉布架,高约10米有余,只要不是下雨天,上面总是挂满了染好的兰布、印花布,随风飘拂,翩翩起舞。此架在解放后因小陈浦拓宽而被拆除。凉布架旁原有一个硕大的元宝形大青石,是染坊甩布用的。那时无脱水机,从染缸里捞出来的湿布,只能靠人工在那块青石上不停地甩干,然后上架凉晒。天长日久,青石被甩得凹了下去,且光滑铮亮。
在马嘶集镇的西侧,原有常熟西乡有名的古刹大树庵。该庵初名广福禅院,又名何王庵,俗称茅柴庵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僧性真建。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僧修伦重建,基广12亩,斋田24亩,并在大殿后植银杏树一棵。清康熙年间,僧洞微再建,钱陆灿撰记。至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时,树身已达数抱,遂改名为大树庵。殿后大银杏树高十丈有余,树梢直指苍穹。每年白果成熟季节,黄黄的白果桂满枝头。因该古银杏树高大,据说,旧时福山港外的渔船,把它作为进港的标记。遗憾的是,历经六百余年苍桑的古银杏树在上世纪60年代惨遭砍伐。
1977年冬新开马嘶塘以后,在塘西建马嘶新街,原有老街的店铺全部搬至新街营业,并新建了马嘶菜场,从此,集镇面貌焕然一新。2006年,因张杨公路东延,新街又全部拆除迁至公路北侧。如今的马嘶,新建的菜场宽敞明亮,居民住宅内别墅成群,社区服务中心各项设施齐全,
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里是名不虚传。人们在这里和谐相处,安居乐业。那韩世忠走过的马嘶桥,经过无数次的重修后,也于上世纪60年代改为水泥平板桥,现仍静静地横跨在小陈浦上。这位跨越几个世纪的老人虽经脱胎换骨,但始终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也许,他也在默默地祈祷着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