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大院,建于民国年间,现存三进四合院,南北总长70.5米,东西总宽13.65米,三进四合院建筑形式大体相同,均为灰瓦硬山顶,正房面阔三间,两厢各三间,进深二间,保存基本完好。
景点描述
正定县城中心的马家大院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典型的四合院式民居,建于清末民初,原由五进四合院组成,现仅存中间三个院落。其建筑布局严谨,做工考究,在结构、造型上具有山西民居的特点,对北方民居建筑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保存至今的诸多古建筑中,除声名显赫的宗教建筑、儒学建筑和名人故居外,尚有一处保存较完好的典型四合院式民居,这就是位于正定县城中心的马家大院(图一)。
经走访马氏家族第十七代马知辉得知,据《马氏族谱》(已在“文革”中遗失)的记载,正定马氏乃东汉名将
马援之后裔,明代自山西洪洞县迁居真定府(今正定),世代以务农经商为业,到明末已是富甲一方的大户。马氏历代居住于正定城中心四牌坊一带,自十二世祖文魁后分为三院:十三世祖廷翊为南院,十三世祖廷臣为北院,十三世祖廷柱为西院。马氏第十五代子孙马兆霖,字徵三,因嗜好习武,人称“武秀才”。他继承父辈家产,先后购置了大量的土地和房屋,这些房屋集中在正定城内最繁华的大十字街东、南两侧。
正定城在历史上即为商贸重镇,明清时期建成了以大十字街为中心的商业区,街旁店铺均为砖木结构,为全敞开式板打门的平房或瓦房,前出廊,廊下施鼓镜特高的柱础,各家相连,在街道两旁形成长长的走廊。1933年梁思成先生来正定考察古建筑时,对此也给予了关注。这些店铺后面一般是与门市同宽的几进四合院,其中不少保存到了上世纪60年代。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具有正定特点的建筑大都被拆除改建,现存较完整者仅有位于路北的这处由马兆霖建造的马家大院,为清末民初建筑,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组成
马家大院原由五进四合院组成。前院有
倒座五间,其中东头一间为大门,倒座之后的西边为厢房。第二进院前正中为垂花门,院内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两边有侧门与后院相通。第三进院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西侧有二层楼一座。第四进院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西侧有西学一座。第五进院正房为仓库,西厢房为车马库,东侧为厕所。
现前、后两院已不存。所存的中间三进四合院,其建筑皆为单檐硬山式灰瓦布顶,南北纵深布置,总长70.5米,东、西宽13.65米。第一进院正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通面阔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8米。梁架结构为六檩前出廊式,脊、金、廊部檩下仅施狭窄的垫板一块,檐部檩下垫板分上、下两段,上为通长的垫板,板下以荷叶墩支承,抱头梁的做法较为少见。柱下柱顶石形式不一,廊部则为覆莲式。正房装修明间为六抹扇门四扇置于檐部,两次间檐部均为支摘窗。
从东稍间穿过可到达二进院。二进院清净优雅,正房面阔五间,通面阔13.44米,进深二间,通进深6.53米。梁架结构为六檩前出廊式,和第一进院相同。两山梁头完整,明、次间梁头作齐头,为不规则六角形。两次间坎墙,正中有砖雕神龛。装修采用明间施六抹方格扇门四扇,次间设方格支摘窗。檐下柱顶石有圆鼓式和荷叶墩式两种,荷叶墩雕刻较精美,叶边上卷,叶脉突起,为写实手法的民间工艺。前后檐柱的八个柱顶石做法更为复杂。一般寺庙和民居中的柱顶石普遍为覆盆式、鼓镜式或圆鼓式,复杂的有仰覆莲雕饰,而马家大院柱下所用柱顶石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普通圆鼓形,下半部分为八角形。圆鼓形上为常见的普通浮雕,八角形座四周却有较为复杂的雕饰,内容为“博古图”和“佛八宝”图案(图二)。“博古图”构图均衡典雅,生活气息浓郁。“佛八宝”又称“八吉祥”,属宗教图案,由于民间信奉者很多,有些民宅也采用这类纹饰,但是在现存古代民居中较为少见。此柱顶石的雕刻线条流畅,质感较强,做工精细,纹饰内容丰实,在如此小的柱顶石下半部能够把“佛八宝”和“博古图”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实为少见。这些非凡的装饰造型为普通的民居建筑构件增添了艺术魅力。
第三进院正房坐北向南,面阔五间,通面阔13.5米,进深二间,通进深8.8米。梁架为六檩前出廊式,柱下柱顶石均为圆鼓式。装修明间为六抹扇门四扇置于檐(下转57页)(上接48页)部,次间檐部为支摘窗(现正房瓦顶檐部坍塌,门窗残破不堪,内部屋顶已改为现代白灰屋顶)。东、西厢房均为面阔三间,通面阔9.86米,进深二间,通进深5.1米。梁架为六檩前出廊式,装修明间为六抹扇门四扇置于檐部,次间均为支摘窗。东厢房屋顶大部坍塌,门窗装修残破严重。东、西厢房柱下柱顶石均为鼓镜式。
据了解,马家大院系当年其主人马兆霖请山西五台县的工人设计施工建造的,故在结构、造型上具有山西民居的特点。现存马家大院的规模不算大,但布局严谨,做工考究,作为正定城内仅存的一处典型的
四合院式民居,不仅在有“古建筑博物馆”美誉的
正定古城建筑发展序列中占有一席之地,对研究北方民居建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