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遗址
甘肃省定西市境内一处仰韶文化遗址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东临洮河,东北距洮阳县城约10千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约为5200年—4400年前)文化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期。
历史沿革
马家窑遗址中国母系氏族公社后期(约为5200年—4400年前)遗址。
民国十三年(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马家窑遗址发现了大量彩陶片和完整无损的彩陶器。此后,历史学家、考古专家顾颉刚、裴文中、夏鼐等专程到马家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
2014年9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组成的专家组所对马家窑遗址进行进行首次考古发掘。
2015年8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专家组对马家窑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共开挖探方20个,发掘面积500平方米。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专家组对马家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设探方20个,揭露面积500余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灰坑29个,房址3处,沟3条,墓葬1座,窄沟状遗迹2条。
遗址特点
遗址分布
马家窑遗址具有较广泛的分布范围 ,并呈现明显的依赖河谷分布趋势,遗址域内高等级平地(13—15级)的比重相对于其他等级没有明显增加 ,随着平地等级的降低,汇水累积量迅速下降 ,其高等级平地的供给量和对应的汇水累积量没有合理配置,土地利用方式可能与其农业和狩猎经济并重有关。
F2:位于第1发掘区东北部,发现于第3、4层下,打破第9、13层及其它未知地层。房址破坏严重,大部损毁。房址略呈西北—东南走向,平面大致为方形,边长约8—9米,主要有柱础、房基铺垫层和隔墙。大致排列有序,竖向可分为四列,南、北边缘处两列,中部两列。横向排列不甚对应,仅东部边缘略可对应。柱础形状基本为圆形,个别不甚规整。规模大小不一,直径约30—70厘米不等。有些柱坑底部经多次夯打,并铺垫有陶片、石块等。房基铺垫层主要指建造房屋前平整、铺垫房基时形成的土层。
H13:位于第1发掘区中西部,发现于第3层下,打破第4层及次生土。口部近圆形,袋状,平底。口径156厘米、底径210厘米、深约102厘米。坑内堆积可分为4层:第1层,遍布全坑,厚约20—25厘米,土色褐,质疏松,夹杂少量黄土颗粒、炭屑;第2层,遍布全坑,厚约50—55厘米,土色灰褐,质疏松,夹杂黄土块及大量炭屑。其下发现人骨,最小个体数为4人;第3层,遍布全坑,厚约7—15厘米,土色灰褐,质疏松,夹杂黄土块及炭屑;第4层,遍布全坑,厚约10—20厘米,土色褐,质疏松,包含大量炭屑。
M1:位于第2发掘区西北部,发现于第3层下,打破G1、H26、4层及生土,被H17、H19打破。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上部被破坏,现存口部长315厘米、宽140厘米。墓壁大部较直,南壁略呈袋状。墓底平,深约110厘米。人骨1具,位于墓坑中部,头向东、面向南。人骨似被扰动,头骨、颈椎、左肩胛骨、左臂及部分肋骨保持一次葬特征,腰椎及以下骨骼不见。除人骨外,墓坑内还见有4具动物骨骼,分层埋葬,分别为:猪骨1,位于墓坑北端,与人骨同处一层位,基本完整,头向东南,侧卧,骨骼保存较差; 猪骨2:位于墓坑中部、人骨之下,基本完整,头向南,侧卧,骨骼保存较好;猪骨3:位于墓坑西南近壁处底部,仅存头骨及前肢,骨骼凌乱;狗骨1:位于墓坑中段底部,猪骨2之下,基本完整,头向北,大致蜷卧状,骨骼保存稍好。
地层堆积
马家窑遗址地层堆积基本一致,又不完全相同。
第1发掘区上部堆积完全相同,可分为3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现代耕种层、近代平田整地层和历史时期文化层,其下为早期文化层,其中南半部文化层堆积较薄,相对简单,第3层下发现一系列遗迹(主要为灰坑),多打破第4层(堆积较薄,局部分布)及其下的次生土和生土。北半部文化层堆积较厚,相对复杂。从清理至生土的探方看,堆积厚处达4米以上,可分为17层。
第2发掘区揭露面积较小,地层相对统一,可分为4层,其中大部分遗迹发现于第3层下,打破第4层(次生土),其下为生土。
类型分期
马家窑文化包括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马家窑文化的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广河地巴坪,以及兰州的青岗岔、花寨子、土谷台、白道沟坪与永昌鸳鸯池和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
从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文化诸类型的年代顺序是: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文物遗存
马家窑遗址共发掘清理房屋60余座,窑穴和制陶窑址100多座,墓葬1600多座, 出土文化遗物约6万件,发现罐、瓮、壶、鬲、尖底瓶,钵、豆、盆、碗等大量彩陶,以及大量陶片和大量石器、骨器和动物遗骸。马家窑类型的陶器,多为橙黄色,彩陶非常发达,许多器物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施以彩绘,花纹全部为黑色,主要包括有垂帐纹、水波纹、同心圆纹、重叠三角纹、漩涡纹、蛙纹和变体鸟纹等。夹砂陶多饰以绳纹,某些器物的下部装饰有绳纹、上部施彩。发现了多处大小各异的成排分布房屋遗址,各房屋面积不同,其中较大一处有50多平方米。
研究价值
马家窑遗址是研究史前文明的重要阵地之一,为探讨马家窑聚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复杂化程度提供了重要资料。马家窑遗址发掘出土的动植物遗骸,为农作物、家畜种类和人类活动遗迹的研究,以及中西早期文化交流提供了佐证。马家窑遗址发现成排分布的房屋遗址,表明到马家窑文化时期,黄河上游地区已经不再是仰韶文化的地方类型,开启了该地区独具特色的文明化进程。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马家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甘肃省文物局《关于申请马家窑遗址编制文物保护规划立项的报告》(甘文局发[2011]65号)获得国家文物局同意批复,指出由甘肃省文物局指导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具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和专业考古研究单位合作开展马家窑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2014年,临洮县委、人民政府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对马家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开展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相关事件
2024年是马家窑文化发现100周年,也是马家窑遗址考古发掘10周年。
2024年9月12日,第七届马家窑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在兰州举行。本届马家窑文化节将与南京博物院、青海柳湾博物馆、瑞典远东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站策划四地联展,促进文化交流互动。
历史文化
马家窑文化
民国十三年(1924年),最早发现马家窑遗址的瑞典学者安特生将马家窑归为仰韶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发现不同地层出土的大量陶片,尤其是彩陶上的丰富图案揭示了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独立的考古文化。
1949年,夏鼐正式提出“马家窑文化”的命名。马家窑文化彩陶十分发达,纹饰优美,器形完备,各个不同文化类型遗址中都有大量的彩陶出现,彩陶占出土陶器的20%—50%,有的高达80%以上。
马家窑文化从甘肃地区的仰韶文化发展演变而来,开启了黄河上游地区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风格和经济形态受到了东西两个方向的影响。在大麦、小麦等农作物,牛、羊等家畜,以及金属冶炼技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马家窑文化及后续的齐家文化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属于马家窑类型的遗址还有兰州曹家嘴遗址、西坡遗址、王保保城遗址等。
丧葬习俗
马家窑文化的墓葬,发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葬式因时期和地区不同而有变化,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内一般都有随葬品,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随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东临洮河,东北距洮阳县城约10千米。
交通
定西市——解放路——311省道——瑞新路——095县道——103县道——马家窑遗址。
所获荣誉
2021年10月18日,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参考资料
马家窑遗址.临洮政府网.2014-02-28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3 07:4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