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林
中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类型
马尾松林是中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主要类型,也是易受松材线虫病感染的树种,一旦受到松材线虫病的侵害,将严重威胁绿化造林成果和生态环境,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使马尾松林免遭松材线虫的侵害,需要调整和建立合理的树种结构,从而达到防范松材线虫病效果。
简介
马尾松林是中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主要类型,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为干扰所致,退化的特征表现在物种多样丧失、蓄持水分功能差、调节小气候效能低、地力衰退严重、群落结构不稳定和病虫危害严重。马尾松林的阔叶化改造,有利于这一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鉴于中国国情,恢复的目标拟定位在以生态为主导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将马尾松林改造成以阔叶树种为主要种群的阔松混交林。
有专家对不同年龄马尾松林能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不同器官间能量现存量存在差异,表现为树干〉枝叶〉树根;随着林龄的增大,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能量现存量逐渐增大,其中就马尾松林各器官而言,树干生物量与能量现存量所占的比例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而枝叶和树根生物量与能量现存量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就马尾松林各林层而言,乔木层和林下植物层能量现存量表现出随着林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而凋落物层能量现存量则表现为34年生的比26和42年生的高。
鉴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马尾松林的阔叶化改造目标拟定位在以阔叶树种为主要种群结构的近自然的阔松混交林。阔叶化改造的方法应围绕目标林分实行分类指导,分别采用封育、留养抚育、适度透光问伐、适当清理林下灌木、补植木荷等目的树种等改造方法,以供参考应用。
主要类型
一、松阔混交林型
1、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类型
上层乔木树种主要是由马尾松和木荷等树种为主,构成针阔常绿混交林。其中常绿阔叶树种除了木荷(Schimasuperba)外,还有青冈(Cyclobananopsisgracilis)、甜槠(Castanopsiseyrei)、苦槠(Castanopsissclerophylla)、石栎(Lithocarpusglaber)、米槠(Castanopsiscarlesii)、栲树(Castanopsisfargesii)、冬青(Ilexchinensis)等树种。在有些地段,特别在海拔300-500m的地段,常绿阔叶树种见有以甜槠为多而构成的马尾松-甜槠混交林,在海拔300m以下的山地或山坡下部地段,常绿阔叶树种见有以苦槠居多的马尾松-苦槠混交林,也有一些地段,常绿阔叶树种见有以青冈较丰富的马尾松-青冈混交林。马尾松种群的高度要高于常绿阔叶树种群的高度。
马尾松-木荷、马尾松-甜槠、马尾松-苦槠、马尾松-青冈等四种针阔常绿混交类型还通常伴有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野漆树(Toxicodendronsuccedaneum)、白栎(Quercusfabri)等落叶阔叶树种,林下灌木较丰富,常见有连蕊茶(Camelliafraterna)、隔药柃(Euryamuricata)、乌药(Linderastrychifolia)、乌饭树(Vacciniumbracteatum)、米饭花(Vacciniummandarinorum)、老鼠矢(Symplocosstellaris)、矩圆叶鼠刺(Iteaoblonga)等,还伴有木荷、青冈、甜槠、苦槠等乔木层树种的幼树;草本种类常见有三脉叶紫菀(Asterageratoides)、黑足鳞毛蕨(Dryopterisfuscipes)等。乔木层盖度80-90%,灌木层盖度50-60%,草本层盖度10-20%。
2、马尾松-枫香混交林类型
上层乔木树种主要是由马尾松和枫香等树种为主,构成针阔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其中落叶阔叶树种除了枫香外,还有白栎、短柄枹(Quercusserratavar.brevipetiolata)、蓝果树(Nyssasinensis)、拟赤杨(Alniphyllumfortunei)、野漆树、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苦木(Picrasmaquassioides)等树种。在沟谷或山坡下部地段,落叶阔叶树种有时以野漆树、蓝果树等树种居多而构成马尾松-野漆树-蓝果树混交林;在山坡上部地段,有时以白栎、短柄枹等为多而形成马尾松-白栎-短柄枹混交林;在山坡中部地段,有时出现以黄连木、苦木等树种较丰富而成为马尾松-黄连木-苦木混交林。马尾松种群的高度通常略高于落叶阔叶树种群的高度。
马尾松-枫香、马尾松-野漆树-蓝果树、马尾松-白栎-短柄枹、马尾松-黄连木-苦木等四个针阔常绿与落叶混交林类型还伴木荷、冬青等常绿阔叶树种,以及麻栎(Quercusacutissima)、化香(Platycaryastrobilacea)、盐肤木(Rhuschinensis)等落叶阔叶树种,林下灌木较复杂,既见有连蕊茶、隔药柃、乌药、老鼠夭、乌饭树、马银花(Rhododendronovatum)等常绿灌木和木荷、青冈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也见有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映山红(Rhododendronsimsii)、野桐(Mallotusjaponicusvar.floccosus)、白背叶(Mallotusapelta)、茅栗(Castaneasequinii)、荚蒾(Viburnumdilatatum)、野茉莉(Styraxjaponicus)等落叶灌木和白栎、短柄枹、枫香等落叶阔叶树种的幼树。常见草本植物有蕨(Pteridiumaquilinum)、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疏花野青茅(Dactylissylvaticavar.laxiflora)、野古草(Arundinellaanomala)、相仿苔草(Carexsimulans)等。乔木层盖度70-90%,灌木层盖度30-50%,草本层盖度20-40%。
二、马尾松纯林
3、马尾松/木荷复层林类型
上层乔木均为马尾松种群,盖度一般为60-80%,林下以木荷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实生或萌生幼树占优势,构成马尾松与木荷的复层林,下木层高度2m左右。该马尾松/木荷复层林中的木荷是林下常绿阔叶树种的代表种,表明了马尾松林下通常以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占优势的类型,这些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除了木荷外,还见有以甜槠占优势的类型、以苦槠占优势的类型、以青冈占优势的类型等。
马尾松/木荷、马尾松/甜槠、马尾松/青冈等复层林类型,除了木荷、甜槠、青冈等优势种群外,还常见有冬青、石栎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和白栎、枫香、野漆树、野鸭椿(Euscaphisjaponica)等落叶阔叶树种的幼树,以及连蕊茶、隔药柃、山矾(Symplocossumuntia)、乌药、乌饭树、檵木、金樱子(Rosalaevigata)、野桐等常绿或落叶灌木。下木层的盖度通常为50-70%。草本层物种常见有蕨、相仿苔草、野古草、阔鳞鳞毛蕨(Dryopterischampionii)、金星蕨(Parathelypterisglanduligera)等,盖度10-30%。
4、马尾松/白栎复层林类型
上层乔木均为马尾松种群,盖度一般为60-80%,林下以白栎等落叶阔叶树种的实生或萌生幼树占优势,构成马尾松与白栎的复层林,下木层高度1.5-2m。该马尾松/白栎复层林中的白栎是林下落叶阔叶树种的代表种,表明了马尾松林下通常以落叶阔叶树种的幼树占优势的类型,这些落叶阔叶树种的幼树除了白栎外,还见有以短柄枹占优势的类型、以枫香占优势的类型、以盐肤木占优势的类型、以野漆树占优势的类型等。
马尾松/白栎、马尾松/短柄枹、马尾松/枫香、马尾松/盐肤木、马尾松/野漆树等复层林类型,除了白栎、短柄枹、枫香、盐肤木、野漆树等优势种群外,还常见有麻栎、黄连木、苦木、黄檀(Dallbergiahupeana)等落叶阔叶树种的幼树,偶见有木荷、青冈、苦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萌生幼树。伴生在下木层中的灌木较复杂,常见有檵木、金樱子、野桐、野蔷薇(Rosamultiflora)、山莓(Rubuscorchorifolius)、栀子花(Gardeniajasminoides)隔药柃、山矾、乌饭树等落叶或常绿灌木。下木层的盖度通常为50-70%。草本层物种常见有蕨、相仿苔草、三脉叶紫菀、石荠苎(Moslascabra)、野古草、黑足鳞毛蕨、金星蕨、乌蕨(Sphenomerischinensis)等,盖度20-40%。
5、马尾松/连蕊茶复层林类型
上层乔木均为马尾松种群,盖度一般为60-80%,林下以连蕊茶等常绿灌木树种占优势,构成马尾松与连蕊茶的复层林,灌木层高度1.5-2m。该马尾松/连蕊茶复层林中的连蕊茶是林下常绿灌木的代表种,表明了马尾松林下通常以常绿灌木为优势的类型,林下除了以连蕊茶为优势的类型外,还见有以隔药柃占优势的类型、以乌饭树占优势的类型、以山矾占优势的类型等。
马尾松/连蕊茶、马尾松/隔药柃、马尾松/山矾等复层林类型,下木层除了连蕊茶、隔药柃、乌饭树、山矾外,还伴生有老鼠矢、矩圆叶鼠刺、乌药、光叶石楠(Photiniaglabra)等常绿灌木和檵木、金樱子、野桐、野蔷薇、山莓等落叶灌木,偶见有白栎、短柄枹、枫香、盐肤木、野漆树等落叶树种的萌生幼树,以及木荷、青冈、苦槠、冬青、铁冬青(Ilexrotunda)等常绿阔叶树种的萌生幼树。下木层的盖度通常为40-60%。草本层物种常见有蕨、披针叶苔草、千里光(Senecioscandens)、三脉叶紫菀、石荠苎、野古草、黑足鳞毛蕨、金星蕨、乌蕨等,盖度10-30%。
6、马尾松/檵木复层林类型
上层乔木均为马尾松种群,盖度一般为60-80%,林下以檵木等落叶灌木树种占优势而构成马尾松与檵木的复层林,灌木层高度1.5-2m。。该马尾松/檵木复层林中的檵木是林下落叶灌木的代表种,表明了马尾松林下通常以落叶灌木为优势的类型,林下除了以檵木为优势的类型外,还见有以映山红占优势的类型、以山莓占优势的类型等。
马尾松/檵木、马尾松/映山红、马尾松/山莓等复层林类型,下木层除了檵木、映山红、山莓外,还伴生有绣线菊、野桐、白背叶、牡荆(Vitexnegundovar.cannabifolia)、复盆子(Rubuscoreanus)、白鹃梅(Exochordaracemosa)、野山楂(Crataeguscuneata)、美丽胡枝子(Lespedezaformosa)等落叶灌木,偶见有白栎、短柄枹、枫香、盐肤木、野漆树等落叶树种的萌生幼树,以及隔药柃、连蕊茶、山矾、矩圆叶鼠刺等常绿灌木,几乎见不到木荷、青冈、苦槠、冬青等常绿阔叶树种的萌生幼树。下木层的盖度通常为30-60%。草本层物种常见有蕨、相仿苔草、石荠苎、乌蕨、渐尖毛蕨(Cyclosorusacuminatus)、疏花野青茅、白茅(Imperatacylindricavar.major)、黄毛耳草(Hedyotischrysotricha)、芒(Miscanthussinensis)等,盖度通常为20-30%。
7、马尾松/芒萁复层林类型
上层乔木均为马尾松种群,盖度一般为50-70%,林下灌木很少,零星见有檵木、山莓、硕苞蔷薇(Rosabracteata)、映山红、白檀(Symplocospaniculata)、菝葜(Smilaxchina)、土茯苓(Smilaxglabra)等落叶灌木,偶见有隔药柃、连蕊茶、山矾等常绿灌木,几乎见不到木荷、青冈等萌生幼树,却以芒萁等蕨类植物占优势,构成马尾松与芒萁的复层林。马尾松/芒萁复层林中的芒萁盖度通常为30-60%,伴生的草本植物有疏花野青茅、蕨、乌蕨、小二仙草(Haloragismicrantha)、狗脊(Woodwardiajaponica)、雀稗(Paspalumpaspaloides)、瓜子金(Polygalajaponica)等。
8、马尾松/白茅复层林类型
上层乔木均为马尾松种群,盖度一般为50-60%,林下灌木很少,零星见有檵木、山莓、野蔷薇、白檀、菝葜、美丽胡枝子、铁马鞭(Lespedezapilosa)等落叶灌木,几乎见不到隔药柃、连蕊茶、山矾等常绿灌木,更难见到木荷、青冈等萌生幼树,却以白茅(Imperatakoenigii)等禾本科植物占优势,构成马尾松与白茅的复层林。马尾松/白茅复层林中的白茅盖度通常为20-40%,有些地段的马尾松林下以野古草为优势而构成马尾松/野古草复层林,林下伴生的草本植物有疏花野青茅、乌蕨、小二仙草、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千金子(Leptochloachinensis)、瓜子金、石荠苎、淡竹叶(Lophatherumgracile)、荩草(Arthraxonhispidus)等。
结构模式
一、树种结构调整模式
1、生态公益林建设模式
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依托,在国家级风景区范围建立松材线虫防范核心区域,合理调整改造树种结构,加大松林间伐力度,经过分年实施,每公顷间伐后留450株左右,经封育留杂木,补植阔叶树枫香、三角枫、山杜英、玉兰、桂花、香樟、木荷、马褂木等树种,每公顷在1000株左右,结合中层植物的青栲、檵木、乌饭、算盘子、映山红、中华胡枝子等树种,从而形成风景秀丽的景观林。
2、公路两侧树种结构模式
在国防公路、高速公路、省道两侧100米范围内为生态公益林,在此范围内实施封育,同时可补种上层树种,如枫香、檫树、山杜英、木荷等树种,100米外坡度在25度以内的,根据立地条件和交通便利情况,应改造为经济林或阔叶工业原料林,其余的宜果则果,宜竹则竹,立地条件差的实施封育。在马尾松纯林地块有计划地间伐调整马尾松树种所占比例,逐步形成上层有乔阔叶树种,中层有灌木丛林,底层有蕨类、苔鲜、芒箕的立体生态结构。
3、远山区树种结构模式
交通不便偏远山区以采取以封山育林为主,结合生态公益林建设,实施合理间伐并逐步调整马尾松林树种结构,设想通过5~8年的努力,把马尾松林的面积从原来71443公顷减少到35721公顷以下,使留下的马尾松林结构形成以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景观林和林果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格局。
二、调整后的树种结构模式及技术措施
1风景林模式
按照浙江省特用林建设质量等级标准,上层树种适宜种植白玉兰、紫玉兰、山杜英、桂花、三角枫、香樟等树种,采用3m×3m规格,每公顷不少于1600株,马尾松用6m×6m规格保留每公顷450株以下。同时通过封育留养中层灌木丛如:杜鹃、乌饭、檵木、胡枝子、紫薇、紫藤等,森林植被盖度达到0.6~0.7;林分树种较多,布局协调的二类标准。
2林果混交林模式
按照商品林建设技术规程,海拔高度600m以下,坡度数25度以内,适宜种植杨梅的,结合“百里杨梅长廊”建设,营造杨梅林,每公顷300株,梨、桃、李、枇杷、杏等水果,每公顷450~675株。保留马尾松每公顷450株以下。森林植被盖度达到0.4~0.5以上。
3针阔混交模式
适宜种植木荷、檫树、枫香、马褂木、香樟、杜仲等树种,按照商品林建设技术规程,每公顷种植、留养阔叶树种1200~3000株,留养马尾松每公顷450株以下。森林植被盖度达到0.4~0.5以上。
3生态林模式
按照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实施封育,适宜留养、营造枫香、木荷、合欢、苦槠等上层树种每公顷800~2000株。对马尾松纯林实施间伐,每公顷留养450株。培育、留养映山红、乌饭、檵木、紫藤、胡枝子等中层灌木树种,每公顷培育1800丛以上,森林植被盖度达到0.6~0.7以上,同时实行多树种混交,建立生物多样性,促使提早郁闭成林。
以上是通过封育措施采用定向培育的育林措施,即通过保留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适当补植阔叶树种,培育成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但马尾松纯林的林种结构调整,更重要的是间伐措施,按照商品林建设技术规程,15~20年树令间伐强度为20~30%,根据松林树种调整改造需要,可以伐去林分总株数的26~35%,实施中强度间伐,从而加快了马尾松林调整改造进度。
其改造的目标
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中,最关键的是要有明确的目标。Cairns(1991)将生态恢复的概念定义为:恢复被损害生态系统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况的管理与操作过程,即重建该系统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及有关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照此定义,马尾松林退化生态系统的改造将重建并恢复到常绿阔叶林的目标。Holloway(1994)认为恢复的目标有两种,一种是象Cairns所定义的那样恢复到最初的自然状态,另一种是分阶段走一步看一步,阶段目标明显,而最终目标模糊。包维楷等(1999)认为这种缺乏最终目标的分阶段走一步看一步的作法,很难把握恢复和重建的效果。例如我国已大面积营造了杉木、马尾松等人工林,虽然在植被意义上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恢复,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但仍然没有解决生态系统的退化问题,或在新的阶段上再次出现新的退化问题。
鉴于中国国情,经济还处在发展中,恢复和重建的目标确定为干扰前的自然状态是不现实的,尤其在我国南方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应该考虑经济上的需求。况且,我们对原始状态的生态系统也很少熟知,难以证明最初是什么状态,就更谈不上如何恢复到最初的那种自然状态。马尾松是群众比较喜欢的树种,用途广,生长快,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马尾松林退化生态系统的改造不能无条件地全部废除马尾松种群,况且马尾松种群本身是我国南方的乡土树种,人为也不可能除去它,而应该充分利用马尾松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经济价值,改造成具有良好结构功能和高效稳定的生态系统,这是马尾松林退化生态系统阔叶化改造的主要目标。
马尾松林宜改造成多树种结构的阔松混交林。优化的林分结构是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发挥整体功能和效益的基础。马尾松与阔叶树混交林具有良好的混交效益。马尾松和枫香同龄混交林,12a生的蓄积量比对照的马尾松纯林提高13.9-72.5%;土壤有机质增加52.3%,全N量增加24.1%,速效N、P和K含量分别增加13.7%、25.2%和26.8%,同时又改善了林内小气候条件(徐小牛等,1997);但是,马尾松和枫香都是强阳性速生树种,并且枫香的生长高度往往超过马尾松,当林分郁闭时,生态位的过分重叠引起两树种的激烈竞争,可能导致马尾松种群的生长受压。马尾松和黎蒴栲(Castanopsisfissa)混交林同样具有较好的混交效益,徐英宝等(1993)在1958年营造的马尾松林下于1978年穴播黎蒴栲形成的异龄混交林生产力调查表明,乔木层净生产量比对照的马尾松纯林高47.75%,并且混交林地中的N、P、K、Ca和Mg营养元素和灰分贮量提高20~190%;然而,第1世代的混交林要在栲树10a生前将其砍伐,否则栲树冠层会挤压松树冠层而影响马尾松种群的生长(陈红跃等,1993)。
因此混交林的最后成功还要考虑成熟林分群落结构的合理配置。从天然混交林中寻求合适的组合与混交方式仍然是今后改变马尾松纯林生态环境恶化及生态系统脆弱,提高地力与林分生产力的有价值的一种途径(徐英宝等,1993a)。许绍远等(1993)根据浙江省淳安县龙川林场自1959年开始封山、1970年进行定向改造形成的混交林调查表明,占据林冠最上层的是高大马尾松,平均高度15m以上,林冠的亚层是浓密的常绿阔叶树种如青冈、木荷和苦槠等,形成全林分的主要林冠层,蓄积量169.388-198.805m3/hm2,比对照的常绿阔叶林高30.7-53.4%。这种混交林的结构不仅产量高,而且物种丰富,结构冗余,抗干扰能力强,群落相对稳定,生态效益好,是马尾松林退化生态系统改造目标的较理想的、阔松混交林分的群落结构,也是从天然混交林中寻求比较合适的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的目标林分。
改造的方法
根据马尾松林的不同结构类型,围绕阔叶化改造的目标林分,应采取相应的改造方法。
1、对于已经基本形成的以马尾松种群为主要林冠层,乔木亚层为木荷、甜槠、苦槠、栲树等常绿阔叶树种的松阔混交林,如上述的马尾松-木荷、马尾松-甜槠、马尾松-苦槠、马尾松-青冈这四种针阔常绿混交类型,如果马尾松种群密度较大、盖度较高,可适当间伐部分劣质或长势衰弱的马尾松,增加透光度,有利于乔木亚层的常绿阔叶树种群生长,留下的马尾松可培育大径材。
2、对于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要乔木亚层构成的马尾松-枫香、马尾松-野漆树-蓝果树、马尾松-白栎-短柄枹、马尾松-黄连木-苦木等针阔常绿与落叶混交林类型,如果林下具有木荷、青冈、甜槠、苦槠、栲树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拟促成这些幼树生长而适当间伐部分野漆树、白栎、短柄枹等落叶阔叶树种;如果林下缺乏木荷、青冈、甜槠、苦槠、栲树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则宜补植这些幼树。
3、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木荷、甜槠、青冈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占优势的马尾松/木荷、马尾松/甜槠、马尾松/青冈等复层林类型,拟积极采取封育改造方法:①如果马尾松种群过密,宜适当间伐,增加林内透光度;②如果木荷、青冈、苦槠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丛生状,则宜保留健壮的2个左右萌枝,将其余萌枝砍除;③适当清理部分在自然演替进程中将被自然淘汰的白栎、短柄枹、野漆树等落叶乔木树种的幼树和山莓、盐肤木、化香等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种。
4、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白栎、短柄枹、枫香、盐肤木、野漆树等落叶阔叶树种的幼树占优势的马尾松/白栎、马尾松/短柄枹、马尾松/枫香、马尾松/盐肤木、马尾松/野漆树等复层林类型,如果林下尚存有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或萌生植株,则应积极保留和培育,并适当清理部分盐肤木、野漆树、白栎、短柄枹等下木及伴生的山莓、复盆子、檵木等灌木;如果林下缺乏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或萌生植株,拟在适当清理部分盐肤木、野漆树、白栎、短柄枹等下木及伴生的山莓、复盆子、檵木等灌木基础上,以增加林地空间,并采取补植木荷、枫香、苦槠、甜槠等树种。
5、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连蕊茶、隔药柃、山矾等常绿灌木树种占优势的马尾松/连蕊茶、马尾松/隔药柃、马尾松/山矾等复层林类型,如果林下尚有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或萌生植株,则应积极保留和培育这些幼树,清除部分伴生在灌木层中山莓、短柄枹、野漆树等种群,增加林地目的树种的生长空间;如果林下缺乏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或萌生植株,则拟采取补植措施。
6、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檵木、映山红、山莓等落叶灌木占优势的马尾松/檵木、马尾松/映山红、马尾松/山莓等复层林类型,如果林下尚有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或萌生植株,则应积极保留和培育,适当清除灌木层中的檵木、映山红、山莓、短柄枹、野漆树等种群,增加林地目的树种的生长空间,否则应积极采取补植措施进行阔叶化改造。
7、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芒萁等蕨类植物占优势而构成的马尾松与芒萁复层林类型,拟采取补植枫香、蓝果树、木荷、小果冬青(Ilexmicrococc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山杜英(Elaeocarpussylvestris)等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进行阔叶化改造。
8、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白茅等禾本科植物占优势而构成的马尾松与白茅复层林类型,拟采取营造美丽胡枝子灌木与木荷、枫香等树种共建方法,前期充分利用胡枝子改良土壤和庇荫条件,促进木荷、枫香等目标树种的生长。
相关案例
例如,浙江省仙居县辖区内有马尾松林占有林地面积53.7%以上,林种结构比例失调,通过对林分结构调整,建立合理的林种结构模式,培育营造以阔叶树种为主的混交林、减少马尾松在林分中所占比例,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效益,以达到防范松材线虫病目的。
1分布状况
本辖区内马尾松林面积71443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53.7%以上,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现有松林分布状态可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林内为马尾松纯林为主,每公顷株数在4500株左右,林下没有阳性植物,只有蕨类植物生长。
第二类型;林内以马尾松为主,阔叶树种每公顷450株以下,中层有檵木、映山红、乌饭、胡枝子等灌木分布。
第三类型;林内以阔叶树种为主,马尾松每公顷在450株以下。
2从海拔高度上看树种分布
第一类型的马尾松纯林主要分布范围在低海拔山地300米以下。
第二类型的马尾松树种分布范围在中海拔山地500米以下300米以上。
第三类型的阔叶树种分布范围在中海拔山地500米-800米左右。
3从各树种的生长层次看树种结构分布
上层树种为马尾松(Pinusmassniana)、枫香(L.formosana)、木荷(Schimasuperba)、青冈栎(Cyclobalanopsisglauca)、冬青(I.purpure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苦楮(Castanopsissclerophylla)、檫木(Sassafrastzumu)、山杜英(Elaeocarpussylvestris)等。
中层树种为青栲(C.myrsinaefolia)、檵木(Loropetalumchinensis)、野山楂(Crataeguscuneata)、乌饭(Vacciniumbracteatum)、算盘子(Glochidionpuberum)、映山红(Rh.Simsii)、中华胡子枝(L.chinensis)、盐肤木(Rhuschinensis)、油茶(C.oleifera)等。
低层主要为蕨(PterdiumaquilinumVarlatiusculum),芒箕(Dicranopterispedata)、金樱子(Rosalaevigata)、山牡荆(Vitexquinata)等。
前景
马尾松林的林树种结构调整,是一个技术性强难度大的工作,而抚育间伐在松林结构调整中是主要的技术措施,中强度抚育间伐对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有较大的影响。据报道,间伐强度越大对植物的种类、植被结构发生变化影响越大。因此,通过对松林有计划实施间伐,减少松树在林分中所占有的比例,培育、补植阔叶树种,使林内达到复层的植被结构及生物多样性,使调整后的林种结构更加合理,同时具有抗御松材线虫病侵入的能力,从而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根据不同类型的林种结构模式调整,形成了多树种混交的森林群落,在林内就会产生大量寄生蜂、微生物及鸟类,破坏了松褐天牛的传播途径,改变了原有马尾松纯林易受松材线虫病侵害的环境,将对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增强了综合防范松材线虫病的能力。
但在具体实施中要根据实际出发,统一部署分期实施树种结构调整计划,在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区内,以封育为主适当补植阔叶树种,把松树株数降到每公顷450株以下,通过林分结构调整与改造把原有的马尾松林纯林比例降到50%,使针阔混交林的自我抗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所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综合治理松材线虫病的目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3 21:1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