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改户(1928年—2024年5月21日),出生于陕西彬县。擅长雕塑。曾经担任西安美院雕塑系教研室主任和雕塑系主任等行政职务,曾为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雕塑学会委员和陕西省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马改户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奋耕耘,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位优秀的
雕塑家,为新中国的雕塑殿堂增添了许多珍贵的艺术佳作。 1956年,在学习
苏联经验的风气中,
文化部聘请了苏联
雕塑家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克林杜霍夫在
中央美院成立了雕塑训练班,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讲师、助教。马改户便是其中的一员。
1958年毕业于由文化部主办的苏联专家尼·尼·克林杜霍夫教授的雕塑训练班。从事雕塑艺术教学和雕塑创作工作四十余年,曾任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多年。1993年离退。
1987年,是丝绸之路开创2100周年,为让后人们将古人开创丝绸之路的艰辛壮举铭记于心。从1984年起,西安美院雕塑系教授马改户受西安市政府委托,历时3年时间,设计创作了大型纪念性雕塑“丝绸之路群雕”,并用花岗岩放大刻制,最终在大庆路西端宽阔的绿化带中落成。因为,这里曾经是唐代长安城著名的西门——开远门遗址,丝绸之路真正意义上的原点。据介绍,古时的开远门与皇城“安福门”相连,西有通往西域的大道,是长安旅人、西域客商们西出阳关的必经之路。
这组群雕长55.9米,宽3米,刻画和表达一队来往于丝路中途的中外混合的骆驼商旅。在这队商旅中,包括3个唐人、3个波斯人、14匹骆驼、3条狗、2匹马。石雕材质选用陕西关山的花岗岩石料,石质古朴典雅,线条苍劲有力。
《老羊倌》是马改户早期的一件代表性作品。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已显露出独特的艺术视角与卓越的艺术天赋。这件创作于1958年的作品,是作者两年多学习的总结。克林杜霍夫说过:“
苏联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是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为基础的。高等艺术院校有责任帮助未来的艺术家掌握这一创作方法。”基于这一原则,这位
苏联专家要求他的中国学生们熟悉生活并真实地描写生活。所以马改户就在这幅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家乡陕北农村的羊倌形象。克林杜霍夫对它的评价是:“属于风俗雕塑,作者提的任务很明确,也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50年代,由于受到前
苏联雕塑的影响,食洋不化的结果使许多作品有着概念倾向,在同一类题材中,人物的动态以及道具往往会大同小异。而马改户创作的一幅《老羊倌》,既没有表现工余喝水和手拿麦穗的造型,也没有纪念碑式的英勇救义的场景,而是选择了一个日常的生活场景。老羊倌任斜披一件皮袄,低头注视着抱在怀中的小羊,依偎在他怀中的小羊,似乎又在不停的呻吟。脚边昂首的老羊或许是小羊的妈妈,紧紧地盯着自己的孩子。在整件作品中,人与羊通过视线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生动传神,不落俗套,真正体现出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精神。
真正的艺术家在艺术上总是不断探索,不停进取的。在这之后的创作中,通过对中西雕塑语言的进一步学习与借鉴,马改户在艺术语言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一创作于八十年代的木雕作品《三原于右任》,体现出作者在艺术生涯中一个巨大的飞跃,也展现了中国当代雕塑艺术逐步摆脱外来影响,追求自身个性的新气象。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生于陕西三原,曾以鲜明的立场和泼辣的文风,大力宣传民族主义进步思想,鼓励民众起来革命。他追随孙中山,拥护国共合作。“西安事变”后,拥护联合抗日。抗战期间,他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被周恩来赞为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1964年病危时还写下诗句表达怀念故土和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写实性头像,而是采取
半抽象化的写意手法,刻画了人物的面部,面部以下的部分则通过胡须的过渡与木材本身的形态融入一体,其寓意之深,构思之巧令人赞叹。它既体现了当代雕塑语言的特色,也透露出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独有的神韵。可谓当代雕塑领域中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