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男,汉族,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
山东荣成,中国
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
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人称“马爷”,有“京城第一收藏家”的称号。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5年3月22日,马未都出生于
北京某军队大院。小学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导致马未都只有小学学历,因为个人兴趣,马未都阅读了《
红楼梦》《
简·爱》等书,还在叶圣陶先生家借读《
高老头》。马未都父亲马丹林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多场战役,父亲的人生态度影响着马未都。1969年初,马未都兄妹三人跟随父亲去往黑龙江
宁安县空军干校,马未都加入了
文工团。1973年,马未都回京后二次插队到京郊,知青们推举他为食堂“
司务长”,负责做饭和发饭票。
从业经历
1975年,马未都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做机床铣工,常去工厂图书馆,取笔名为“瘦马”。1981年,马未都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在《
中国青年报》发表,随后成为《
青年文学》杂志编辑。经马未都推荐,
王朔的《橡皮人》在《
青年文学》头版发表,引起关注。作家
苏童、
刘震云的稿子经他阅读后,放到主编桌案上。马未都发表报告文学《
人工大流产》,出版小说集《
记忆的河》,中国青年出版社为马未都和
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
1990年,马未都与
王朔、
刘震云组建“海马影视创作室”,担任秘书长;1990年,电视剧《
编辑部的故事》播出,马未都成为电视编剧,“瘦马”从文学圈消失。马未都与
海岩一起开办“海马歌舞厅”,以此为素材创作电视剧《
海马歌舞厅》,此剧由马未都、
王朔、
海岩、
刘震云、
莫言等20位作家轮流编写。马未都在剧里出演一个嫖客,是他第一次从影经历。
《
海马歌舞厅》还没拍完,马未都就淡出影视圈,进入古玩收藏领域。70年代末,马未都迷上逛旧货摊,淘老物件,当时农民不懂古董,他利用机会四处捡漏,每月都能以低价淘到一两件心仪玩意儿。1983年10月,马未都与贾宏伟在北京结婚。80年代初,马未都经常去古玩市场和
故宫博物院,闭门钻研古董鉴定知识,带藏品拜访文物专家,逐渐在北京古董收藏圈有了一定影响。90年代,马未都拥有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举办一些私人展览,随后有了办博物馆的想法。1992年,在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开设文物课程,致力于文物普及与推广。1993年,马未都第一本收藏著作《
马说陶瓷》出版,被视为传统文化启蒙读物。1994年10月,马未都从中国青年出版社辞职,投入到收藏领域。1995年,北京古典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马未都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公司经营家具店、俱乐部和画廊。
1997年,马未都向北京相关部门申请成立“
观复博物馆”,得到批复,利用两个月将藏品进行分类;10月中旬,
观复博物馆正式对外展出,成为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马未都任馆长。2000年,观复博物馆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者200多万人,其中包括海内外同行、香港实业家
李嘉诚、各国驻华使节、
摩根财团等大公司负责人。马未都将每件藏品的来历记录下来,交给讲解员讲解给参观者。2004年,博物馆迁至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马未都亲自设计每一个展厅、展台,展品约1000多件,马未都拍卖所得粉彩霁蓝釉描金花卉大瓶是乾隆鼎盛时期粉彩官窑重器,为镇馆之宝;同年,博物馆引入理事会制,并在
上海、
杭州等地开设分馆。2010年,马未都创建
观复文化基金会,
观复文化基金会成立仪式在
银泰中心举行盛大庆典,
熊晓鸽、
周全等任理事。2015年,观复博物馆入选首批“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示范单位”,总价值达78亿美元。2019年,
观复博物馆已在全国拥有多家分馆,举办专题展览数百场,接待参观者上千万,马未都与观复博物馆成为文化收藏界一张名片。
2008年,马未都登上央视《
百家讲坛》,讲述中国古代文物收藏故事,展示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瑰宝;随后出版《
马未都说收藏》等系列丛书,以745万元版税收入,位列“2008年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2016年,马未都参加脱口秀节目《
圆桌派》第一季至第七季。2017年,主持文化节目《
观复嘟嘟丁酉版》。2019年3月22日,马未都参演电影《
老师·好》上映。2022年,马未都作为抖音电商珠宝文玩主理人,开启电商直播首秀;6月16日,全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342万,成交订单超5.1万笔,长居直播带货排名榜前5名。2023年6月21日,马未都参加的《
众声》在
优酷播出;12月31日,马未都参加《
踏上新征程——2024 BRTV跨年之夜》,演讲《我爱北京》。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1983年,马未都经同事介绍认识贾宏伟,两人在北海公园见面,随后便确定恋爱关系,贾宏伟比马未都小一岁,在文化部门工作,也是文学爱好者;10月,与贾宏伟在北京结婚。1984年,贾宏伟给马未都1600元钱买彩电,他却买了一组四扇屏,在丈夫感染下贾宏伟也渐渐成为藏友。
1985年,马未都与贾宏伟儿子降生,取名马天,马天长大后常去观复博物馆帮忙维护、保养藏品、维持游客秩序。从英国留学回来后,马天提议用理事会形式运作博物馆,马未都采纳了这个提议。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综艺节目
纪录片作品
主要成就
获奖记录
财富排名
艺术收藏
马未都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创办了中国当代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的身份,把他推向了收藏界名人的位置。马未都从70年代末开始了收藏之旅,截至2016年7月,个人藏品已有数千件(套)。
人物评价
马未都无疑是中国文物收藏界的神话人物,他与那些老物件的故事,从来无关身后加减几个零,数字不会独属于任何个体,一世人生,马未都要留下文化痕迹。(
中国慈善家 评)
马未都的文章有古风,一石一木皆学问,一喜一嗔究根源,貌似信手拈来,却是珠玑满腹、机趣纵横。其文简洁、畅达、自由、亲切,物我兼具,有返璞归真之美。(
人民文学 评)
不管马未都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些发生过的事实就是:他从70年代开始收藏,一直到80年末,他的收藏就源于他对它们的单纯的本能喜爱;他从96年开创博物馆至今,艰难地维持着并不断地探索发展,为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保护、发扬光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人民网 评)
人物争议
古诗解读
2008年,马未都在《
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中称,李白《
静夜思》第一句“床前明月光”里的“床”不是床铺,而是马扎,理由是李白当年住房窗户狭小,月光不能入室,更照不到卧床,他是坐在户外小马扎上对月怀乡。此论点引发争议,
胥洪泉在《
中华读书报》上撰文驳斥。
笔筒争议
2008年11月,马未都在出版的《马未都说收藏·明清笔筒》中表示:“就目前已知的实物论,笔筒的产生不会早于
明代的嘉靖朝。作为文具,笔筒这一词汇,明中期以前的书籍中未曾出现,说明当时还没有笔筒。”而
陈昌全却认为:原始笔筒多为竹木所制,出现时间不晚于
汉代。瓷质笔筒出现于
宋代,有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为证。
艺术争论
2011年,马未都与清华大学美学教授
肖鹰掀起一场论战;2月18日,起因是马未都在一篇博文中说:“在希腊德尔菲考古博物馆看到一尊男性躯干雕像,忠实地再现了男性两个睾丸左低右高的生理细节。”2月25日,清华大学教授肖鹰以《马未都先生的“睾丸说”》为题,在博文中表示:古希腊艺术家不是依据解剖学知识再现两个睾丸位置,而是根据男性雕像不同姿态雕刻两个睾丸的相对位置。”马未都则在三天后以“睾丸”为题发表博文回应肖鹰。肖鹰随后又连续发表两篇博文予以回应。
质疑历史故事
2015年8月23日,马未都参加山东卫视一档真人秀节目《
我是先生》,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赵冬梅展开辩论。马未都以宋代没有烧造大型水缸技术为由,质疑“
司马光砸缸”故事真实性。而赵冬梅教授认为这个故事有明确史料记载,应当是可信的。此事引发众人关注和议论。
直播口误
2022年7月6日,收藏家马未都在某平台为
宜兴紫砂壶直播带货,说到一把“清馨如意提梁壶”时,嘴里报价三万元,而壶底却贴着一张一万两千元的价格标签。直播间质疑声四起,随后,马未都发视频解释,说这把“清馨如意提梁壶”有大小两款,他直播卖的是容量大的那款,而工作人员误把售价为一万两千元的小壶标签贴到了大壶底上。有网友认为:马未都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播者,但是术业有专攻,他在紫砂壶领域没那么专业。
裁员风波
2024年5月31日,马未都经营的
北京观复文化有限公司以“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依据,同80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截至6月28日,有10余名员工选择申请劳动仲裁,希望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权益。这次裁员事件,传递出收藏拍卖市场阵阵寒意,马未都成为舆论焦点。
2024年8月,马未都回应名下公司的裁员风波:网上传闻都是谣言,博物馆没有裁人,并且还在增加人,裁的是观复项下的一个公司。公司与博物馆没有关联,是独立存在的一个文创产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