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本斋(1901-1944年),学名守清,河北
献县东辛庄(今河北省献县本斋回族自治乡本斋东村)人,回族,著名抗日民族英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很快沦陷,日寇长驱南下,大举进犯华北,面对我大好河山被日寇铁蹄践踏,马本斋义愤填膺,毅然组织本村青壮年70余名,组成了“回民抗日义勇队”,举起抗日大旗。1938年初马本斋和党取得了联系,率队参加了河北游击军,编为冀中回民教导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时起,他历任回民教导队队长、总队长、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在他的率领下,冀中回民支队打遍了冀中平原,并转战于
冀鲁豫边区,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在
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中,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屡建战功,被称为“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 1944年初,回民支队奉命调往延安。但是长期的战争生活,使马本斋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不能随部队一块前往。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马本斋病情日渐加重,2月7日 在山东
莘县不幸逝世,终年43岁。
马本斋逝世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分别题写挽联,表示沉痛哀悼,对他的一生给予很高的评价。毛泽东题写的挽联是“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的题词是“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的挽联是“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党中央在延安还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当时的总参谋长叶剑英高度赞扬了他光辉的斗争经历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莘县张鲁清真寺献地十余亩专门为他辟为墓地。当地人民政府和群众立碑、筑亭、植树、修建了“马本斋烈士陵园”。
陵园占地10亩,坐北朝南,四周砖墙闭合。主体由园门、碑亭、烈士墓和纪念亭组成。园门为阿拉伯式穹形大门,内阔4米 ,外阔15米 ,门额“马本斋烈士陵园”,有汉回两种文字。汉字为正楷,由烈士之子马国超书,阿拉伯文为配字,由原回民支队教长蔡永清阿訇书。碑亭为六角形,坐落在20米 见方、高0.75米 的水泥台上,单檐结构,琉璃瓦覆顶。亭中有烈士纪念碑,碑高2.18米 、宽0.84米 、厚0.3米,上书“马本斋司令员纪念永垂不朽”12个大字。纪念堂内安放着烈士的半身汉白玉雕像,两侧挂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题写的挽联。
马本斋烈士纪念馆位于山东聊城
莘县张鲁回族镇,总投资3200万元,占地20余亩,分上、下两层,其中主馆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全为伊斯兰建筑风格。马本斋纪念馆建设有它的现实意义,因为马本斋烈士身上的四种精神值得学习:一是热爱共产党、一切行动和党保持一致的精神;二是热爱祖国的精神;三是不怕牺牲的精神;四是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建设马本斋烈士纪念馆就是发扬老前辈的革命传统,继承他们的革命精神。1943年底,马本斋在率部参加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反蚕食战斗中,颈后长了毒疮。由于战事繁忙,加之缺医少药,不久病情加重。1944年1月底,回民支队奉命开赴延安。出发前,他抱病为部队作了最后一次动员,叮嘱指战员“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同年2月7日,马本斋将军在莘县张鲁镇不幸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