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布鲁线虫
盘尾科布鲁线虫属的一种丝虫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Brug,1927)Buckley,1958,盘尾科布鲁线虫属的一种丝虫
物种简介
马来布鲁线虫是丝虫的一种,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热带病之一淋巴丝虫病的病原之一。成虫寿命4~10年,微丝蚴的寿命一般为2~3个月,最多可活2年以上,在体外4℃条件下可活6周。
形态特征
成虫
成虫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相似,虫体乳白色,细如丝线,体表光滑。头端略膨大,呈椭圆形。雌虫尾部钝圆,生殖器官为双管型,阴门位于近虫体头端的腹面,卵巢位于虫体后部,子宫粗大,近卵巢段含大量卵细胞,成熟虫卵壳薄而透明,内含卷曲的幼虫,在向阴门移动过程中,卵壳伸展而形成鞘膜,包被于幼虫体表,此幼虫称微丝蚴(microfilaria)。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2~3圈,生殖器官为单管型。雌虫直接产微丝蚴,故其生殖方式为卵胎生。马来丝虫雌虫大小为(43~55)mm ×(130~170)μm;雄虫约为(13~23)mm ×(70~80)μm。
微丝蚴
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态硬直,大弯上有小弯。角质层光滑具有纤维环纹。在新鲜血片中,光镜下可见虫体无色透明,做扭曲运动。经吉姆萨或瑞氏染色,体内可见很多圆形或椭圆形体核,头部无核部位为头间隙,长度约为宽度的2倍;虫体前部1/5处有神经环,其后为排泄孔,排泄孔后有一个排泄细胞;腹侧有肛孔,尾部有2个尾核,前后排列,尾核处较膨大。
感染期幼虫
又称丝状蚴,见于中间宿主蚊的胸肌或下唇部位。虫体细长,平均体长1.304μm,具有完整的消化道,尾端有3个乳突(背面1个,腹面2个)。丝状蚴的活动力强,当蚊虫叮咬人体时经皮肤侵入。
生活史
需经过2个阶段的发育,即幼虫在蚊体(中间宿主)内及成虫在人体(终宿主)内的发育阶段。
在蚊体内的发育
当蚊虫叮吸含有微丝蚴的人血后,微丝蚴随血液进入蚊胃,约经1~7小时脱去鞘膜,穿过胃壁经血腔侵入胸肌,在胸肌内发育成第三期幼虫——丝状蚴。随后丝状蚴;离开胸肌,进入血腔,到达蚊下唇。当蚊虫再次叮咬人时,幼虫从蚊下唇逸出,经伤口或正常皮肤钻入人体。
幼虫在蚊体寄生阶段仅进行发育并不增殖。
在人体内的发育
一般认为,丝状蚴可迅速侵入皮下的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和淋巴结,在此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雌雄虫体相互缠绕,交配后雌虫产出微丝蚴。微丝蚴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发育为成虫。
马来丝虫成虫多寄生于人体上、下肢浅表部淋巴系统。此外,还可异位寄生,如眼前房、乳房、肺、脾、心包等处。马来丝虫除可寄生人体外,还可在多种脊椎动物体内发育成熟。
微丝蚴一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内。马来丝虫微丝蚴具有夜现周期性,一般夜晚8时开始出现,晚上8时至次晨4时到达高峰。
致病性
1.微丝蚴血症微丝蚴在血中达到一定密度后相对稳定,成为带虫者,此时一般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发热和淋巴管炎表现。如不治疗,微丝蚴血症可以持续10年以上。
2.急性期超敏反应和炎症反应 幼虫和成虫的代谢产物、分泌物、幼虫的蜕皮液和蜕下的外皮及死虫分解产物等均可刺激机体引起超敏反应及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以下肢淋巴管炎较为常见。淋巴管炎发作时见一红线自上而下发展,此即逆行性(离心性)淋巴管炎,俗称“流火”。当炎症波及小腿皮肤浅表淋巴管时,局部出现一片红肿,有灼热感,称丹毒样皮炎。成虫寄生于阴囊内的淋巴管时,可出现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除局部表现外,常伴有畏寒、发热,即“丝虫热”。
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由于急性炎症的反复发作,淋巴管、淋巴结出现增生性肉芽肿,导致淋巴管部分或完全阻塞。在阻塞部位以下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不同。最常见的病变为象皮肿、乳糜尿、睾丸鞘膜积液等。
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包括从外周血液、乳糜尿、体液中查微丝蚴,淋巴结活检成虫,是确诊的方法。
(1)血液查微丝蚴:因微丝蚴有夜现周期性,采血时间以晚上9时至次晨2时为宜。检查方法有新鲜血滴法、厚血膜法、海群生白天诱出法等。
(2)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取乳糜尿、腹水、鞘膜积液和淋巴液,直接涂片或离心沉淀检查微丝蚴。
2.免疫学检查用于感染早期、轻度感染及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液及体液不易查到微丝蚴,可用皮内试验和ELISA法等免疫学方法辅助诊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0 13:24
目录
概述
物种简介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