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湖
四川省雷波县境内金沙江流域湖泊
马湖,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流域湖泊,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境内,东邻金沙江,属金沙江支流,湖水通过地下潜流入金沙江。湖泊为群山环绕。湖泊呈长方形,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1~2.5公里,最宽处2.3公里,湖水面积7.32平方公里。平均深度65.7米,是中国第三大深水湖泊。湖盆总容积为4.81亿立方米,容水量为全省第二大湖,水面面积居第三位。
名称由来
马湖,马湖因龙马得名,据雷波县志记载:昔人牝马系湖岩,湖中出龙与交,后产异马,因得名马湖;又以湖中有龙,又称龙湖、龙马湖。《雷波厅志》载:“马湖龙马说,亦实有之。同治元年(1862)五月初五日,海中有马游西山,白色,腹下有鳞,精彩照耀。居民集视逾时,仍没入海”。
位置境域
马湖,位于雷波黄琅镇以西1公里许,与马湖乡之间,北纬28°23′~28°26′,东经103°46′~103°47′,湖泊为群山环绕。湖泊呈长方形,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1~2.5公里,最宽处2.3公里,湖水面积7.32平方公里。
湖水最大深度134米,平均深度65.7米,湖水最深处在金竹湾嘴西侧湖心地区,最大水深134米,平均水深65.7米。水深在100米以上的水域约占总面积的27%,是中国第三大深水湖泊。湖盆总容积为4.81亿立方米,容水量为全省第二大湖,水面面积居第三位。湖面海拔高程1101米。
马湖湖岸线吃呈锯齿状,湖东岸有7个港湾,湖西岸有3个港湾。
水文特征
马湖流域,集雨面积10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流量6623万立方米;洪枯水位最大变幅在3.0米左右。
马湖湖区处在北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3.6摄氏度,最热月均温为22.9摄氏度,最冷月均温为2.6摄氏度,湖水终年不冻结。降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860毫米,多年平均降雨日为219.9天,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9%。平均蒸发量为503.8毫米,干燥度为0.84,属湿润带气候。
水面海拔高程为1100.01米,在引水工程建成前,水位最大年变幅为7~8米,一般为4~5米,小水年为2~3米。随着雨季的到来,5~8月份水位变化频繁,最高水位出现在多雨的7月,最低水位出现在少雨的2月。在引水工程建成后,月平均水位变小,水位变化主要取决于流域降水量、湖周石灰岩地层的漏水和人工控制等因素。
马湖系深水湖,湖水清沏透明,透明度一般为2~2.5米,最高可达3.8米,水色在9~12号之间。水温月平均最高出现在8月,为24.4摄氏度,最低水温出现在3月,为7.3摄氏度。全年水温均大于4摄氏度,为不并冰冻湖。
马湖营养物质贫乏。氮磷硅元素的含量普遍较低。属弱矿化淡水湖。
地质地貌
马湖的形成,研究者有多种方法:或称第四纪冰川消融,冰碛堆积成堤,潴水成湖,属冰川堰塞湖,或称岩溶塌陷形成;或称构造断裂形成盆地,积水成湖;或称构造——岩溶共同作用形成。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调查所研究认为,马湖成因为构造地震堰塞湖。
马湖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扬子台地坳区,马湖次级穹状向斜盆地的西翼,地处凉山断块活动断裂构造区的南侧,南北向、北东向两大构造体系的接合部,新构造活动强烈;湖岸及湖底出露地层有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飞仙关组组、铜街子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河组;马湖湖堤呈东西向展布,长约1.3公里,底宽250~500米,顶宽150~200米,高30~100米不等。湖堤上未见基岩出露,为第四纪湖纪残坡积物。湖堤西端砾石物质组分较为单一,只有玄武岩,而湖堤东端,砾石物质组份较为复杂,有玄武岩、砂岩、灰岩、白云岩等。整个湖堤的残坡积物呈松散状至半固结状。
湖泊底部以三叠系飞仙组、铜街子组碎屑岩,三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的玄武岩,第四纪残坡积组成隔水层。地势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扇形,属中高山强烈切割区。马湖西侧的筛子垴是流域内的最高峰,海拔为2547米;东侧金沙江谷底为流域的最低处,海拔约310米,高差一般在1500米以上。山脉呈南北——东西向延伸。
马湖周围群山环抱,东有金海山、国家山、唐家山;南有箐口山;西有对门山、文庙山、大旗山;东北和西北有冕旒山和老君山。正北湖口是由玄武岩碎块夹泥土堆积而成的天然大坝,长约600米,宽约300米。东北角湖面有一龟形小岛,名金龟岛,俗称大海包。湖水清澈,碧波涟漪,游鳞可数。
湖口有一天然堆石坝,长60米,宽250~300米,天然坝顶高出平均水位15~20米。
水系构成
马湖为一高山湖泊,属金沙江支流,南有三条小溪流入湖区,流域面积106平方公里。整个流域呈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8.5平方公里的叶面扇形。南、北、东三面低,西面高,主要溪流有额子沟、东部沟、西部沟三要河流。其中东部沟水量最大,额子沟次之,西部沟最小。马湖为一完整独立的水文单元,湖水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也有比较稳定的地下水,湖水水位稳定。湖区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夏秋两季可集中全年降水的80%以上。湖水排泄通过地下径流由南往北排泄,南侧的消坑可能为其集中排泄点。
湖水通过石坝,渗漏到黄琅城边西南角,形成天然的3个小海子。小海子水再渗漏至老君山下形成后海子,上中下3层湖泊交相辉映,蔚然壮观。据《雷波县志》载,马湖湖水潜流入金沙江。
小海,位于马湖北端湖堤之下,海拔1050米,由3个湖泊组成,呈串珠状相互连在一起,湖区面积105978平方米。湖泊总体呈弧形,长1.2公里,宽100—200米。湖水来自于马湖渗漏补给。小海是江南三大名菜“蕴菜”的原产地之一。现为蕴菜种植基地,游人可参与采摘活动。
后海,位于马湖北端,呈长椭圆形,东西长170米,南北宽70米,海拔1005米。湖水清澈透明,无污染。其成因与马湖、小海相同,是地震断裂活动引起坍塌堵塞而成。
马湖湖水的外泄,原主要为渗漏。故原为一微流通的半封闭型湖泊。1978年人工控制闸建成后,利用湖水灌溉和发电。湖水流入金沙江。
自然资源
马湖盛产鲤鱼、鲶鱼、卿鱼等。尤其是小海子所产之莼菜,为享誉中外的特产佳肴。
马湖莼菜。莼菜又名水葵、锦带,系多年生水草,叶子椭圆形。莼菜生长在腐殖质丰厚、水质清纯的湖泊湿地中。雷波马湖水质清洁,湖水从北部堤坝渗漏到三海村,形成水深三四十厘米的沼泽地,莼菜便生长其中。多年前,当地群众不知莼菜为何物,常常将莼菜茎叶从水中捞出作为青饲料喂猪,根本不知道莼菜可以食用,而且是美味佳肴。
1943年8月,中央大学教授肖楠森率中国科学院西部考察团考察凉山,首次发现雷波县马湖出产莼菜。当地群众开始采摘莼菜食用,因无保鲜技术,马湖莼菜未能形成商品出售,有幸品尝莼菜的甚少。1986年,该县引进日本伊藤万株式会社和金陵食品合资会社的加工保鲜技术,完整地保护了莼菜所含的多糖和维生素B12等有机成分,当年就出口创汇。1991年,雷波县水利电力局正式创办“雷波县马湖莼菜场”,莼菜种植面积由当初的3亩发展到450余亩,年总产量由原来的不足500公斤增加到10万公斤左右。2001年6月,凉山彝族自治州质量技术监督局雷波分局举行企业标准发布会,宣布“马湖莼菜”生产标准,为马湖莼菜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打牢了坚实基础,马湖莼菜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治理开发
渔业生产
马湖盛产鲤鱼、鲶鱼、卿鱼等。1977年至1979年雷波县筹建马湖鱼场,征地建养鱼池和孵化池8个近6亩、孵化鱼苗104万多尾。1980年至1983年马湖鱼场孵化和培育鱼苗96万尾,其中32万多尾投于马湖和黄琅城边的3个小湖。1981年一1983年,黄琅、锦城、永盛3个区的23个公社、152户社员新建养鱼池136亩,集体和社员养鱼170多万尾。
1977年至1983年马湖捕鱼2.46万斤,年平均捕成鱼3615斤。1979年捕鱼4100斤。1981年至1983年全县养鱼户捕捞成鱼8.27万斤,年均2.75万斤。1984年马湖周围4个村有专业渔民20人,渔船11只,副业渔民180人,船89只。
引水灌溉
马湖,同时也是一座天然水库,1959年当地群众曾在天然坝上试开水渠,引湖水灌田,施工中因技术上没有把握,即停工。1972年11月,经四川省水电厅批准列为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入施工。在天然堆石坝单簿处开挖一缺口,深17米,再填筑12.5米的粘土斜墙堆石坝,长29米,顶宽16.5米,底宽62米。在坝底埋设1.4米直径的钢管放水及排泄洪水。管底高程983.00米,最大放水流量12.1秒立方米,管端出口处设有消力池及南北干渠分水闸。
设计配套南、北2干渠54公里,1972年11月动工,1978年4月竣工,完成配套54公里,其中已衬砌防渗28公里。总工程量101万立方米,其中砌石方15万立方米;投劳200万个,总投资70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87万元。每年利用水量3200万立方米,设计灌面1.2万亩,有效灌面1.2万亩,其中浇灌旱地0.78万亩。利用坝后干渠落差兴建综合经营彪水崖及消坝水电站,共装机355千瓦,1990年,年发电量150万千瓦小时。另建有水泥厂1座,年收入37万元,其中电费收入5.5万元,水产收入0.7万元,其他收入31.2万元。
马湖引水灌溉工程跨越2区4乡境,设工程管理站专管,中田、谷米、渡口3乡各配1名管水员,组织每年岁修,防渗补漏,排除障碍,确保水流畅通。1980年秋,马湖工程管理站于枢纽工程大坝和南北干渠部分堤坎处植树造林,固沙护堤。
航道航运
历史上,马湖坳口与海脑坝为渡运码头。清代至民国时期,是雷波至成都、乐山、宜宾等地人货必经之道。民国十四年(1925),李姓乡人造木船渡运客商及货物。同年十一月县团务委员会决定:马湖南北渡口提归公有,黄螂、马湖民团各造大木船2只,对开载运人货。民国二十五年(1936),湖内公船被私人占有,至解放前夕仍为私人经营。解放初期仍为私营,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私人船只折价入社,收入船费农业社所有。1958年秋,黄琅、马湖2乡建人民公社,船只由公社经营。1961年雷马屏农场马湖分场建1只10马力载重20吨的木质机动船于湖中开渡,1980年5月雷波县马湖渔场购进1只20马力的钢壳机动渔船于湖内开渡。1982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湖内10余只木船下放到户经营。1990年7月沿湖公路通车后,渡船营运锐减。
名胜景观
海龙寺
乾隆四十八年(1783)五月,于岛上修复座北向南的古庙—海龙寺,4重大殿列座100余尊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泥塑神像。其中孟获殿内供奉着三尊“蛮王菩萨”,身披毡衣,腰佩弓箭,夷装赤脚,气宇轩昂。孟获殿,中国仅存的供奉彝族首领神像的寺殿,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湖东北岸保存着国保土司衙门遗址,夷族向天园坟等民族文化,还有钟乳石奇观的“龙湖溶洞”。
湖区奇观
马湖以海龙寺为中心环列着金龟游水、母猪卧岩、鹅公飞渡、五马归槽、大湾如月、坳口峰回、天门雄阵、蓝蛇撵龟、宝马投湖、龙湖雄关等10景奇观,为四川省旅游胜地之一。
金龟戏水,即湖中孤岛,岛上建有海龙寺,又名金龟鼎寺,岛上绿树掩映,翠柳垂枝。传说马湖原是一片沼泽荒坡,沼泽里住着一只金色大龟,沼泽边的山洞里住着一条蓝蛇。一天,蓝蛇说:“我可以请来东海龙王,顷刻间就可把这里变为茫茫大海,我就成了海龙,周围也就成鱼米之乡了。”金龟不信,反以恶言顶撞,致使蓝蛇与金龟激战起来。母猪仙问明战由,非常赞赏蓝蛇的雄心壮志。金龟说:“蓝蛇果能变沼泽为大海,成了海龙,我愿意驮着他遨游四海。”第二天,蓝蛇果然请来了龙王,绿水顷刻涌流,沼泽荒坡成了万亩龙湖,蓝蛇成了海龙。金龟化作龟形小岛,岛上建筑海龙寺,即为金龟驮海龙。
母猪卧岩,在湖东岸荆竹嘴海边。岩下有一扁形石头,长6尺余,宽3尺余,活像一只侧卧哺乳的母猪。传说明世宗嘉靖年间,一对年轻夫妻在湖边垦荒种地,发展农业生产。一天,他俩从集市买回一头小母猪。说来也奇怪,这母猪非常温驯,肯吃肯长,不到半年重达五、六百斤,到临产时突然失踪。小两口心急如焚,四处寻找,最后在大海岸边发现母猪躺在岩洞里。可走近一看,大吃一惊,原来这母猪已变成石头了。乡邻们闻听后都来围观,惊叹道:“猪仙啊!”从此,人们称这段岩石为母猪岩。
鹅公飞渡,在湖东南唐家山。山脉走向形似一只天鹅空降,直扑马湖水面。鹅头伸向唐家湾,鹅包突起,鹅嘴平湖呈饮水状,颇有游渡寻物之感。
五马归槽,在湖东金海山与国家山连接段,有五匹山梁形如骏马,曾建五马寺,有五马归槽的传说。
大湾如月,在湖西岸边,状似一轮上弦月。有诗赞曰:“英姿美女立湖弯,波光粼粼半月圆,游人信步登仙境,疑是嫦娥下凡间。”
坳口峰回,即北端湖口,大旗山和冕旒山交界处的天然大坝,是形成马湖的关键所在。站在大坝上了望四野,山清水秀,水天一色,恰似一幅天然水墨画,使人饱享眼福,心旷神怡。
天门雄阵,即湖东金海山脉一段突起处,形似山门,为历代民族械斗必争之地,居高日观马湖,可见“千人拱手”(摇船),夜视黄琅城内,可览“万盏明灯”。马湖引灌工程大堰绕山而过。
蓝蛇撵龟,湖东国家山脉蜿蜒至荆竹嘴与金龟岛相对峙。龟蛇大战中,金龟节节败退,蓝蛇紧追不舍。其山脉走向恰似蓝蛇撵龟。
宝马投湖,即湖西南岸边的海马石。
龙湖雄关,即湖西北之宋家岩,为马湖门户,道旁石壁上镌刻有“龙湖雄关”4个大字。山峦苍翠,峭壁悬崖。鸟瞰金沙江,只见江水滔滔不绝,一泻千里。有一羊肠小道盘旋上下,曲折险峻,为昔日人们必经之隘口,十足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历史文化
民间庙会
马湖金龟岛上的海龙寺,历史上有海龙寺大烛会和烧香会,源于清代。每年农历6月18日白天为黄螂海包大烛会,晚上烧拜香;19日办观音会。会期盛况为全县之冠。除本县信徒外,云南省昭通地区的永善县、绥江县,四川的屏山、宜宾、马边、峨边、沐川等县的一些佛教、道教信徒和庶民中的善男信女都备香蜡钱纸按期赴会。大烛会多由当地士绅和会首主持,海龙寺的和尚参与。6月19日的观音菩萨生日是举办观音会的最后1天,众称“烧香会”。寺内要办素席“九个碗”,敬神还愿,吃会席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农历6月18日至19日庙会盛期,海龙寺内香烟袅袅、灯烛辉煌、木鱼声声、钟鼓时鸣,黄螂集市也特别活跃,宜宾、屏山、绥江等地客商云集黄螂销售食盐、红糖、叶烟、各色布匹和其它生活、生产用品。本地农民则出售笋干、茶叶、中药材等农副土物产品,成为兴旺的物资交流会。1950年冬和1951年春,海龙寺100尊栩栩如生的神象及其它民族艺术珍品被毁,观音大烛会及烧香会活动终止。
建置沿革
马湖地域,历史悠久,古为西南夷地之一部分,摩侯国境地。后为雷波县政治文化中心。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武帝刘彻遣唐蒙发巴蜀兵通西南夷,置犍为、胖舸、越岭、益州4郡,于雷波境内黄螂(黄琅镇境内)置堂琅县,后废。汉末于马湖之南(今县城附近)置潜街县。西汉时马湖为“临池潜”,湖水潜流入金沙江,正合“潜”字意。蜀汉置马湖县,隶越岭(嶲)郡。唐宋为马湖蛮部,元代置马湖路、明置马湖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地属雷波县黄琅镇、马湖乡境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2 09:23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位置境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