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祥(1931—2008),黑龙江省绥化市
青冈县人,1947年参加革命,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大西南等战役,出生入死、不怕牺牲,荣立战功数次。他的感人事迹被作家魏巍写进战地通讯《
谁是最可爱的人》。1958年6月,马玉祥转业支边来到通辽。在这里他隐姓埋名,从不炫耀自己辉煌的过去,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先后在泥瓦盆厂、橡胶厂、供销公司等单位工作。2008年4月7日,马玉祥因病逝世,享年77岁。
个人生平
马玉祥,1931年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
绥化市
青冈县祯祥镇吉兴村。
1947年7月,年仅17岁的他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1师2团,在炮兵二连弹药班当一名弹药手,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参加过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解放大西南等战役,出生入死、不怕牺牲,荣立战功数次。
1948年春,马玉祥随部队开赴前线。在包围长春、解放锦州、会战辽沈、攻克天津、进军湖北、湖南、贵州、广西等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在攻打锦州时,他的衣服和帽子被炮弹炸出了5个弹洞,所幸有惊无险。同年的11月,他所在的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
1949年1月14日天津攻城决战时,他冒着枪林弹雨运送炮弹,不小心踩到了地雷,他凭借经验顺势一滚,地雷爆炸后,他被埋在土里,又是大难不死、躲过一劫。南下两广途中5次遭遇战,他3次挂彩,所幸伤得都不重。
马玉祥随38军从松花江边一直打到云南中越边境的
红河桥头,参加主要战斗170余次,转战黑吉辽等13省市,解放大小城市100余座,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个人荣立大功两次,小功两次。1949年2月,马玉祥在火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6月25日,
朝鲜战争爆发。10月8日,毛主席和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历史性决策。10月上旬,马玉祥所在部队由河南
遂平乘火车到辽宁铁岭待命整训,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下旬,部队由铁岭至本溪,徒步急行军至鸭绿江边的吉林
集安。10月25日,马玉祥所在炮连在夜里用船搭建了浮桥,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马玉祥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阵地反击战和西海岸反登陆防御。战斗中,他爱护群众、作战勇敢,个人荣立三等功一次。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根据志愿军司令部“诱敌深入”的计划,司令员
彭德怀命令马玉祥所在的团依据飞虎山的险峻来阻击“联合国军”。1950年11月4日,在团长
范天恩的率领下,马玉祥和他的战友们在
飞虎山阵地阻击敌人,他们坚守了5个昼夜,其间,阻击部队面临着敌军的立体攻击,毫不退缩,顽强作战。在最激烈的11月8日,毫无防空力量的他们面对80余架美军飞机及大炮的地毯式轰炸,临危不惧,与敌人进入肉搏战,誓死保卫了阵地。最后,他们胜利地完成阻击任务,毙伤俘敌1800余人,335团一战成名。
11月30日拂晓,马玉祥所在部队的一营三连刚刚占领了松骨峰,还没有来得及修筑工事,大批的美军就顺着公路涌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最为惨烈的“
松骨峰战斗”就此打响了。敌人用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展开进攻,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此时,马玉祥所在炮兵二连在侧翼阵地配合步兵作战,3门日本82式钢炮和90匹战马全部被美军飞机炸毁、失去了战斗力,后马玉祥被调到一营三连,担任一名轻机枪手,继续狠狠地打击美军。战后松骨峰三连130多名战士仅幸存7人。
1951年1月,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汉江保卫战”中,38军奉命在汉江南岸死守。自1月25日开始,顶住了美军24师、骑一师、英军27旅等数倍我军人数的敌人攻击。马玉祥所在的三连坚守在汉江南岸580高地实施阵地防御,那是一场恶战,部队顶着敌机扫射和坦克大炮的狂轰滥炸,顽强地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潮水般的反扑。鏖战3天3夜后,弹尽粮绝,危急关头,他们誓与阵地共存亡,捡起敌人的枪支弹药,继续战斗,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战后三连100多名官兵仅幸存连指导员、马玉祥和一名弹药手,他们被誉为“汉江南岸三勇士”。
1951年春,在汉江南岸,马玉祥在烈火中勇救朝鲜孤儿的壮举,又创造了传奇的英雄事迹。马玉祥的事迹被赴朝作家魏巍写进了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里,并在当年的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毛主席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从此,马玉祥成为闻名全国的战斗英雄,后来这篇文章还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
1958年6月,马玉祥转业支边来到通辽。在这里他隐姓埋名,从不炫耀自己辉煌的过去,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先后在泥瓦盆厂、橡胶厂、供销公司等单位工作。1961年,正值新中国最困难的“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马玉祥带领大家在野草丛生的荒地上盖厂房、安装设备,3次晕倒在工地上,醒来后一边输液,一边指挥生产。当工人们得知他全家都在喝菜粥,劝他凭自己的功劳证去多领二两黄豆,他却坚决不肯。
马玉祥不为名,不为利,仅晋级涨工资就让了两次。作为一名离休干部,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条件,一家人在狭小的平房里一住就是30年,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过着外人无法想象的艰苦生活。
马玉祥17岁参军,随军队从松花江边一直打到云南的红河桥头,参加主要战斗170余次,解放大小城市100余座,1950年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84年离休后,不忘薪火相传,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200多场,听众达20多万人次,被中组部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受到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和中央文明办的表彰和奖励,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2003年青冈县委、县政府还授予他“祖国功臣、家乡骄子”的荣誉奖牌。2003年4月被区委任命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分管城区关工委工作,并抓出了永清、施介、铁路、东郊等办事处典型,建立了青少年演讲团,办家长学校,传统报告组等组织,还被聘为未成年人法庭陪审员。
2008年4月7日,马玉祥因病逝世,享年77岁。他的一生始终保持了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轶事典故
不忘初心
马玉祥坦诚地说,“我不能忘记,17岁那年要不是党收留了我,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生命是党给的。从19岁入党的那天起,我就想,我要把自己的生命还给党,要真还,不要假还!”他的老家在山东
莱州府昌邑县,当年家里穷,为了活命,爷爷领着家人闯关东来到了
松嫩平原上的青冈县七排九村。
“那会儿苦啊。”马玉祥说,“我10岁那年,姥姥扯了几尺蓝布,一针一线给我缝了一件裤衩,这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件新衣服,穿上乐得合不拢嘴,屋里屋外、院前院后不住脚地走,只希望让人看到我穿上新衣服了。”
马玉祥16岁那年冬天,家乡来了共产党和土改工作队。马玉祥家分了5垧地、两间房和一匹马。
“5垧地,好大一片呀!我学着爸爸捧起脚下的黑土闻了又闻,好香啊!”马玉祥感慨地对我说,“我至今还记着父亲的话,咱家祖祖辈辈都是扛活的,现在有了地,有了房,都托共产党的福,咱翻身了可不能忘了共产党。”
17岁那年秋天,马玉祥在井边摇着辘轳打水,迎面走来3个当兵的。“小兄弟,打水呀,我帮你摇吧。”一个战士将步枪交给同伴,攥住辘轳把儿就摇了起来。两桶水打满了,马玉祥拿起扁担却没有走,羡慕地看着他们那身灰军装,说:“你们是路过?”战士告诉他:“队伍马上要上前线了,国民党军扬言要打回来,说要
反攻倒算。”
“啥是反攻倒算?”马玉祥不懂。战士问他分到地和房子了吗?他说:“分了,我家分了5垧地、两间房,还有一匹大白马呢。”战士告诉他,国民党军若打回来,你家分的地和房子还要给地主老财。马玉祥急了,说:“那可不行,我和他们拼了。”就这样,马玉祥告别了父母,走进了共产党的队伍。他们村还有几个青年应征入伍,乡亲们给他们戴上大红花,敲锣打鼓吹着喇叭,把他们送到了镇上。
“那年秋天,我们青冈县有1000多人当了兵,组建了新兵10团。”马玉祥说,“从入伍那天起,我就把生命交给党了,是党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走进革命队伍,我才真正长大了。”
马玉祥参军不久,东北民主联军就改为东北野战军。马玉祥所在连队被编为1纵队1师炮兵2连。辽沈战役后,有一天,马玉祥在沈阳铁西区执勤,一个人就抓了20多个逃窜的国民党军俘虏。连长夸他胆大心细。他腼腆地说:“连长,连里的党员,每次打仗都冲在前头,我是向他们学的。”连长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小马啊,好好干,你也会入党的。”
马玉祥把连长的话记在心里。不久,部队离开沈阳,奔向山海关,向华北挺进。马玉祥每到一处,放下行李就帮着房东提水劈柴,拾掇院落。大伯大娘都乐得合不拢嘴,说还是共产党的军队好。马玉祥虽说还不是党员,听了这话心里也美滋滋的。解放天津时,马玉祥往返奔波运送炮弹,背着几十斤重的炮弹,一口气能跑上一里多路,累了就趴地上喘口气,气喘匀了爬起来再跑。他心里有个信念,要入党就要做出个党员的样子来。
平津战役胜利后,在部队挥师南下的路上,马玉祥实现了他的愿望,光荣地站在党旗下宣誓。那天晚上,他激动得一晚上都睡不着,悄悄走到外面,望着众星拱月的夜空想:“我从今天起就是党员了,我一定要对得起这个称号。”
最可爱的人
著名作家
魏巍的长篇通讯《
谁是最可爱的人》,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21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1951年春,在汉江南岸,马玉祥在烈火中勇救朝鲜孤儿的壮举,创造了传奇的英雄事迹。马玉祥的事迹被赴朝作家魏巍写进了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里,并在当年的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毛主席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从此,马玉祥成为闻名全国的战斗英雄,后来这篇文章还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他的革命精神深深教育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战士暮年
金秋朝阳里,马玉祥已不象当年战地接受采访前问“什么是采访”,指导员告诉他:“问你啥你说啥”那样了。他把几天工作安排井井有条,与两个老干部一起走出大门口,紧握着记者手说:“送你一本我们志愿兵老兵的书《岁月如歌》,你的名空着,不知怎样写。”
这本书注明“志愿军老战士风采录”,2002年出版,为纪念建党82周年和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而作。白发苍苍的马玉祥说:“科尔沁市区有老战士120人,党员就有97个。农村乡下还有三四百人哩。在民政部门批准下,我们2002年5月26日成立志愿军老战士协会,我当会长,小我一岁的王铃是副会长兼秘书长,驻会12人,我们一个一个找人回忆,请文化人写,先出抗美援朝的,再出解放战争的。这是抢救历史,宣传我党我军流血牺牲积累的传统作风,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啊。”
原来,曾立大、小功各两次的马玉祥,1949年入党,1950年10月赴朝作战,因为在一次烈火中奋不顾身救下一名朝鲜儿童,而被魏巍写进《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马老平静地说:“在战火中救人,那时很平常。魏老(指魏巍)出书几个月,我们通讯员给各部队送书,才有人说书中有写你呀!那时我还不识字,但是一念到青岗县人,我知道是我。”到1953年7月,当班长的他从朝鲜回国,又到高碑店、旅大服役。直到1958年6月,以排长之职转业支边,来到当年的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市(今天的科尔沁区)。
一晃28年,科尔沁不知道他就是书中的马玉祥。他说:“我们那个连队在战场上被打光了三次半,那半次是半夜被袭营,死了一个排和一个班。我也不知哪天战死,只知当兵要勇敢,能打敌人,能完成任务,所以,救人就象完成任务,没当回事。我能从枪林弹雨中幸存下来,不愿让人认出来,怕以为是向党向国家要荣誉,要地位,要待遇。
“通辽那时是个‘无风三尺土,辽河开口没法堵’的地方,离老家五六百公里。我先当泥瓦盆生产主任,接着橡胶厂、建筑社供销公司都干过,1984年离休前是工业大厦党支部书记。”老马从战场述说到和平年代,的确岁月如歌。
马玉祥为发挥一个老兵作用,经过多方的努力,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下,自治区第一家老战士协会—通辽市科尔沁区志愿军老战士协会于2002年5月26日正式成立了。目前协会成员已达130人,全部由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组成,马玉祥被选为志愿军老战士协会会长,再一次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辽志愿兵老战士多,乡下复退军人困难也多,这两年成了马玉祥“协会”一大心病。
大林镇王合抗美援朝时被炸伤,回国在郑州治好返乡,今年也73岁,一家三代有残疾,他又常年离不开药,拉下很多饥荒债。他儿媳妇苏秀芝识字,听说区里有个志愿兵协会,一连给马玉祥写了几封信。马玉祥说:“后来王合在我家吃了顿饭,可怜的象叫花子。我找区委书记反映后,约老干部局、协会王铃三个人,凑了50多件旧衣服去他家。当场,我和老干部局、大林镇各给他家留下200元。”前不久,苏秀芝代表全家写来一封诗一样的信,特意感谢马玉祥帮她不会说话的女儿上了市聋哑学校。
《通辽日报.生活周刊》上面记着马玉祥另一件事。那是西辽河粮库普通职工杨振江,去年妻子生下三胞胎男婴因大出血撒手而去。三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也让马玉祥牵挂。马玉祥乐呵呵说:“去年6月,我们看了报纸,四个老兵掏腰包几百元,还买了肉和水果,借铁路法院的车子去看他三个孩子。一看乐了,一个20多岁的农村姑娘主动嫁给杨振江,照顾他老人和三个婴儿,孩子长的蛮好,这说明我们社会风尚好哇。”
马玉祥现在的老伴于秀琴说:“刚离休那阵儿,他买了一把铁锨和扫把,每天清扫楼道垃圾,还担任楼长。邻居说他离休了还不在家享享清福,何苦管恁多闲事。老马总说,在部队十几年,人帮人,人敬人,人救人,为别人,宁可自己去死。战场牺牲那么多可敬的战友,我平安回来,做这点小事算什么。”
老兵作家
当述说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时,马玉祥和当年战场助理军医出身的王铃自豪地哼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军歌。马玉祥说:“发扬好传统,眼下最需要弘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作风了。”
马老翻出他剪辑的资料集,找出一张魏巍18年前的一封来信和12年前在哈尔滨的一张合影,令记者惊讶。惊讶之一是,到马玉祥退休才告诉世人和家人,自己就是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中的那个青年战士。“要知道世上重名重姓的人多了。”马玉祥实实在在地说:“1979年魏老给寄来他写的《东方》三部书,我到1986年通过《解放军报》才寄信给他,当年12月26日魏老来信说:‘自从朝鲜战场一别,三十多年不见了,多么怀念你啊,玉祥同志。你的来信充满了兵味,兵的思想和兵的灵魂,也就是说,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变。”
惊讶之二,是1992年“八一”,马玉祥与魏老相聚哈尔滨,他想不到当年书中写的第八个“烈士”李玉安还奇迹般地活着。马玉祥回忆说,那场松骨峰战斗后,下午我们又把阵地从敌人手里夺了回来,清理战场时发现李玉安昏迷中爬在一棵树下,卫生员把他背到山坡下一个小草房,他昏迷3天才等来担架。后来,他在昏迷中回国、广东治疗半年才醒过来,后来到黑龙江家乡一个粮库干过磅的活儿。
“因为他小儿子当兵,才几经周折澄清就是李玉安。”马老悲喜交加地说:“照片上的五个人,除魏老和我,都是‘活烈士’。可惜,不久‘活烈士’先后老死了。前六七年家里困难,魏老还给我寄来1000元,老伴埋怨说,咋能花魏老的钱呢。我还健康地活着,每天就是思谋着,多为老战士和下一代做点事,离休20年,可比过去上班忙多了。”
教育后人
他在一些学校做校外辅导员和关工委工作时,发现许多学生一到放学时间,尤其是寒暑假,就去电子游戏厅、歌厅或网吧,有的孩子因此而染上了恶习。为解决他们的课余活动,又能让他们受到教育,远离不良作法的侵蚀。想在社区附近建立一个活动站,可又没有场所,便设在自己家。从1991年1月他家正式挂起了“家庭文化活动室”的牌子。当时的一位市政协副主席专门从自己的书房里找出了雷锋、董存瑞、刘胡兰等英雄人物事迹的书籍送到了我家,于是他的家就成了少年儿童和一些老年人的乐园,特别是双休日,人数最多,其乐融融,直到晚上人们离开以后,我们老俩口才一本一本地把书整理好,把地打扫干净,特别是一些小朋友谈起在这里看到英雄故事的心得和体会,有的还谈到把这里学到的东西写进了作文。十多年来,他们家办的文化活动室越办越红火,既不收费,又能满足大家的文化娱乐需要,所以越来越受欢迎。科尔沁区关工委和老干部局了解了这一情况后,还给他的活动室打了一个书柜,买了200多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图书,并订了多种报刊,为办好“家庭文化活动室”进一步创造了方便条件。
老马家窗户下有一块生锈的白漆红字铁牌,上写:“马玉祥家庭活动站”。马玉祥说:“开始我家住东郊20多平米小房,离休后孩子们常来听故事,市里就给挂了个‘马玉祥家庭活动室’牌子。1988年搬到这套70多平米大房子,就换成这个牌子了。全区有七八个老战士家也挂了。”
二十年来,马玉祥家里接待借书、听故事的中小学生有几千个,连老马也记不清。有一天,
明仁小学一个青年老师认出马玉祥:“我是四中学生,一天下雨,八九个学生还在你家吃过饭。”老马说:“这些年,我和老伴专门腾出一间屋子,办事处给买了两个两斗桌,做了书柜,四个小凳子早坐坏了,我又添了折叠椅子。”
家乡青岗县和外地单位、学校常请他出去作教育报告,青岗的铜匾写着“祖国功臣,家乡骄子”;北京丰台实验小学锦旗上书“卫国勇士,育人良师”。记者采访时,
霍林河煤业集团专门来接他到300多公里的
霍林郭勒市,2天要做3场报告,接着,他和几个老战士要去帮助区里一所中学改变落后面貌。
老马说:“成立协会前18年,我大概作过200多场报告,听众17万人。有了老战士协会,我们又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演讲30场,听众15000人。我还每天关注‘台独’分子动向,决不让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
问起马玉祥:“战士暮年哪来这么大劲头?”,他回答说:“我们干革命一辈子,就是为人民服务,口头说不行,要干具体事儿。无非给下一代留下物资和精神两样东西,可是物资易逝,精神永存,后代可以发扬。我们这些老党员、老战士,不仅是留点清廉或美誉益世人、励来者,更大责任是要把社会主义大旗一代一代传下去,要下一代把红旗扛到底。”
历史评价
他的一生始终保持了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让人感到他全身涌动着为人民服务的热血,真是“高粱老了色更浓”,难怪魏巍老作家给他的条幅上纵情写着:“天地有正气,江山不夕阳”“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后世纪念
马玉祥纪念馆是为以纪念和弘扬马玉祥同志爱国主义、革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主的革命类纪念馆。始建于2008年10月,2021年时值建党百年移址迁建,新馆位于青冈县黄河南路靖河街1号。占地面积10508平方米,建筑面积2345平方米,展陈面积1468平方米。
马玉祥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黑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黑龙江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北部战区陆军红色基因代代传教育基地”、“黑龙江省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黑龙江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基地”、“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教育合作基地”、“黑龙江省家教家风创新实践基地”、“黑龙江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绥化市哲学社科普及基地”等荣誉称号。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对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