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故居,位于中国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开江中路354至35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850平方米。
历史沿革
明末清初,马相伯故居始建。
清光绪八年(1882年),马相伯的胞兄、淮军将领马建勋去世后,其母亲沈氏将祖上遗留的田地房产均分给了马相伯和其弟
马建忠。凡坐落在松江泗泾、青浦的地产、房屋,一应分给马相伯继承。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马相伯将松江泗泾、青浦等地的3000亩良田和上海卢家湾、董家渡地产等全部捐出,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马相伯故居已经苍老残破,之后政府多次斥资修缮,并曾作为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少年之家”,其余部分房产移作民居。
2002年11月,马相伯故居由泗泾镇人民政府修复后对社会开放。
2011年6月,泗泾镇人民政府对马相伯故居进行大修改造。
2012年9月18日,马相伯故居开馆。
2020年,泗泾镇人民政府再次启动马相伯故居的修缮工程。
2021年6月26日,马相伯故居重新开馆,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建筑格局
马相伯故居是五进四院一廊的传统院落式建筑,坐北面南,占地面积850平方米。
文物遗存
马相伯故居现存前厅、后厅,后厅四开间九界,南侧有弓形轩、船篷轩。宅东有穿弄,贯通前后厅。前厅梁架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是研究明、清时期泗泾民居住宅的重要实物资料。
主要展览
马相伯故居以五进为主要展示空间、四院为补充展示,并以江南元素和多样的展陈形式回顾了马相伯的一生。在展陈设计上,马相伯故居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少年求学、教育救国、抗日救国、著述成就四个篇章展示马相伯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历史文化
马相伯(1840年4月7日—1939年11月4日),原名建常,又名良,江苏丹阳人。 清同治九年(1870年)获神学博士学位,罗马教廷授予司铎职。清同治十一年(1871年)任
徐汇公学校长。清光绪七年(1881年),出任清政府驻日本参赞,旋改任驻
神户市、
长崎市领事等职。清光绪九年(1883年)赴法国考察商务, 并旅居美国、欧洲,前后十多年投身于
洋务运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马相伯发起创办震旦学院,因不宣传教理,教会竟派一神父来院主持教务,引导学生专习法文。学生大哗,要求集体退学。马相伯同情学生,当即率领学生离开震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七月,马相伯创办
复旦公学,被公推为校长。辛亥革命后,马相伯一度代理
北京大学校长,后去职创办西山讲学社(
辅仁大学前身)。
九一八事变后, 马相伯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力主对内团结、一致抗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参加“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马相伯初移居桂林,后取道越南拟转赴昆明,行至谅山,病逝于旅寓。
文物价值
马相伯故居是见证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故居,也是研究明、清时期泗泾民居住宅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13年6月8日,马相伯故居被公布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3月11日,马相伯故居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2021年7月22日,马相伯故居被命名为松江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马相伯故居位于中国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开江中路354至358号,地处泗泾古镇中部。
开放时间
马相伯故居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每天08:30至11:00、13:00至16:30,16:0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
门票信息
2021年6月26日起,马相伯故居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交通信息
截至2024年5月,途经马相伯故居的公交线路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