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术
中国古代是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
骑术,又称马术。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包括赛马,还有马戏等等。骑术的发明最初当是为了狩猎,后来引用到军事上。由于骑术在狩猎和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发展为一种体育活动。
解释
【拼音】qí shù
【注音】ㄑㄧˊ ㄕㄨˋ
【条目】骑术
【引证解释】[horsemanship] 骑马的技艺;骑马的技术
发展历史
骑术,泛指“骑马的技术”,也称为“马术”,中国古代又称为“御”,与“射艺”一样,为六艺之一。
“中国奥林匹克委员金银铜纪念币”中,以“古代骑术”为主题的纪念币共4枚,其中30克银币、15克银币、24克铜币、12克铜币各1枚。
周初或商末
骑术在中国出现较早,据考古资料证实,最早可到周初或商末。沿河西走廊的山峡山崖上有大量原始先民雕刻的岩画。这些岩画中有大量远古先民的狩猎图和作战图,其中有骑士挽弓猎杀的。据考古学家们的初步研究,认为这些岩画刻于4000至1万年前,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所以《左传》上说:“翼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
商周时代
古代中原地区调教马匹和驭驾马车在商、周时期也已出现。当时的六艺之一就有“御”(驾马车技术)。这一时期还利用马拉战车作战。据《书经·牧誓》记载,武王伐纣时,“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戎车即战车。由于马“寓兵于农,隐武于国”,周代首次把掌握军政和军赋的官称为 “司马”,以突出马的重要性。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为了对付北方的匈奴和西边的秦国,决心整军经武,学习胡人穿短装、习骑射之长,克服中原人宽袍大袖、重甲循兵只善车战之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现,改变了商周时代马拉战车的作战观念。单骑灵活,速度快,在作战时能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方。骑兵的出现是一场武装革命,同时对骑马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骑兵在各国的推广,骑术成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赛马已十分盛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述了孙膑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的故事: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先是两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马,比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军事家孙膑出了个主意,比赛时调整了一下马匹的排列,让田忌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以下马对上马,结果是一败两胜,总评获胜。“田忌赛马”的故事在中国流传极广。虽然当时的赛马只是诸侯贵族赌博取乐的活动,但说明当时的人们在驾驭马匹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技术。
在中国古代的球类运动中,除了足球——蹴鞠之外,还有一项与骑术密切相关的运动,就是马球,称之为“击鞠”。马球就是骑在马上用球杆击打皮球的一种竞技运动。在三国曹植的《名都篇》里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诗句。说明在汉末的时候,马球就已经存在了。马球运动从汉代一直到整个隋唐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唐代曾经风行一时。马球运动对骑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参赛者必须有着十分娴熟的骑马技术,而且密切配合,才能够取胜。因此,马球运动已不单单是一种球类运动,更是考验骑手技术的一种骑术比赛。
此外,马戏也是当时百戏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马戏的表演惊险绝伦,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壁画、漆画当中曾经留有下了无数著名艺术家对当时马戏的精妙刻画。在山东沂南出土的大型百戏壁画当中有一个画面,是小孩在进行马戏表演,非常惊险。
唐代
唐代的重马之风更甚。《山堂考察·论马》认为:马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行,而兵所以恃以取胜也”。唐太宗李世民骑术精湛,多次征战南北,冲锋陷阵,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唐代的军队马术训练非常严格,有一种“透剑门伎”,表演者纵马从利刃林立的门中急驰而过,而不伤分毫,令人惊叹。
明清
到了明清,骑术表演除了民间,还作为军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清宫画家郎士宁曾经描绘了一幅反映清军进行马术训练的《马术图》,表现了清军在马术训练当中的各种动作、各种方式,非常引人入胜。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术运动得到重视。上个世纪50年代末,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马术运动。1979年中国马术协会成立,1982年加入国际马术联合会,1983年起恢复了全国性马术竞赛活动和奥运会三项赛(盛装舞步赛、超越障碍赛和三日赛)及民间民族马术运动。
国际比赛
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举行了首次国际马术比赛。有赛马、越宽障碍和越高障碍三项。12年后,第五届奥运会再次举行了马术比赛。项目增加到5个,有赛马(个人和团体)、军官式骑术(个人和团体)和盛装舞步个人骑术。从此,马术成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后又几经变化,到第九届奥运会上,比赛项目才正式确定下来,一直沿袭至今。现代奥运会的马术比赛项目确定为盛装舞步骑术、三日赛和障碍赛,有团体赛和个人赛之分。1921年,国际马术联合会宣告成立,并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其成员已达70多个国家。
训练方法
在马场内对骑手进行严格的姿势、扶助和步法等基本动作的骑术训练。使骑手学会正确地操纵马匹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骑乘姿势,培养勇敢果断、反应敏捷的心理素质。调教马匹使其服从骑手的操纵,协调地发展马匹的体格和能力,使马匹沉静、柔韧、放松而且灵活、自信、注意力集中和机敏.从而与它的骑手配合默契,即“人马一体,完美结合”。同时训练其持久耐劳的特性等。
牵马方法
马习贯于被两侧牵引但通常要求从左侧牵引。
牵马前进
要求马向前走时,一匹经训练的马会很乐意与你并肩前进.如果你对视着马的脸牵马,大多数马会拒绝前进。
如果马畏缩不前,不要强拉缰绳,你的另一手可拿一个鞭子,在你背后轻拍马的胁腹部,或者让一助手在马的后面驱赶。也可将马头向外侧推动,待其前肢移动时再引马前进或用右手轻抖动绍绳漫慢引导前进。牵马行讲附人和马的步伐应一致,以免人脚被马踩。
上马
上马前要检查肚带确实勒紧,防止马鞍滚动,马镫放下,镫革调为合适的长度;鞍翼放平等,上马的动作从立正牵马姿势开始,骑手左手持缰站于马的左肩旁,从马的左侧上马.通常上马有从地面上马、人工辅助上马和借助台阶上马 3 种方法。为学会准确,迅速地上马首先应当练习分解动作。
人工辅助上马:骑手站于马的左侧靠近马体,面向马鞍,左手握两细和马鞭抓住甲毛或前鞍桥,右手抓在后鞍桥右侧,左腿膝关节屈曲,将腿向后抬起,由助手双手扶在小腿部,骑手右脚蹬地,借助双手的拉力和助手的抬力,使右脚离开地面用左腿将身体撑起右腿伸直抬起迅速跨过马臀部,轻轻坐于马鞍上。
借助台阶上马:将马牵于上马台阶旁边,让马与台阶平行站立,骑手左手握缰,抓住甲或前鞍桥,右手顺时针转动马镫,镫使马橙外侧对着自己,左脚踩镫上马。
下马
通常从左侧下马,下马的动作是按照上马动作的相反顺序进行,直到立正姿势。下马有 2 种万法,一种是不借助马镫下马,一种是借助马镫阵下马。有人不王张在平时使用后一种方法,认为用此方法下马必须有一助手牵马否则在下马时马可能会走动而不安全。
基本乘坐姿势
骑手骑在马背卜的正确姿势,是以两坐骨及缝际坐在马鞍的最低部位.上体必须保持直立,头保持正直目视前方,身体的重心均匀地落于两坐骨上.身体在保持直立的时候应放松不紧张,大腿和膝关节自然放松地附于马鞍上,脚掌踩在镫铁踏板上,这样可尽最大的压力保持马镫,在适当的位置,脚掌应始终保持水平,踝部稍弯屈,脚跟略低于脚尖,从侧面看,耳、肩、髋、脚跟呈一直线与地面垂直。
双臂从肩到肘自然下垂,从侧面看,由骑手的肘部向前经手沿缰绳至马口部,应呈一直线。手的动作尽可能地通过肩关节和肘关节的活动来做,腕关节应保持柔韧但不弯曲。 骑手应随着马头的上下运动而改变两手的高度,这样才能保持“肘一手一口”形成的直线。 骑手在马背上要始终与马的运动保持平衡,协调。这就要求骑手两臂放松,背腰和肩部有柔韧性。上述正确乘坐姿势是最基本的骑马姿势,但在不同的骑乘种类和运动中,骑手的上身随马的运动略有相应的改变,这在马的各种步法中介绍。
初学骑马时,在骑乘中容易出现不正确的乘坐姿势,如偏乘、坐骨乘、缝际乘等,应特别注意。
练习式持缰
这种方法是左手握左缰,右手握右缰,也叫练习式持缰。让缰从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穿入掌中,自下而上穿行。横过手心到食指上面穿出大拇指压于缰上面.左右缰的余端垂在马颈左侧。此外还有一种持缰法也是左手握左缰,右手握右缰方法与双手持两单缓基本相同.但是左右缰的余端还要穿过另一只手形成一个环形拳心向下虎口相对。这种方法只在平地赛马中采用故又称赛马式持疆。
扶助
是骑手用于给马传达指令的方法。其目的是无论何时给以快速的,准确的扶助都能使马立即产生反应。也就是骑手以手、腿和坐姿等正确地操纵马匹,使马能感知骑手的意图自愿服从骑手的指挥,毫不犹豫地对各种扶助平静而准确地做出反应在精神上和体能上都表现出自然镇定和协调平衡,给人一种印象好像是马匹自觉地做出要求的动作。完全服从骑手的驾驭,自信而且专注直线运动,绝对保持马体正直曲线运动时马体随之屈曲。扶助有自然扶助和人工扶助两种形式前者包括骑手的手腿坐姿和声音等的扶助,后者包括马鞭和马刺。
马鞭
马鞭用于替代骑手腿的扶助,也用于惩罚马,但绝不能因生气而用马鞭打马。当马对腿的扶助没有反应时,应重复一遍腿的扶助,同时用马鞭在骑手该腿的后面给予扶助。在马术中,马鞭通常拿于内侧手,因为马经常不能很好地服从内侧腿的扶助,因此,在改变方向时,要把马鞭交于内侧手。当马响应马鞭向前运动时,你要允许其运动,这样马就会领会到你用鞭的目的。
参考资料
骑术.汉典.
骑术训练基础.绿野旅游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16:47
目录
概述
解释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