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刻文
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了“骨刻文”这一概念,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
基本介绍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大约距今3300至4600年,其造型和文献记载的仓颉造字很接近。骨刻文的破解方法是基于中国文字象形性的“看图解字”法。例如,在寿光2号骨臼上刻满了图像,恰似东夷先民始祖群英图。有两个面对面的人物居中,推测为“”尧舜相会”,右是一老者,长须胸前,发丝稀疏,身躯略曲前倾,跪坐于地上,似在娓娓道述。左者是一体健德厚的中年男子,头戴平顶大帽,身披宽敞衣物,手持长柄农具,大步趋前,似欲受老者指点或教诲。而且,骨刻文继承并发展了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符号,与甲骨文衔接。可见,陶器符号一骨刻文一甲骨文一金文的传承展示了文字发展的脉络。
发现命名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山东潍坊至济南一带和关中地区、内蒙古赤峰地区及淮河流域古文化遗址经常出土刻划文字的骨头,还有刻字的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以骨头为多。但并没有引起学术界重视。
2003年,山东省美术馆朱艾平教授邀请刘凤君鉴定他收藏的文物,鉴定文物有陶器、瓷器、玉器和一些骨头等。其中5块骨头表面都刻划着2个、5个和10几个符号。这些符号都有一定相同的刻划风格和字体造型规律,骨头上的刻划都有一致的特点,线条多是弧线,多是一边用较直的一刀先刻下去,另一边再用较斜的一刀刻出线条,一刀一刀连续刻出线条,所以,这些骨头上的刻字线条都是短刀连成;字体造型也有规律可循,有的像动物的形象,有的像树枝,还有的像太阳。刘凤君认为这些刻写的符号应该是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的源头。
2007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刘凤君经过较广泛的田野调查,进一步了解到山东省淄博地区、济南地区和河南省郑州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内蒙古赤峰地区及江苏省北部地区等许多远古文化遗址都出土过这种刻写文字的骨头。笔者逐渐认识到,这种早期文字是当时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华夏族和东夷族等远古文化集团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早期文字。
故刘凤君将其定名为“骨刻文”。
认定依据
主要根据
刘凤君之所以肯定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主要根据:
1.这些刻划的字符很多,应该是一种文字记事现象;2.这些刻划多数像人物、动物和植物的图象形符号,“书画同源”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释;3.这些刻划符号的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寻,有些偏旁多次出现;4.许多骨刻文成行刻几个字,有的十几个字甚至达到几十个字,辞章已经出现;5.近些年在山东、江苏、西安等地都已发现过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时期的文字,只是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章法布局
骨刻文多数一块骨头上刻1—5个字,刻10个字左右的也占一定数量,刻20个字以上的骨头为数较少,但也有刻100多字的。其章法布局应是一种顺其自然又初步形成共识的自由舒适型,约有三种:第一种是在一块骨头上只刻一个较大的字,或有的虽在一块骨头上发现数个字,但其中有的字单独刻在一个空位上,与周围其他字缺少密切联系,这是一字一局;第二种是在一定空位上,中间刻一至几个字符,周围再刻一些字符,这是一种组合字群的布局,可称为散落组合型;第三种是自上而下或横向成行的布局,有的五六个字一行,有的几十个字分列成数行,这种布局发展成书法艺术的主要布局形式。这种成行布局的出现,更能说明骨刻文已经是具有辞章意义的文字了。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赤峰地区1000多块骨刻文和属于骨刻文时期的8件刻字玉石器、7件刻字陶片,约计3000个字符。
字体造型
其字体造型大体可分为写实物象型、主干分枝型和中心圆型或近似圆型三大类。
第一类,写实物象型。骨刻文的字体造型大多属于写实型,主要有人物和动物造型。可能主要是记录人们和各种动物的行动,也可能延伸到人类的思维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的各种关系。第二类,主干分枝型。这种造型很特殊,主要由一根粗长主线为基础,然后在粗线的左右两侧分刻出一些短细线,类似于树枝形。可能主要与记录数字和植物有关。第三类,中心圆型或近似圆型。其基本造型有三种:一种是中间有一个圆形或近似圆形的中心,周围向外辐射几根弯曲的线;另一种是中间有一个较大的近似于圆形或方形的中心,周围向外刻有很多较密集的线,有的线上还刻细线;再一种是中间刻划类似眼睛一样的椭圆形,两头尖长较粗,椭圆形的左右两侧仅刻划几根细短线。这种骨刻文多出现在晚期,如果和甲骨文混放在一起,很难分辨。
刘凤君总结前人的解读经验,初步认为解读骨刻文的方法主要有五种:考古类比直读图像解型法、历史考据法、指事组合破译法、与甲骨文金文比较顺读法和彝文比较解读法。以上五种方法很少单独运用,经常是以某一种方法为主,配合其他一种或几种共同解释一个字或一个词组,这是科学的解读法。
年代确定
2008年以后,刘凤君在重点调查济南至潍坊一带古文化遗址时发现三种情况值得重视:一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及商代遗址才有这种骨刻文;二是发现在几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大遗址中;三是并不是全部遗址都有骨刻文,而是只在生活区边长100米或200米范围内才发现。这说明骨刻文虽主要流行于龙山文化时期,但可能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开始产生并使用,一直延续到岳石文化和商代。
2010年,刘凤君将在寿光市城东北角圣城古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寿骨60”骨刻文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检测结果为3363±24BP,树轮校正年代为1690BC(68.2%)1625BC。根据各方面分析,笔者认为骨刻文年代距今约3300—4600年。其使用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直接衔接。
对骨刻文年代的科学认识,可以确立骨刻文是继承双墩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号发展起来的,而它又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甲骨文主要是继承了骨刻文的造字规律和物质媒介以及雕刻技法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象形和指事两书对甲骨文的影响更大。这就确立了陶器符号和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的远古符号与文字发展脉络。
发现意义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把人们对中国文字的认识提前到商代。但又有疑问: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早期文字在哪里?骨刻文的发现,为这一历史问题找到了答案。骨刻文的发现将我国文字产生和使用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用事实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
骨刻文的发现,把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产生问题的争论,从文明起源时间和产生文明的主要内容作了实实在在的诠释,并把远古的传说历史实证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中国文字自骨刻文起,甲骨文、金文……楷书,一脉相承,是研究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唯一一份历史最长、发展序列最完善的文字。
相关出版物
《昌乐骨刻文》
昌乐骨刻文》一书出版后,刘凤君教授除了向有关政府机关汇报外,继续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和国内外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思考相关问题;第二、经常在野外进行田野考古调查;第三、认识了全国范围内的一些收藏界朋友,掌握了更多地方的骨刻文实物资料和相关信息;第四、开始解读骨刻文,配合各家媒体,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第五、研究和编著寿光出土的骨刻文。即将出版刘凤君教授编著的《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一书所用骨刻文,是于文水先生自2002年以来在寿光市古文化遗址采集的。
《骨刻文》
刘凤君著《骨刻文》,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5月版。是为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邀请刘凤君教授大会演讲骨刻文而出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为理论篇,共分10篇:一、骨刻文的发现与命名,二、骨刻文不是自然腐蚀的,是人工刻写的文字符号,三、骨刻文年代的初步科学推断,四、骨刻文的刻写方法与章法布局,五、骨刻文的字体造型分类与造字规律,六、骨刻文与陶器符号的传承关系,七、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八、骨刻文的释读方法,九、崇山石祖林和首阳山岩书对骨刻文的佐证,一〇、骨刻文与良渚文化文字共同印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下编为图版篇,共分龙山卷、临淄卷、昌乐卷、寿光卷和赤峰卷等5卷。共收录237件骨刻文,每件骨刻文都分整体和局部特写分别印出。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6 17:20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发现命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