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动脉狭窄
内科疾病名称
髂股动脉阻塞狭窄性病变的病因有先天性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及外科术后复发的动脉狭窄闭塞等。
临床表现
病人在临床上多表现为下肢缺血症状,如下肢麻木、发凉和间歇性跛行等,严重者可出现下肢持续性疼痛,下肢尤其是足背动脉博动减弱或消失。动脉管腔完全闭塞时可产生坏疽等表现。
治疗方法
髂股动脉阻塞狭窄性病变在临床治疗上以往多采取内科、外科等治疗方法。内科治疗多以扩血管及抗凝治疗为主;外科治疗多适用于内科治疗无效,且血管狭窄较重及闭塞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动脉内膜切除术、动脉吻合术及动脉旁路移植术等等。手术治疗尤其是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比较满意,5年通畅率可以达到80-90%,常发生的并发症有感染、吻合部假性动脉瘤及周围神经损伤等等。
随着近年来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周围及肢体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介入治疗方法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已经越来越为临床所接受。
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是局部溶栓术、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及内支架置入术。最初主要适用于症状明显的,短段、孤立性的狭窄或闭塞,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材的不断进步,长段的伴有多发粥样硬化斑块及新鲜血栓形成的病例也逐渐成为适应症之一,即时疗效显著。需要注意的是在术中和术后要充分及时的抗凝溶栓治疗。
PTA疗效与病变血管的解剖有关,对有短段局限的中央性狭窄的髂动脉进行成形术,初步成功率为95%,5年通畅率约90%;如长段狭窄的髂动脉行成形术,初步成功率约89%,5年通畅率约65%左右,对于股动脉短段狭窄者90%以上可行扩张成形术,5年通畅率75%左右。对于长段的病变,初步成功率可能较高,但再狭窄率也比较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4 22:48
目录
概述
临床表现
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