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永,字子修,号荆门,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新丰村(今浙江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人,清朝官员。于
康熙十一年(1672年)中举人,十二年(1673年)中进士,十八年(1679年)年调任内乡知县,兼管镇平、淅川两县事务。二十七年(1688年)升任直隶省安州知州并兼新安县事。
简介
高以永天资聪颖,康熙十一年(1672年)中举人,十二年(1673年)中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调任内乡知县,兼管镇平、淅川两县事务,开清代内乡知县任职九年之先河。二十七年(1688年)升任直隶省安州知州并兼新安县事。三十一年(1692年)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仅一年余,因劳于政务而病卒于官邸,时年六十三岁。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高以永上任
安州知州后,二十八年(1689年)“畿南大旱,赤地千里,以永兼摄新安(县),两地求赈者日以千计。常平仓粟石散给立尽”,又请示上司从国库内拨赈灾款30万,以永遍历乡村亲自给发,不假吏役之手,政策从一而终。烈日当头,尘土弥漫,以永奔走于乡村田野,安抚百姓。脸晒黑了,人累瘦了,“见者不知其为官也。”
安州境东有浅水湖泊白洋淀,因水涸为地,百姓在此种麦偶有所收。驻保定旗军见其有所收获,指为放马场地。府下令清丈及赋,以永极力争辩。言此地为水浸偶遇干涸,而指为马场地。他日水溢地不可得,而按籍应有马场地若干,应指他地以为固定马场地。为此争论无穷,以永据理争辩,未果。后霪雨忽发,白洋淀巨浸如旧,果如以永所料,最终如愿,得以安寝,州人无不叹服。
安州地处天子脚下,驿递繁重,且土瘠民贫,赋税多不能完成。为本州应役者,按例每年每里一人轮值,虽为轮值,实为奸黠者主之。所需修城物料,上官驿马,加上应役人员饭食工银,往往费一征十,民不堪勒索之苦,上官虽也知其弊政,但司空见惯,长期不改。以永执政,察其弊立其约,勒石碑于州门外,永为禁革。凡公事皆官自理,不得烦及里民。从而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民得安枕”。每遇皇帝大驾行幸,沿途诸州县接上司牌文,即派遣于民,而民多告病以为推托之词,惟以永“措置有方,事集而民不扰。”
高以永温厚和平,爱护百姓,心胸开阔,赋性宽仁。遇大事他人震惊,惶惶不知所措,而他总能沉着冷静,以谈笑处之。对属下、对民众从未见其发怒。“深仁厚泽,入人骨髓”,所至,歌谣载道。且在当时河南全省也有一定影响,作为乡试同考官赴省城大梁(开封),“市肆人指而羡之以相示,曰‘今(内乡)之县令高公也’。”离任内乡时,百姓扳道挽留,甚而有追送数百里者。后立“德政”、“去思”二碑于仪门前,入名宦祠。清康熙《内乡县志》,称“在事数年,温厚和平为治务,慈祥恺悌之声无间遐迩”。清同治《内乡通考》又进一步评论说,“高以永,广开垦,除匪盗,其有造于内乡者甚大,宜其崇祀名宦也。”
知安州时,有一纨绔子弟对高以永的政声和为人持怀疑态度,公然赴衙,要亲见其人。以永欣然延接,和风于斋宇,其仪态之大方,学问之渊博,言辞之得体,使他叹服:“以永的政声绝无粉饰之辞”。从此,也出自诚心向播惠政之声。自谓曰“令之循良不可得,而卓卓如公者,予得以闻其政声,观其容貌,聆其言论为大快也。”后升调户部时,安州人泣送如内乡。
高以永,勤于政事,宽以待人,但生活上严于律己、清苦过人。为州县官十一年未携家人至任所。内乡至安州、安州至户部,离任时,“仅囊衣箧书自随而已。”户部江西司员外郎任上,他深知“江南财赋半天下”,工作繁重、责任重大,为防奸吏作弊,夜以继日查核文书簿籍,以至积劳成疾,病逝于任所。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属于他自己的财产,连灵柩也不能运回,靠亲故致赙(为死者送钱物),得以归葬。安州人闻之,相率入都哭奠者不绝。后公子过内乡,“其民攀留而不忍舍道,相别泣下湿襟。”
高以永是勤能之官,清廉之吏,也是诗人。仅见于康熙《内乡县志》记载的就有诗歌、碑文二十余篇。如他在《内乡春日漫兴》一诗里写道:“每逢春耘早放衙,小堂幽静胜山家,悠然竹几摊出坐,落尽中庭白杏花。”从这些诗里,多表达了他体察民情、重视农事、关心民瘼的高尚情怀。
特别是他在内乡任职九年间所撰写的这副对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内乡县衙也因这副对联而倍受世人关注。
评价
高以永身后留有《高户部诗集》一本,嘉兴《竹林八圩志》收录有高以永一生作诗数百篇。清代著名史学家万斯同等五人,为其所作的序言,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高以永的为政、为人和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如冉觐祖在序言中写道:“今海内诗人竞相雄长者未有定论,而公亦可以独树旗鼓,自名为家不愧也。而予尤幸始而闻公之政事,徐而瞻公之容貌,聆公之言论,今又得读公之诗,不觉向往之情弥殷也!”乾隆《嘉兴县志》也为高以永撰写了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