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瓷
按照古代瓷器制作或有原物作为依托并达到较强相似度的仿制品
高仿瓷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古代瓷器制作或有原物作为依托并达到较强相似度的仿制品。高仿瓷与普通仿制品有很大的差别,简单来说,高仿瓷不仅要求真实的再现古瓷自身面貌,还要同时将岁月流逝中对瓷器所出现的风蚀、土蚀、磕碰等外力带来的自然损耗通过“做旧”等后期处理方法也一一体现出来,以达到逼真的效果。高仿瓷中的顶级作品几乎已经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所以同样具有“收藏”价值。
鉴定要素
瓷器的几大鉴定要素可大致为:器物造型、器物釉色、彩料发色、画功纹样、胎体密度、底足特征、整体重量、时代面貌等诸多因素。通过仿制能够将以古瓷中以上各项指数均体现出来的就具备了“仿古瓷”的特征。
仿制类型
而根据仿制水平的高低又可以将高仿品、中档仿古瓷和低档仿古瓷分为三大类。今日的高仿瓷可以再细分为精品高仿瓷与普通高仿瓷两类,而这个广义概念上的高仿瓷恰恰囊括了高档及中档仿古瓷。
精品仿古瓷:一般以真的古瓷(或瓷片等标本)为仿制母本,对于胎体的质地、釉面光洁度及气泡分布、桔皮纹、手感等,造型的精确度及跳刀痕、接泥痕等,装饰色料及纹样、画风的精确度,款式的精确度以及火石红、蛤蜊光乃至器物烧成后的尺寸、厚薄、重量等等,都极为到位。经过恰到好处的做旧处理后,仿品的形、神皆具古瓷风貌,但能仿到如此程度的数量并不多,成功概率能达到十之二三就很难得,有些品种几乎窑窑都是废品。这些高档仿品主要销往海外,国内拍卖的图录中也时有出现。
普通高仿瓷:一般以精印图录和实物照片做仿制对象,有时也会参照实物标本。仿制品力求精确,“几可乱真”,但略缺神韵,仔细观察不难找到破绽。一般不做旧,标明仿某某时代某产品,售价与同期的艺术瓷相若。当然,也不排除被人买去以假充真,高价售出。2012年第9期《文物天地》中《观“去伪存真”有感》一文已有明确说明。
烧制方法
材料
元朝时选择瓷泥采用瑶里高岭瓷土与景德镇南安一带瓷石的二元配方,高岭土的加入保证了元代胎质的洁净纯白。但是对于瓷石的清洗并不十分仔细,胎质中往往含有铁等金属杂质,这些杂质所导致的砂眼、刷痕、铁质斑点等在瓷器断面的瓷胎上清晰可见,在仅仅施以透明青白釉的罐内部,或者是盘上,都可看到细小的黑色颗粒。
现代仿元青花产地在景德镇,所用瓷土主要为一般的景德镇制瓷泥料,有高仿者也会按照当时的瓷土化学成分进行配制,但是在瓷泥淘洗过滤的过程中却放弃了传统的过筛、晾制等,而选用速度较快的现代机器,所以胎上的瑕斑不够自然。20世纪90年代前后,还曾经使用过福建一带的粗瓷土,但胎质太粗,色泽不尽人意。
工序
烧制高仿瓷有两个最重要的关口,分别是入口的材料关及出口的柴窑关。前者是基础环节,任何一样材料的确定都需要反复试照子才可以确定,而后者是关键环节,烧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当然,衔接两个关口之间的的每一道工序也不容忽略,其中的细致程度也直接影响了一件高仿瓷最终能否烧制成功。
设计工艺
首先,史料记载,元朝蒙古统治者不太习惯使用瓷器,宫廷中多用金属制品。但是,元代统治者非常注重官府手工业,在蒙古人统一中国的前一年即至元十五年(1278年),他们便在景德镇专门设立了“浮梁瓷局”,掌管烧造瓷器。这一方面是因为“元人尚白”,在祭祀用器上,他们需要白瓷。中国北方的瓷器往往胎质为黑色,而景德镇的瓷器胎质之白优于安南,所以他们需要这种高品质的祭祀瓷器。另一方面,外销瓷订量巨大,能够为官府带来巨额的利润,在元代晚期也足以引起朝廷对瓷器的重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8 09:02
目录
概述
鉴定要素
仿制类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