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岩鹨(学名:Prunella himalayana)是岩鹨科、岩鹨属小型鸟类,体长15-17厘米。上体灰褐色具暗色中央纹。尾和翅黑褐色,尾具白色端斑。翅上覆羽亦具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白色翅斑。颏、喉白色,其下缘和两侧黑色,形成不明显的黑色环带,胸和两胁锈栗色,其余下体白色具棕褐色纵纹。
雌雄成鸟羽色相似。前额、头顶、枕、后颈灰褐色具暗色中央条纹。背、肩和内侧
次级飞羽黑色具宽的棕色羽缘,次级飞羽还具白色尖端,腰和中央尾上覆羽淡灰褐色具细的暗色纵纹。外侧尾上
覆羽黑色,羽缘淡棕色,尾黑褐色,羽缘和尖端淡棕色。翅上覆羽黑色具棕色羽缘和白色尖端,在翅上形成白色翅斑。
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褐色具有窄的淡棕色羽缘。眉纹淡灰色、较狭窄,眼下羽毛黑色而杂有白色斑点,耳
覆羽棕色具淡色羽轴纹,其余头部两边灰色。颏、喉和前颈白色,在靠近上胸处有一黑色带斑,形成不明显的暗色颈圈,其余下体棕色具白色羽缘,两胁白色具棕色中央轴纹,腹中央和肛区几纯白色,尾下覆羽黑色具宽阔的白色羽缘。
虹膜褐色或砖红色,嘴黑色,嘴角基部和下嘴肉色,脚红褐或肉褐色,爪黑色。
相似种
领岩鹨(Prunella collaris)体型稍大,颏、喉不为白色而呈黑白横斑状,胸灰褐色,其余下体黄褐色。区别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高原岩鹨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裸岩、悬崖和多岩石的高原草地、
灌丛。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徙现象,冬季常迁到中低山地区活动。喜欢在多岩石的草地上活动,尤其是有稀疏灌木生长的多岩石草地较常见,然后发现它们在海拔2000-4500米之间,也有异常下降到海拔1000米左右的。
食性:主要以
蝗虫、
甲虫、
蚊、
蝇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和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存在(居住地):阿富汗、不丹、中国(新疆西部喀什、天山、北部阿勒泰、中部和静和乌鲁木齐)、印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克什米尔、巴基斯坦、俄罗斯(中亚部分、东亚部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繁殖期6-7月。通常认为高原岩鹨是一夫一妻制,营巢于地上土堆旁、岩石下或岩石缝隙中,巢呈碗状,由枯草茎和草叶构成,内垫有细的草茎、草根和羽毛。每窝产卵4-6枚。卵淡蓝色、光滑无斑,大小为23.2毫米×15.0毫米。孵化器13天,由雌性单独孵化。雏鸟由雌性双方共同喂养。
保护级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