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世界文化遗产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境内。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建国,后建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西汉元始三年(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至北魏始光四年(427年)迁都平壤。
历史沿革
汉建昭二年(前37年),高句丽由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建国,后建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
西汉元始三年(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至北魏始光四年(427年)迁都平壤
唐乾封三年(668年),高句丽政权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
1966年,集安曾有11280座高句丽古墓,到1983年普查时,尚存7627座。
1983年,在集安市文物局管理下集安市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成立,下设集安市博物馆、好太王碑(含太王陵)、将军坟、禹山贵族墓地、丸都山城五个景区,景区总面积857679平方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陆续发掘了多处高句丽王城和贵族墓葬遗迹,维修部分遭受自然损害的王陵,高句丽丰富的文化内涵,轮廓逐渐清晰。
遗址特色
五女山山城是高句丽创建的第一个都城,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保存也较为完整。城内分布多处高句丽早期的重要建筑遗址及生活、军事遗迹,文化内涵丰富。五女山山城在选址布局、城墙筑法、石料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的山城形式。
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世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犹存。丸都山城的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通过考古发掘揭露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国内城与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环抱的通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洞沟古墓群,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十几座大型高句丽王陵以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矗立于太王陵东侧的好太王碑,其汉字镌刻的碑文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文献资料。
主要建筑
综述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由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1座)组成,是1~7世纪奴隶制国家高句丽王朝的遗迹。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着洞沟古墓群,其中太王陵、将军坟和千秋墓等规模宏大。
2004 年 7 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
纥升骨城
纥升骨城在辽宁省桓仁县城西4千米的浑江岸边,是一座土筑墙垣的古城,东墙被水冲毁,北墙和西墙北段高达2米左右。20世纪50年代,城内曾出土高句丽时期的兽面纹瓦当,70年代又先后出土石锛、石矛砺石、铁镞、陶器盖和大量陶片、陶器耳,都具有高句丽陶器特点。这些证据都导向着一个事实:这个古城遗址应是高句丽第一代王邹牟所建筑的纥升骨城,即高句丽的第一个都城。
国内城
国内城周长2700多米,墙高3至5米,每隔一段修筑马面,遗迹表明,北墙有八,南、西、东墙各有两个马面。国内城原有六座城门,东、西各两座,南、北各一座,均有瓮门。2003年,在城墙的西北角又发现了一处便门。
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位于集安市北2.5千米的老岭山脉环形的峰峦之间。周长6947米,最高海拔652米。城墙依山势筑于峰岭,外临绝壁,内拥缓坡。东西北三面地势较高,南面较低,高差约440米。形状如箕,南门]朝向通沟河。城墙的构筑,利用天然地理形势,体现了高句丽山城的构筑特点。东南角以陡峭岩壁为墙,豁口用石条垒砌。另几面城墙的砌筑大体相同。在平缓的山脊上,则用较大石条垒砌。内部用梭形石交错垒砌,以碎石填充空隙。侧面则采用楔形石插入条石间,形成内外墙面。石材经过加工工整,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外侧墙面略内倾。城墙坚固、险峻,有的高达5米左右。
史料记载,儒留王迁都国内城的同时,又建筑尉那岩城,也就是国内城的军事卫城。第十代王山上王二年(198年)继续修筑此城,经过十年,“冬十月,王移都于丸都。”从此尉那岩城改名为丸都城或丸都山城。
好太王陵
好太王陵是一座典型的高句丽王陵,巨大的石条和石块堆积如山。清代同治末、光绪初年,闯关东的人们在集安市通沟地区见到几座高大的古墓。光绪三年(1877年),怀仁县官署专管起草书信的书启关月山发现了好太王碑,奉天军粮署王志修在碑西大墓上发现文字砖,铭文为“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由此,学者们根据好太王碑和文字砖将此墓称为太王陵或好太王陵。
好太王陵为方坛阶梯石室墓,也叫积石墓,早年曾经被盗。由于年代久远,顶部的石条与台阶倾颓。好太王陵建在高阜上,墓边海拔198米,四面为较平缓的斜坡,地势开阔。陵墓以花岗石、石灰石、砾石、河卵石等石材砌筑,由阶坛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基础部分未进行加固处理,只在土层中埋入大条石作地基。由于墓上大量积石造成巨大压力,加上千年来自然界的风雨侵蚀,上部积石倾颓,阶坛变形,护坟石倾倒,墓外形变化较大。东、南两侧中段的阶坛保存较好,可见8级,每级石条层数不等,自下而上逐层内收。8级以上原来还应有若干级阶坛直到墓顶。阶坛四周有巨大的护坟石,以抵消上部石料重量造成的向外张力。每面5块共20块,现仅存15块。都是巨大的花岗石,未经加工的自然状态。
好太王碑
在太王陵东侧,矗立着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第19代王永乐太王而建。高6米多的方柱形巨石上,四面环刻1775个文字,汉字镌刻的碑文讲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将军坟
将军坟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位于好太王陵东面1.5千米处的龙山,南麓坡地上,建于5世纪初,长寿王继位之时。将军坟全部采用精琢的巨型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底部近于正方,每边长31.58米,高12.4米,共有7级阶梯,由22层石条逐层内收构成,外观呈截尖方锥形,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将军坟使用1100多块精琢的花岗岩石条砌筑,逐层内收成阶梯状。底部阶坛呈方形,边长约31米。第1级阶坛由4层条石砌筑,以上6级均用3层石条砌筑,高度逐渐缩小。墓室则建于第3级阶坛之上,墓道口开于第5级阶坛中央。墓室大体呈正方形,室内有一大一小两座石棺床。墓顶平面呈方形,四面以第7级阶坛顶层条石为边,边长约13米,中心处略高,条石上有直径10厘米,深约15厘米的小圆孔,应为墓顶建筑围栏的柱洞。墓顶曾出土较多的瓦当和板瓦残片,墓南侧土堆中曾发现铁链、板瓦和莲花纹瓦当等建筑构件,可以推知墓上原有寝殿一类的建筑。将军坟早年也曾被盗,墓室内棺床破碎。虽然墓顶少量石条缺损,东北侧护坟石缺失,北角地基下沉,致使局部石条移位,总体依旧保存较好。
洞沟古墓群
好太王陵与将军坟所处的这片墓葬群,名为“洞沟古墓群”,这里分布着古高句丽国王、贵族和平民的上万座坟墓。种类之多、数目之繁,堪称北方少数民族古墓群之冠。高句丽国共传28王,按照即位便修建陵墓的记载,早期的都城纥升骨城附近应有2座王陵,国内城附近18座王陵,平壤城附近7座王陵,最后一位被唐朝灭国的宝藏王,葬在唐长安颉利可汗墓旁。也就是说,在集安的古墓群中,应有18座王陵。
历史文化
高句丽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建国,后建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西汉元始三年(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至北魏始光四年(427年)迁都平壤。唐乾封三年(668年),高句丽政权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
历史记载
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资治通鉴》卷201中记载了唐高宗对高句丽的看法,他认为高句丽百姓也是他的百姓,这表明唐对高句丽所属的态度:“戊寅,上幸九成宫。夏,四月,丙辰,彗星见于五车。上避正殿,减常膳,撤乐。许敬宗等奏请复常,曰:“彗见东北,高丽将灭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谪见于天,岂可归咎小夷!且高丽百姓,亦朕之百姓也。”不许。戊辰,彗星见。”
积石墓
“积石成山”的这种墓葬形制,叫做积石墓,是高句丽民族的传统丧葬方式。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死后皆用石块垒砌,只是随身份不同,规模有所差别。直到4世纪末,因受中原文化影响,积石墓渐渐转变为封土墓。但集安境内的高句丽王陵,大都是以石材构筑。
历史人物
好太王(374-412年),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姓高,名安,史书也记为谈德,是第十八代故国壤王的儿子。《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高谈德“生而雄伟,有个傥之志,故国壤王三年立为太子”。自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即位,安帝义熙八年(412年)去世,好太王在位22年。在他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管辖区域不断扩大。
长寿王是好太王的长子,名巨连,自东晋义熙八年(412年)继位为高句丽第二十代王,直到南北朝时期齐永明九年(491年)去世,享年98岁,故尊为“长寿王”。在位的第十五年,长寿王迁都平壤。但此时王陵已竣工,而国内城(即今集安)作为故都和重要城市,便无须在新都再起陵墓,故死后仍是归葬于集安。
复合式都城
为了加强防御,在纥升骨城附近的山上构筑石城,作为这座平原城的军事卫城,也就是五女山城。从此,开创了高句丽都城由一座平原城和一座山城组成复合式都城的历史格局。纥升骨城与五女山城,后来的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再后来的平壤城和大成山城,都是如此。两城都临近因条江河,相距2.5千米至10千米左右,而且都城都是以平原城来命名。
文物遗存
在高句丽权贵的坟墓中,除陪葬品之外,常常绘有五彩缤纷的壁画,所用的材料多半是矿物颜料。同时在壁画上还镶嵌珍贵的夜明珠、宝石等,这在中国壁画史上也是罕见的。高句丽壁画主要分布在洞沟古墓群中,分布范围东西长20千米,南北宽3千米,这里还不包括距市区20千米以外的长川一、二、四号墓。已发现20座古墓中有精美的壁画,还发现一座书法墓——墨书长文墓。
集安市博物馆是中国展示高句丽历史文化为主的专题博物馆,整体为八瓣莲花状,共展出历史文物1000余件。
文物价值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它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对后来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高句丽主要的历史遗迹大量地存续于中国的吉林省和辽宁省,成为该段历史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的王城、王陵和贵族墓更弥足珍贵。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洞沟古墓群,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它不仅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文化、艺术宝库。
文物保护
2002年,为保护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在集安启动了《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地保护规划(2002至2020)》,划定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两个高句丽都城、12座王陵与好太王碑等两处附属建筑、27座贵族墓葬的43处保护区。
2003年以来,吉林省各级政府累计投资约5亿元对以国内城为核心的43处地点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本体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先后完成了国内城西城墙、北城墙、南城墙的考古清理、归安、修复、展示等工程;拆迁叠压在城墙及部分重要遗迹上的民居、工厂400余户,面积达8.5万平方米;将城垣保护区及部分重要遗迹范围内的21.5公顷的土地征为文物保护用地。
2004年7月1日,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在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C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009年7月31日,为了加强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的保护和管理,保持其历史风貌和真实性、完整性,吉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发布《吉林省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保护管理条例》,200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同时根据《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保护》相关要求制定了《国内城保护管理办法》,城市建设与布局严格按照保护办法的要求进行。
2010年,集安高句丽遗迹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
2010年,吉林省从提升整体保护水平与促进协调发展角度出发,再次聘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丸都山城与国内城、洞沟古墓群保护总体规划》。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
开放时间
08:00~17:00(夏季),08:30~16:30(冬季)(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周日)
交通信息
通化客运老站有班车开往集安;还可以乘火车去集安。
所获荣誉
2021年10月,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参考资料
吉林风景—高句丽文物古迹.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人文景观.吉林省人民政府网.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6:3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