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培
原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高增培,曾用名高峰,生于1916年7月,陕西省横山县屏市乡李继先村人。1935年冬参加革命。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横山县苏维埃政府土地部和军事部文书,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文书、科长、管理科长,中共三段地(即鄂托克旗)工委、乌审旗工委书记,中共伊盟工委委员兼秘书长、工委书记、盟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内蒙古分局委员、绥远省委委员、蒙绥分局委员及农牧工作部部长。1958年8月,任中共呼伦贝尔盟委第一书记。1960年5月,调自治区工作,先后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中共内蒙古党委常委,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4年离休。
人物生平
高增培(1916—1996年),男,汉族,1916年7月出生于陕西省横山县殿市镇李继迁村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他考入横山县第一高级中学,1928年毕业回家务农,1931年在本村小学任教,1932年到陕西第六中学(即榆中)读书,后因家庭不愿再供他上学,只好中断学业,回乡跟一名乡医张玉堂卖药学医,串乡回游。
1935年8月参加革命,10月由魏怀礼等二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横山县苏维埃政府土地部文书、军事部文书、情报科长等职。1937年,他从党校毕业被分配到中央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工作,任管理科长、秘书科长。1938年4月,调任绥蒙工委秘书长,奔赴桃力民。8月,调任鄂托克旗三段地工委书记,不久又调包头、中滩组建包(头)固(阳)工委并任书记。1939年秋,又回伊盟工委负责供给处工作。1940年,调任乌审旗工委工作,1941年春被选送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7月毕业后任鄂托克工委书记,致力于巩固和发展三段地根据地。
伊盟“3·26”事件爆发后,他认真执行西北局指示,争取沙王,揭露陈长捷的罪行,使国民党“反共灭蒙”政策遭到了失败。1943年9月至1944年1月,他在三边地委整风审干学习班学习,受到怀疑和不公正的批判,后得以清白,调任城川工委书记。1945年春,任伊盟工委委员兼秘书长、组织部长。“乌兰尔林”事件后,他先后任伊盟工委代理书记(1946年1月)、伊东工委书记(1947年2月)、伊盟工委书记(1947年4月)、第二届伊东工委书记(1948年7月)、伊盟盟委书记(1949年7月)兼任伊盟支队政委、伊盟军分区政委等职。解放后,他主持伊盟盟委的工作,模范地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顺利地领导了伊盟土地改革运动,摧毁了封建势力,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稳妥地在伊盟牧区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抗美援朝中,发动军民煮牛肉、制炒面、捐物资,支援前线,受到上级的表扬。1952年9月26日,他离开奋战15年的伊盟,调任中共蒙绥分局代理秘书长、农牧部部长(1952年)、内蒙党委常委兼农牧工作部部长(1954年)、内蒙古人委政法委委员等职。在此期间,他认真贯彻中央和内蒙党委的指示,调查研究,制定政策,积极工作,为发展内蒙古畜牧业生产倾注大量心血。
1958年,高增培调任呼伦贝尔盟第一书记兼盟政协主席。他带领一班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兼顾各项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发展经济同心同德,奋力苦干。在全盟开展党员、支部“七好”评比活动。发挥了支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先后召开妇代会、各类积代会,发挥代表人物的桥梁、骨干作用,用典型引路,做到行行学有对象,赶有目标。他重视文化教育,创办了呼伦贝尔第一所大学。还妥善处理了苏蒙边界关系,促进了边贸和民间友好来往。由于呼盟工作突出,政绩显著,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叶剑英元帅先后到呼盟视察指导,称赞呼盟的工作。
1960年,他调任内蒙古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分管经济工作。1963年离职治疗。“文化大革命”中,定为“反革命”、“走资派”,惨遭迫害。1977年出任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顾问,1979年当选为自治区人大常委副主任,搞常务工作。1985年离休,按正省级待遇。
1996年1月15日,高增培病逝于呼和浩特市,享年80岁。
参考资料
高增培.鄂托克旗木凯淖尔革命历史展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6 18:5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