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奣映
清代彝族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高奣映,字雪君,号问米居士,彝族,云南姚安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一生著书八十余种之多。
人物评价
高奣映先生是清初姚安世袭土官,是一位学术上有巨大成就和影响的彝族学者,一位少数民族文学家、思想家。民国《姚安县志》说他:“高才卓识,著书八十种”,遍及理学、经学、史学、文学。现对高奣映的家世和生平做介绍,进一步了解高奣映的成就和思想。
据民国《姚安县志.氏族》记载,高氏始祖是蜀汉时越夷帅高定(一作高定元),刘备死后,南中大姓联吴叛蜀,被诸葛亮平叛所杀。其幸免于难的子孙由越边境辗转逃到善巨(今云南永胜),凭借夷帅家庭的崇高威望,数代经营,又发展成为滇西北一方土酋。公元10世纪中叶,高氏后人善巨守高方辅佐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官封岳侯,移驻滇池附近地区。其后,高氏累建功勋,至30世祖高升泰建立了大中国,其子泰明还位段氏后,世为相国,遍封高氏子侄于8府4郡。泰明三子高明清(32世祖),被封为统矢(姚安)演习,此世代承袭。元明清三代,高氏先后世袭姚安路总管、姚安土知府、土同知、姚州土同知,延续700余年。近代人赵鹤清先生为“高让公故里”撰写的一副楹联,概括姚安高氏的显赫身世和丰功伟绩:“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
高氏土官拥有士兵,拥有世袭领地,属武职人员,国家有事,朝廷即可征召土官率士兵参加征战。高氏历代祖先,包括他的父亲高和高奣映自己,都曾参加征战,立过战功。但姚安高氏自明中以后,努力接受中原汉文化,其高祖高金宸已很富文才。姚安军民府知府著名思想家李贽称赞他“年幼质美,深沉有智,循循雅饰,有儒生之风。”高奣映曾祖高光裕、祖父高守潘、父亲高都崇尚儒学,能诗能文,祖父出版过《龙溪小窗集》。高奣映自小有神童之称,他继承祖先世泽,从小努力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在父亲的苦心培植下,终于成长为一代著名学者。
个人成就
作为明末清初姚安一位有作为的世袭土司,他酷爱读书,学识广泛,乐于助人,集儒、释、道于一身,在理学、佛学、文学、历史等各方面均有 建树,一生创作大量诗文,著述凡81种之多。其至今尚存代表作有《金刚慧解》《太极明辨》《鸡足山志》《滇鉴》《迪孙》《妙香国草》等,涉及 文、史、哲、佛、理、道,以及心学、音韵、训诂等领域,其思想深度,高度和意境令人敬佩。遗憾的是著作现在十仅存一,后人难以窥其全貌。尽管如此,他在哲学思想上的“觉”和“理”;他在史学思想上的“迪”和“训”;他在文学思想上的“气”和“真”;他在人际关系思想上的“醉”和“睡”等等,都值得后人深入 研讨,认真总结。
高奣映同时还是一位民族教育家,亲授弟子中,有22人进士,47人中举。
出版图书
生平事迹
事迹
高奣映生不逢辰,他诞生于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永历元年),当时南明永历帝刚刚即位,凭借西南一方土地,与入主中国的清朝抗争。云南政治舞台上,既有明朝的残余势力,又有农民起义军与南明联合抗清的武装力量,还有各府县世袭土司的地方民族势力。高奣映的父亲世袭姚安土司知高,效忠于明朝,当元谋土司吾必奎起兵反明时,高率士兵参加平定叛乱;当黔国公沐天波被滇南土司沙定洲赶出昆明逃往滇西时,高偕夫人亲率士兵赶往楚雄救援,并追随至永昌(今云南保山)。
大西军入滇,平定土司叛乱后,高返回姚安,戎马奔波之后,木氏夫人生下了高奣映。大西军支持南明抗清李定国将永历帝从贵州迎来昆明后,由于沐天波的推荐,高又赶去朝见勤王,成为云南土司中少有的公开表示拥护南明小朝廷的人。当时高奣映刚刚8岁,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曾随父亲觐见永历,皇帝大加赞赏,留下一段“8岁朝天”的历史佳话。后来,清军入滇,南明兵败,永历帝西逃永昌,高再次携妻子弃家追随。行至腾冲,与永历帝失散,因世职顾,被族人劝回,高中途将世职交于年仅12岁的高奣映,在鸡足山大觉寺出家。逃往缅甸的永历帝被吴三桂擒获杀害,南明覆灭,清军统一全国。
高奣映因年幼,父亲健在,由母亲木氏夫人代掌土司印信,未正式呈请袭职。高奣映从小饱尝动乱之苦,又是改朝换代,又是战乱,又是父亲出家;但在土官家庭庇荫下,仍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读书环境,青少年时代就读完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乎所有书籍,成为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彝族饱学之士。
高奣映到川东以后,除了催收兵饷、安定地方等行政事务不得不应付之外,他纵情山水,潜心学术,与地方知名人士交往。他足迹遍四川,甚至到达了陕西;他完成了《增订来氏注》的编辑刊印,并为之写了《序》,写了《要说》,写了《来瞿唐先生家传》等一系列重要文章。在四川期间他完成了《蜀江吟》《蜀风采》《巴怡集》等著作,并为其后的学术研究作了许多准备工作。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当吴三桂军与清军在长江两侧对峙,无暇后顾的时候,高奣映趁机托疾挂冠,返回云南家中。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3月,吴三桂走投无路,在湖南衡州(衡阳)称帝;8月,暴病而死。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吴军主力14万人被歼于长沙、岳阳、衡阳等地;同年10月,清军占领贵阳,吴世璠逃回云南。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军围攻云南,11月攻占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平定。
清军进入云南后,高奣映不再称疾避难了,他积极参与了粉碎吴周势力的斗争。他先是用计使由四川南下入滇的吴军大将胡国柱与驻守楚雄的伪国公马宝两军不能会合,使其被分头击溃;又单骑前往劝说伪怀忠海将军,解决了他的部队;再是劝说滇西驻军将领刘汉章、杨开运、李发美、赵永宁投诚归顺。完成了这些战功之后,他又收缴姚安府姚州大姚县、白盐井提举、经历司、府学、县学伪印7枚,亲到军前报到。清军统帅很赞赏他的主动配合,除了让他继续世袭姚安府土同知之外,又加授云南布政司参政道的官衔。但高奣映深知仕途的艰险,深知自己无法洗净前一阶段与吴三桂政治牵连的污点。他无意于继续做官,政局平定之后,他仿效外祖丽江土知府木增,在姚安结璘山建造了别业,将世职交于长子高映厚,归隐于结磷山。
人物影响
高奣映结束他的宦途生涯,归隐结磷山,从此开始了他人生旅程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他的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事学术研究,遍涉经史百家,是他成就最大的一段岁月,他一生的主要著作《太极明辨》《金刚慧解》《心经发微》《四书注》《春秋时义》《问愚录》《妙香国草》《滇鉴》《史翰》《结璘山草》《理学粹》……都完成于这一时期。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高奣映应云南督学王枢之聘,又完成了卷帙浩繁的《鸡足山志》和《等音声位汇合》《理学西铭》的编写。民国《姚安县志》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平生著书共八十一种,为邑中先政著述之冠。盖大而经史政教,精而儒释性命,老庄哲理以及医占杂艺,皆能扫前人支离,自辟精义,并于先儒偏驳处,时加救正。故清季北平名流有谓:“清初诸儒,应以顾、黄、颜、高氏并列,非过论也。”
第二、高奣映在结磷山期间的另一活动是广泛培育人才。他收藏古今书籍于拂雪岩,编为十号,每号千数百卷。结纳远近青年学子到结璘山学习,成就后学,他门下的学子,成进士者22人,登乡荐者47人,游痒者135人。他还悉心教导子侄孙辈读书成材,“一绳以诗书礼仪,卧必三更,起必鸡鸣,不令骄惰。”尝曰:“吾宁重惩尔辈,俾少一顽徒,不令多一失学游民,玷辱祖宗也。”他的一些思想修养方面的重要著作:《迪孙》《训子语》《懿文馆课艺》《高氏家范》《慎独楼静言》……都是这一时期完成、并为培养教育人才服务的。
第三、高奣映还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家乡,他凭借几百年世袭土官家庭丰厚的财富和崇高的地位从事一些善举。民国《姚安县志》说他:“生平好公益,喜施济,凡兴学厚俗、崇俭助婚、赙丧救急、养老助产、掩骼施棺诸善举,借列有专书,分别类例,捐资为之,无所吝。”凡此种种,高奣映在《维风权宜》这一著作中,都有详细论述,民国《姚安县志·风俗·义举》讲的几乎全是高奣映在这方面的活动。此外,高奣映还经常往来于大理、鸡足山和姚安之间,与社会名流、文人学士、高僧禅释交往,捐资兴建佛寺,塑佛像,置寺产,修桥补路,赈济灾民,在滇中地区极有名望。
高奣映这样一位学术名家,社会贤达,却生不逢辰,未能在政治上为国为民一展抱负,但归隐以后,以自己巨大的学术成就,成为清初一位少数民族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明清鼎革之际,从实际出发,对新兴王朝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他明哲保身,维护家族利益,也维护地方利益。由于他正确地处理自身的一些重大变故,较好地对待艰难的时势,客观上在动乱和战争中保护了一方百姓。作为一方土司,他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9 17:41
目录
概述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