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如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高如丰,男,汉族,1937年10月出生,浙江舟山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舟山锣鼓代表性传承人。属“高家班”舟山锣鼓第三代传人。
人物经历
高如丰出身锣鼓世家,得父辈真传,擅长多种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主敲武鼓(高音京锣)。20世纪30年代,他和父亲、兄长私人组建了“高家小唱班”,因其吹打技艺出众而闻名于舟山。“高家班”刻苦钻研,用十一面大小锣组成的竖式排锣替代了原先单调的演奏形式,并且创作了“五音排鼓”。
“舟山锣鼓”质朴清亮,刚柔相谐,别有情调,作为“舟山锣鼓”的传人,今年72岁的高如丰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锣鼓生涯。
老人说,我四五岁就跟着父亲和两个哥哥外出表演挣钱了,到了十岁左右,才读三年私塾,家里就不让我再念书了,从此就师从父亲正式学艺。从二胡、板胡、扬琴、笛子到各种锣鼓,民间艺术的“十八武艺”样样都得学。老人说,那时学艺是安身立命之本,父亲管教非常严厉,一天学多少时间有严格规定,有时一个动作没学好,已钻进被窝了,还要被父亲拉起来再练。小孩贪玩,有时练得分心了,被父亲用棒槌打,头上肿起了包还不许哭。老人说,这样严格的训练,确也受益匪浅,现在我闭着眼睛都能够把锣打得纹丝不差,落点中心不会超过半公分。
少年高如丰也开始崭露头角,1953年,年方16岁的他代表舟山地区参加浙江省民间艺术汇演,其出色的表演赢得满堂喝彩,受到了省长的接见。当时浙江音乐学院想特招高如丰入学,却被父亲回绝了。“因为家里要靠我挣钱,离不开”,老人遗憾地说,否则,今天我可能也是大学教授了。以后有一段时间,因为“左”的影响,民间艺术被视为“四旧”,高如丰无奈只好去学理发手艺,走街串巷当“剃头郎”以此谋生,但他心中仍放不下那自幼相伴的锣槌,依旧曲不离口锣不离手。
当年为了创作舟山锣鼓,高家兄弟曾与渔民兄弟一起出海打渔,听他们在海上引吭呼号,汲取民间文化的精华,将民间音乐元素,譬如《鱼游春水》、《渔家号子》等曲调,应用到乐曲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海洋文化印记的锣鼓。
现“舟山锣鼓”名声已越来越响,舟山市定海区海山小学的锣鼓队曾应邀漂洋越海到美国去演出,被誉为“中国渔家交响曲”。而在广交会上,“舟山锣鼓”赢得外宾连连唱彩,一台表演连演三场才谢幕。但是老人也有不满意,他说,以前几个演员能演奏十几种乐器,每次演出都随机应变,能呼应现场的气氛。现在常常是几十人上百人的大队伍,虽然整齐美观了,但内行人一听,表面的花里花俏的东西太多。老人说,我大哥打鼓,我是敲锣,我们兄弟俩可谓现在说的“黄金搭档”。但大哥已于4年前离开人世,我也进入古稀之年,我很想在有生之年多带一些徒弟,把“舟山锣鼓”一代一代传下去。
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有《海上锣鼓》等。
所获荣誉
2022年5月23日,浙江省2021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结果为合格(公示)。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15 21:3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