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江西省
高安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高安自古灯彩盛行,明崇祯十年(1637年)的《瑞州府志》风俗部载:“高安灯节自十一至十五日止,张灯门屏街市,佾以笙鼓,小儿则擎莲花鱼龙诸样灯游戏。”高安丝弦戏源于民间灯彩,高安灰埠镇的谌焕庭、谌国泰、陈有生、张汪生、龚桂林,上湖乡的黄绍昌、杨国露、杨水金、彭辉油、彭桃生等,是玩灯彩的佼佼者,也是高安丝弦戏的创始人,灰埠、上湖两个乡镇为高丝弦戏的发源地。
民国六年(1917年)前后,灯彩艺人由节日玩灯发展到为亲友邻里娶亲贺寿时的堂内演唱。进而模仿高安锣鼓戏自编一些生活小戏登台表演,形成有小旦、小生、小丑的“三角班”。
民国九年(1920年),灰埠的谌焕庭等从清江经楼请来柯万兰传授了《补背褡》《白牡丹》《洒金扇》《卖花线》《天官赐福》《骂懒婆娘》6个剧目,从而丰富了高安丝弦戏剧目,加快了丝弦戏发展步伐。
民国十年(1921年)以后,丝弦戏艺人一边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吸取艺术营养;如向湖北、安徽逃荒而来的移民学唱了《十杯酒》《孟姜女》《打骨牌》等节目,请说书艺人徐大猫传授了《十调上坟》,并买来些流行小唱本,如《十打》《玉美人》《瓜子仁》《四季相思》《红绣鞋》《调兵》《手扶栏杆》《铜钱歌》等,进一步丰富了演唱节目。一边又扩大影响,广为授徒传艺,使高安丝弦戏迅速流传开来。
民国十五年(1926年)前后,灰埠的谌焕庭、龚桂林、张汪生、陈有生相继逝世,该班自然解体,仅剩演员谌国泰一人外出搭班。而上湖乡顽幼堂班却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丝弦戏顶梁柱,其他乡镇也冒出上10个戏班。
1931年始,上湖顽幼堂班和独城丝弦班曾先后六次进入南昌市“新新游戏场”(今南昌剧场)和新建县剧场演出,受到群众的喜爱。因日夜上演,节目不够轮换,顽幼堂班便向高安锣鼓班学了《傅公子休妻》和《蔡鸣风辞店》两个大戏。又向上湖傅开元学了《王公子嫖院》《孟姜女送寒衣》《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剧目,向南昌采茶戏学习编演传本大戏的经验,根据《今古奇观》以及小说、民间故事等陆续编纂传本大戏,如《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陈御史巧探金钗》等,演出剧目日趋丰富。
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高安丝弦戏已经枝繁叶茂,遍地开花,不仅遍及高安全境,还在上高、宜丰、分宜、新喻、万载、清江、奉新、新淦、抚州等地授徒传艺,出现了不少好演员。
1947年,丝弦戏出现较大的变化。上湖顽幼堂班第五次进入南昌市广润门戏院(今八一商场旁边)演出,主要演员有谌国泰、彭辉油、黄绍昌、杨炳辉、熊荣生、罗运憨、兰昌贵等。是时,南昌有个名叫况才生的高安人,很喜爱丝弦戏,他建议顽幼堂班添置戏箱,并乐意贷款购之。顽幼堂班便向他贷款买了一套戏箱,从此,丝弦戏演出就不像以前那样寒酸,不管帝王将相一律穿长袍戴礼帽,而是按不同的人物身份穿戴演出,演员行当也有所固定,除原有“三小”外,还增加了武生、老生、花脸、老旦等行当。演员也由七八人增至十七八人,并由业余发展为半职业班社,农忙种田,农闲演出。同时,丝弦戏的演出地域也逐渐扩大,流行到宜春、万载、上高、宜丰等县和吉安、抚州地区的部分城镇,与其它地区的采茶戏相互交流,表演技巧得到完善和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高安丝弦戏被诬为“淫戏”而屡遭禁演,戏班有时还要承受地方劣绅的敲诈与盘剥,处境艰难。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后,国民党政府日趋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萧条,高安丝弦戏逐渐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已是奄奄一息,濒临消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丝弦戏得以全面振兴,并于1978年正式定名为高安采茶戏,很快走向繁荣兴旺,成为江西省四大采茶戏之一。
文化特征
音乐特点
声腔音乐,即唱腔音乐,是高安采茶戏主要音乐,分本调、常用曲调及小调3部分。
本调是高安采茶戏唱腔的一大特色和主要声腔。本调有新本调、老本调之分,新本调即旦行唱的本调,老本调为生行唱的本调。其特点是以抒情叙事见长,旋律较柔和,节奏变化大,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悲可喜。演喜剧时,节奏明快,轻松活泼,悦耳动听;演悲剧时,节奏沉稳而缓慢,如泣如诉,悲切感人。艺人们可根据不同人物情感变化而变化,具有地方风格。
高安采茶戏常用曲调有:小花调、服药调、北词调、争夫调、逃调、毛朋记调、上船调等。小花调是本调的调式移位后派生而成,属五声宫调式,音调高亢激昂,适应性强,尤适合男声演唱,表现力比较丰富,戏中较为多用。服药调是戏中神仙或鬼魂的常用调,尤以女声演唱更为悦耳动听。北词调属六声商调式,剧中人悲痛、哭诉时,多用此调,故俗称悲调、哭调。争夫调又名月字调,全曲分上下两韵,中间无过门,属五声商调式,老旦、青衣的唱腔多用此调。逃调与毛朋记调都是从锣鼓戏移植而来,对原曲作了一定的加工、修改。其旋律柔和,调式与本调相吻合,常与本调配合演唱。上船调属五声徵调式,易与本调配合使用。
小调在高安采茶戏声腔音乐中为数较多,地方特点明显。有叹烟花调、十杯酒调、采白花调、卖棉纱调、盘广货调、卖花线调、初开怀调、老送郎调、红绣鞋调、耍金扇调、手扶栏杆调等110余个。这些小调,是从高安民歌及民间说唱、歌舞音乐中吸收,经过加工、变化发展而来;或是外地的小调传入高安后,被高安采茶戏艺人们移植使用;或是从高安锣鼓戏中移植而来。其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活泼明快,常用来配合高安采茶戏的基本声腔,在一些大戏中使用。
间奏(曲牌)音乐原有八板头、四工起板、倒西皮等少数几个曲牌。后来吸收高安民间吹打曲牌十转、开茶园、撒网、小北门等;以本剧种声腔音乐旋律为素材,创作编写部分间奏曲牌静思、梳妆等;移植、改编本地及外地民间曲牌紫青音、葬花池、鸳鸯戏水、小阳春、潮州牌等;移植改编兄弟剧种曲牌和京剧的水吟龙、大开门、小开门、傍妆台等,累计40余首,基本形成高安采茶戏间奏曲牌音乐体系。其中一些移植改编的曲牌,由于琴师们独特创新的演奏风格,具有高安乡土气息。
乐队乐器
乐队由打击乐队和管弦乐队组成。打击乐俗称“锣鼓点子”,为高安采茶戏音乐特色之一。常用的“锣鼓点子”有:全部京剧锣鼓;部分高安“十番锣鼓”中的锣鼓经;锣鼓戏和民间吹打乐里吸收的部分锣鼓经。其主要乐器有大鼓、堂鼓、钹、板、横板、大锣、小钗、铛锣等。使用时,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构成高安采茶戏的打击乐。
高安采茶戏打击乐具有浓郁的高安地方特色,多用在小戏里;有时与京剧锣鼓混合,在大戏中的部分场合应用。
武场乐器除“铛锣”是该剧种特有的,需要特别定制之外,其他打击乐器均为全国多数剧种通用乐器,由乐器经销商供应。
管弦乐初期只有2把胡琴伴奏,即1把反弦(高胡),1把顺弦(低胡)。后增加二胡、中胡、扬琴、三弦、竹笛、唢呐和笙,其后又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士、小号、长号、单簧管、长笛、琵琶、电子琴、电吉他、电倍士等部分西洋乐器。
主要行当
高安采茶戏早期行当只有小旦、小丑、小生,后来增加须生、老生、婆且(老旦)和霸道(花脸)等角色,表演艺术以“三小”为代表。
小丑表演以幽默、风趣见长,特别注重矮子步,不管扮演任何角色,都要踩矮桩,矮桩的花样繁多,主要有猴子端宝、猴子跳圈、软脚瘟、鸭子步、坐轿步、雄鸡搏斗、矮子下山、鲫鱼上水、尖刀插地等。除矮子步外,还有其他特技。
小旦以演生活小戏为主,载歌载舞,特别讲究台步与身段的运用。艺人们在台步上创造出很多独特的步法,台步功有圆场、蹉步、碎步、闪步、点步、云步、水波浪、八字步、婆旦步;手帕功有耍帕、抛帕、绞帕、拉帕;丝线尾子功有仙人背剑、水中照镜、绞麻花、双星拱月、穿针引线、描花刺绣、采桑种麦、赶鸡喂猪等。
小生穿长袍、戴礼帽、手拿摺扇表演,故名“长褂子”。为表达各种人物性格及思想感情,艺人们在台步、礼帽、扇子等方面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表演技艺。台步功有垫步、撩袍步;扇子功有抡扇、转扇、翻扇、抖扇、揉扇、挽扇花;礼帽功有转帽、甩帽、颠帽等。
代表剧目
高安采茶戏的传统剧目有一百多个,其小剧目有《锄棉花草》《四九看妹》《韩湘子服药》《卖花线》等;大剧目有《孙成打酒》《安安送米》《荷包记》《粉妆楼》等。解放后整理了一批内容较好的戏,如《采桑》《剑袍记》《补背褡》《打猪草》等;创作的现代戏剧目有《巧解决》《秋收时节》《喜相逢》《五岔口》《护堤》《追火车》《打破常规》等。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高安采茶戏具有艺术生命力,发展前景广阔,然而由于诸多因素,该剧种面临表演队伍断层、编导和音乐人才短缺等困境。
传承人物
彭金花,女,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江西省高安市申报。
保护措施
马岩波、伍经纬主持编著的《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上、下册)已经出版,《跟我学高安采茶戏》普及性乡土教材也交付使用。
高安市采茶剧团与江西省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合作创办了五年制(中专)高安采茶戏表演班。
宜春市采茶歌舞剧院与宜春职业技术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举办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高安采茶戏表演班。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高安市文化馆获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高安市文化馆继续获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演
1991年11月,高安采茶戏传统小戏《四九看妹》《断鸡》《游湖》在江西省首届采茶戏调演暨研讨会中演出。
1999年10月,高安采茶戏现代戏《小镇霸王花》在江西省首届艺术节暨第五届“玉茗花”戏剧节中演出。
2002年11月,高安采茶戏小戏《春渡》在江西省第二届艺术节暨第六届“玉茗花”戏剧节中演出。
2002年1月,高安采茶戏小戏《盗仙草》在宜春市“希望之星”艺术大赛颁奖晚会上演出。
2003年7月,高安采茶戏小戏《小城人家》在宜春市“全球通杯”创建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文艺汇演中演出。
2005年8月,高安采茶戏作品《脸谱小精灵》在吉安市举行的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节中演出。
荣誉表彰
高安采茶戏传统大戏《孙成打酒》两次获得国家级最高奖项。
高安采茶戏现代大戏《木乡长》于1995年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及“文华新剧目”奖并获得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稀有剧种特别演出奖。
1989年4月,高安采茶戏大型现代戏《乡潮》获得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演出二等奖。
1992年5月,在第三届“玉茗花”戏剧节中,高安采茶戏传统小戏《断鸡》获得优秀剧目奖。
1995年10月,高安采茶戏传统戏《寒儒求监》,在江西省第四届“玉茗花”戏剧节中获得优秀剧目三等奖。
1997年,在江西省第五届少儿艺术节中,高安采茶戏戏剧表演《迎来春色换人间》,获得表演一等奖。
2000年,高安采茶戏作品《派饭》参加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获得创作、演出二等奖。
2002年1月,高安采茶戏参加省青年演员“四特杯”戏曲表演大赛,获得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2005年,高安采茶戏作品《四九看妹》在江西省民间艺术节中获得表演二等奖;同年11月,高安采茶戏小戏《春渡》在江西省第三届艺术节暨第七届“玉茗花”戏剧节中获得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