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故居
俄罗斯莫斯科市中心卡恰洛夫街6号建筑
高尔基故居(Gorky's former residence),位于俄罗斯莫斯科市中心卡恰洛夫街6号,开放时间是1965年5月28日。
简介
1931 年5 月,高尔基从意大利返回祖国,政府把这套住宅拨给作家使用。高尔基本人并不喜欢这座现代派建筑,其建筑外形及内部富丽堂皇的装饰都与作家的爱好格格不入。只是考虑到政府的关心,他才住了下来。一代文豪高尔基的最后5 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底层》、《母亲》等。这里是高尔基晚年居住的地方,曾经是俄国富翁里亚布申斯基的私宅,由费多尔·谢夫得里设计建造的。高尔基故居博物馆俄罗斯新艺术建筑的代表建筑,内外装修都很别致。高尔基从意大利返回祖国后,政府把这套住宅拨给他使用,当时这里无疑是苏联文学的圣地。
陈设物品
由于健康原因,高尔基的工作室、卧室和书房都安排在一楼。工作室的一切都摆放得十分整齐。窗口旁放着一张铺着绿色呢子的写字台。由于高尔基身材高大,又身患肺病,医生不允许他伏案工作,因此他的写字台比一般的桌子要高。写字台没有抽屉,工作需要的东西全部放在桌子上。因为高尔基认为,纸张一放进抽屉,就会久久无人过问。高尔基不喜欢打字机,因为打字机的声音会影响句子的节律。他的手稿上清晰、工整的字迹反映了作家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
高尔基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曾多次声援过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在工作室右侧的玻璃柜里陈列着高尔基搜集的部分东方艺术品,其中有许多中国牙雕和其他工艺品。
高尔基的卧室不大,墙上挂着一幅风景画,中间摆放着单人床,床头上系着一个用来吊挂电灯的挂钩。床头左上方的墙壁上装着一个小型书架。他生前所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塔尔列著的《拿破仑传》,书只看了一半。1936 年6 月18 日,高尔基在莫斯科郊区的高尔克村逝世。
高尔基的书房里保存着1.2 万册书,大约在3000 本书上留有高尔基所做的记号和眉批。
作息时间
高尔基每天上午9 点到下午2 点在工作室从事创作。工作时,他不希望任何人来打扰他。他在这间工作室里创作了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剧本《叶戈尔·布雷切夫和其他》 、《多斯季加耶夫和其他》以及一系列政论性文章。午饭后,高尔基稍事休息,在花园里干点体力劳动。下午5 点他再次进入工作室,编辑稿件、写回信。
日常工作
高尔基同时担任13 个刊物的编辑,只要稿件上有他的签名,那么他一定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过。高尔基每天收到世界各国各行各业人士的来信。他一般都要亲自回信。他总共写了近2 万封信,其中8500 封保存在高尔基档案馆里。他给青年作者退稿或寄书时,往往也亲自动手包扎好,写好地址,再请别人送到邮局去。在工作室的橱柜里,陈列着高尔基当年用过的剪刀、绳子、胶水等。
详细介绍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巨匠高尔基曾在莫斯科市中心的一座寓所里住了五年。这栋房子当时是一处极其新颖别致的建筑,即使现在看来,依然透出几分“摩登”。经历了大半生痛苦的高尔基住进这所房子时已近暮年且德高望重,也正因如此,“无产阶级的文学家”高尔基才有资格住进这样奢华的房子。当然,此时高尔基的文学生命依然如年轻人一般旺盛,更重要的是,只有高尔基才有可能赋予这所房子超越物质本身的特质。
楼梯
高尔基,俄文是″苦″的意思。但在这座房子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苦的痕迹。进了门庭往里一望,通往二楼的楼梯扶手赫然入目,这是用整块的青灰色大理石磨制拼接而成的,波浪造型的石板高高耸立着,大气磅礴地盘旋而上,让人联想到汹涌澎湃的无产阶级革命浪潮的蔚为壮观。在这个扶梯涌起的″浪尖″上,一只钟乳石造型的灯散发着奶酪一样柔和的光,给这过于阴冷的气氛播洒了一片温柔。当然,这个楼梯扶手除了充当整座建筑的点睛之笔之外,再无多少实用的价值,而那灯除了造型的美感之外,寸寸柔光却好象是从高尔基的视野里径直照过来的一样。
壁橱
值得一提的还有靠着楼梯的墙,这面墙上镶嵌着一排壁橱,橱里装满了图书,这是这栋摩登建筑内的小图书馆的一部分。高尔基被称为″职业的读者″,他不仅爱看书,也会看书。高尔基的家庭图书馆共有44个书橱,陈列着一万二千册图书,其中,有一部分民谣民歌民间故事书籍,上面留有高尔基的批注,高尔基的创作源头可追溯于此,从高尔基的早期作品中,不难证实这一点。
会客厅
与这个楼梯相对的是整幢房子里最大的一个房间-高尔基的会客厅。穹庐式的天花板,没有窗棂的彩绘玻璃窗,红木雕花的门,这一切集中体现了这栋房子的建筑特色。在这个房间里,高尔基与许多俄国文学史上十分著名的大文学家有过交谈甚至辩论,交谈和辩论的结果是各种关于文学的主义诞生了,苏联作家协会也诞生了,高尔基理所当然地当选为作家协会的主席。可以推想,六十多年前,就在这个房间的这张长方形大茶桌边,肩负着神圣使命的作家们,是如何执著于他们所热爱的文学事业,又是如何信服地凝望着他们的文学领袖。讲解词里介绍说,高尔基一般坐在靠窗左侧的第一个位置上,那里至今仍摆着他用过的茶具,亮晶晶地闪着光。一簌淡紫色的小花袅娜地开着,馨香弥漫了客厅……被成就所覆盖的都有什么?有和童年不一样的苦吗?
工作间
苦是高尔基给自己取的笔名,大概高尔基在确定这一笔名时,早已超越了个人的苦难。在他那间不大的工作间里,有一张很阔大的书桌,桌上,摆着几张高尔基带眉批的手稿,10只削得尖尖的红蓝铅笔,以及钢笔、眼镜、墨水瓶等高尔基用过的物件。在这张书桌上,高尔基写出了25本文学作品,累计约250多万字,他就是这样壮心不已地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不停地奠基。他在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2点伏案工作,雷打不动,工作效率极高。除了写作之外,他还修改一些文学青年的作品,帮助他们从作者走向作家。
在这个房间里,处处渲染着高尔基对东方文化的挚爱。东方的瓷器,陶器、象牙雕刻,从日本傩到中国龙到印度钟,精美之至。还有中国的古琴的琴桌、琴凳摆在靠墙的一侧,散发着远古之幽思。据高尔基故居的工作人员介绍,高尔基在其他几个住所的工作室也是这种布局和陈设。有人开玩笑说,高尔基把自己的工作室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在这间工作室的墙上,挂着意大利南部海岛苏莲托的风景画,引起我注意的还有挂在高尔基小而简单的卧室里的那幅风景画,上面描绘的同样是苏莲托的风景,至此,苏莲托在高尔基生命中的位置便凸兀而显。高尔基有十几年的时间住在那里,即使可以在莫斯科这样豪华的寓所里颐养天年,高尔基还是念念不忘他的苏莲托
文学陈列室
在这幢房子二楼高尔基的文学陈列室里,陈列着高尔基的手稿、文件、还有苏联作家协会颁发给他的一号会员证。高尔基的一幅和本人一样大小的油画肖像摆在正对门口的位置,高尔基的两只瘦而长的手做着一个颇具含义的手势,身后一片满含敬意的目光铺成了最契合的背景。有两本巨型的相册很快就吸引了我,其中一本全部是关于高尔基的漫画,顺手一翻,便看见一个瘦瘦高高的高尔基佝偻着腰,身后背着书,胸前吊着书,掖下挟着书,手里握着书,兜里揣着墨水瓶,瓶里插着一只粗大的钢笔,如此的传神,看后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一幅漫画是和苏莲托有关的。高尔基穿着泳裤坐在苏莲托的海边,用一只硕大的手指按住即将爆发的火山口,漫画的上方写着″苏莲托真理报″几个字,高尔基在这里住过,这就是苏莲托的真理。由于高尔基的留居,苏莲托,这个异国的海滨小岛承载了多少人遥遥相望的目光。有一位苏联文学青年寄信给远在苏莲托的高尔基,信封上赫然写着:意大利-苏莲托---马克西姆·高尔基,这封信高尔基居然收到了,这个信封也被展示在高尔基文学陈列室里成了文物,以此证明高尔基和苏莲托之间不可分解的缘分。
是一大批热爱文学也热爱高尔基的人唤回了这位客居异乡的文学大师。有一位医院的女护士写信给高尔基,强烈要求他回到祖国来居住。高尔基回信说:我也想回去,但我没有地方住啊!莫斯科当然不能让这么伟大的作家没有地方住,于是,高尔基便拥有了这栋房子。可是,当有人在祝酒词中说到要为这栋房子的主人干杯时,高尔基满脸不悦,大声纠正说:这栋房子不是我的,是莫斯科市政府的。高尔基为何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呢?曾有人做过极其大胆的猜测。据一些资料介绍,晚年的高尔基虽享誉文坛,但也有许多无法排解的苦恼:与无产阶级文学有关的,与无产阶级革命有关的,还有与无产阶级文学和革命都有关的。上面酒会上流露的出来的苦恼,则是与这栋房子有关的。
现状
按理说,房子归属根本不能构成问题,就连高尔基本人也是属于苏联的,属于俄罗斯的,乃至属于全世界的。高尔基在世时,这栋房子被誉为是当时的″作家俱乐部″、″国家出版社″、″海外文化交流中心″。高尔基辞世后,仍然不断有人为纪念凭吊他来到这里。1961年,国家将此改建为故居博物馆,供所有热爱高尔基和他的文学的人们追思缅怀一代文学巨匠之于世界的不朽遗存。无论你是俄国人还是外国人,到高尔基故居博物馆来参观都是免费的,只需要做简单的登记即可。如果你愿意,可以往一个小小的募捐箱里投上一些卢布,用于博物馆的修缮。工作人员与参观者说话时声音无比轻柔,目光也是软软的,包含着对参观者的一种欢迎和接纳,同时,也是对与高尔基有关的文学情感的悉心呵护。在登记处,一位女作家正在签名售书,这是一本关于高尔基故居建筑的书,里面有极其精美的图片。
高尔基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Gorkey,Maksim)
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市一个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
代表作:《母亲》描绘了无产阶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共产党员工人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高尔基(1868―1936年)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 他的父亲是木匠。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娰德拉》。高尔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都是在1895年发表的。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1902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
1906年,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母亲》发表了。在世界文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的历史时期。同年,在美国写了描写工人暴动的剧本《敌人》,它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剧作之一。1906―1913年,高尔基因沙皇政府的迫害,侨居意大利,成为一个政治流亡分子。1907年春,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从此,他和列宁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1911―1913年间,写了故事集《意大利童话》。1913年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 1913年高尔基回到祖国,主持《真理报》文艺栏,从事文化组织工作和文学活动。1916年,发表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1922年发表第三部《我的大学》 。十月革命胜利后,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1936年写的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最后一部巨著,这部史诗是高尔基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1934年,在高尔基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高尔基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高尔基在晚年为了迎合斯大林,对“白海运河”的修建进行了“美化”。引用一句:为此书提供了资料的,还有以马克西姆·高尔基为首的三十六名苏联作家,他们是俄国文学史上破天荒第一次颂扬奴隶劳动的关于白海运河的那本可耻书籍的作者。
参考资料
高尔基故居博物馆.俄罗斯旅游中文网.2013-01-04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8:30
目录
概述
简介
陈设物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