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短翅莺(学名:Locustella mandelli):体长14厘米左右,小型
鸟类。整个上体包括两翅和
尾羽表面全为暗褐色沾棕,尾羽较长而尖;
眼先和眼周皮黄色,形成一皮黄色眼圈,眉纹亦为皮黄色但不甚明显;头侧褐色,喉和腹中央白色,胸灰或灰褐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橄榄褐,尾下覆羽具白色尖端。喉通常具少许暗色条状纹或斑点,但到冬季则消失而多缀有皮黄褐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虹膜褐色;上嘴色深,下嘴粉红色;跗跖粉红色。
高山短翅莺雌雄羽色相似。整个上体包括两翅和尾表面全为暗褐色沾棕色,尾羽较长而尖。眼先和眼周皮黄色形成一皮黄色眼圈,眉纹亦为皮黄色但不甚明显。颈侧褐色,喉和腹中央白色,胸灰色或灰褐色,两胁和尾下
覆羽橄榄褐色,尾下覆羽具白色尖端。喉通常具少许灰色条纹或斑点,但到冬季则消失而多缀有皮黄褐色。
小型鸣禽,喙形多样,适于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
虹膜褐色;嘴粗厚,黑褐色,上嘴边缘和下嘴基部淡红色;脚淡红色。
大小量度:体长12-14厘米;嘴峰♂10-12毫米;翅50-58毫米;尾56-66毫米;
跗蹠18毫米。(注:♂雄性;♀雌性)
单独或成对活动,冬时成小群活动。性胆怯,善隐蔽。一般多活动于灌丛中,也见于林间沼泽、林缘、道旁灌丛——草丛中。性活泼,善于隐蔽自己,不易被发现。频繁地在灌丛低枝间跳来跳去寻觅食物。在繁殖季节,常发出鸣叫声,不仅白天鸣叫,常常晚上也鸣叫,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繁殖期5-7月。3-4月即开始求偶和占区、鸣叫。筑巢于近地面的草丛中。巢呈杯状,通常有芒草等枯草、枯叶和细软的草茎等构成。巢高6.5-8.5厘米,外径8.5-10厘米,内径4.5-6厘米,深3.2-4厘米。每窝产2枚卵,呈白色,缀以紫红色或灰紫色斑点,尤以钝端稠密,常形成圆环。卵的大小为19毫米×15毫米。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