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日晖,1969年12月21日出生。文学博士。
大连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人文学部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得省教学名师称号。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经典赏析等课程。
2000年以后,转入中国文学的接受研究,对中国文学接受研究的范畴、内容等进行了界定,对接受理论的中国化问题进行了阐发。同时,提出了古代小说的接受方式、历时性接受和共时性接受、读者的分类接受等理论观点,并以《水浒传》为中心,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接受的具体问题。在《水浒传》接受史研究领域成果较为丰硕,提出了经典小说的接受史就是文化史等观点,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2005年,开始涉足当代文化研究,已经完成了大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大连民俗与大连市民的文化心理结构》,目前正在进行研究的课题是《大学文化在大连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发表过论文《大学课程设置的文化思考》并出版学术著作《
水浒传接受史》。
距今天大约二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两部不朽的巨著,一部是《
红楼梦》,另一部是《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清代安徽全椒人, 他出身于科甲鼎盛的仕宦名门, 后因家道败落,迁往南京,以卖文为生, 《儒林外史》就是他在南京创作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勾画出了
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群儒生的畸形状态,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范进中举》就是小说中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章节。那么,已经五十多岁,经历了二十多次考试的范进,究竟是怎样考上秀才的呢?对于范进考中秀才的这段描写,作者吴敬梓用看似荒诞的笔触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尖锐的嘲讽。故事一开始,作者就将两个有着同样伤心史的人物放在一起:周进,因功成名就而飞黄腾达、显赫一时;范进,却因科场失意而穷困潦倒、卑躬屈膝。两种不同的境遇,构成强烈的对照,说出了人们热衷科举的真正原因。
明清时期,高中举人就意味着有了做官的资格。对于半生穷困潦倒的范进来说,中举无异于“一步登天”。然而,从天而降的大喜,让饱经辛酸折磨的范进承受不住这强烈的刺激,发疯了。范进发疯之后,又发生了哪些故事?神志颠狂的范进还能恢复正常吗?
对于范进发疯这一章节的描写,作者吴敬梓行文恢谐幽默,机趣横生,而字里行间又时时流露出辛辣尖锐的嘲讽。尽管他用极其夸张的笔调来写范进的发疯,读来仍觉得非常真实。那么,范进中举发疯的心理依据究竟是什么呢?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古人对教育和个人出路的认识,小说通过具体的生活画面,不仅深刻地写出了在科举制度下所谓的“一进龙门,身价十倍”,而且在揭露人物的可笑可鄙同时鞭挞了现实社会的罪恶。正是人们对功名富贵的这种态度,形成了一种恶浊的社会风气和强大的社会势力,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一种引诱,又是一种挤压。作者对范进这样的人物,既作了辛辣尖锐的嘲讽,又表现出对他们的哀怜和同情。那么,对于范进这样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对于封建科举制度,后人到底应该怎样来客观评说呢?
大连大学高日晖副教授做客《
百家讲坛》,探寻《范进中举》的来龙去脉,揭秘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百态。《范进中举》第一集《范进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