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朋满座》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喜剧电影,由
王凤奎执导,
李志舆、
陈肖依主演,于1991年在中国上映。
剧情简介
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城,严局长抢占分配给模范教师年望秋的住房, 以羊年结婚不吉利为借口,为儿子突击举行婚礼。邻居个体户大宽、宝玲夫妇打抱不平,想补办婚礼与严局长叫板,同时决定为年老师借来个新娘,突击结婚,决不让新房。他们瞄上的新娘正是电视台《鹊桥》节目主持人茹春。大宽夫妇以拍电视剧的名义把茹春骗来参加婚礼,他们又告诉年望秋请来的是假新娘专门帮助未婚青年,已经说好了由两人合作上演一出假婚礼,一定争口气要回应给的住房。
第二天,严局长率众在门口迎新娘。钱大宽、年望秋也同时举行婚礼,一个大院,三姓结婚,这院子里就有点儿乱。本来到严家送礼的被大宽的小兄弟拉进了年家;新娘子没来,迎新的鞭炮却稀里糊涂地先放了;停在门口的汽车又被罚了款;新娘子迟迟不肯上车。严局长这里焦头烂额,大宽那哥几个又太没文化也露了馅,只好向茹春交底:结婚是假,演戏是真,只为年老师打一次抱不平。年望秋连连道歉,茹春决定挺身而出,帮忙到底。婚礼上,看到望秋的学生们把各自的荣誉证书组成的大喜字献给老师,人们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而感动。严家好不容易盼来新娘,迎亲车到,电视台报道以公车迎亲的采访车也同时停下,恰好严局长作了个特权典型。采访车进入酒店又将镜头对准了茹春和年望秋,这一下茹春假戏真做了。
严局长的儿子严启夫妇正在拜高堂,新娘子一眼看见部队的男朋友赶来了,就匆匆迎上前去。男友告诉她, 有人打电话说她病了,特地前来探望;她告诉他,为了能过好日子只好放弃理想。严母发现儿媳失踪打发人四处寻找,原来新娘子追赶返回部队的男友去了。
欢乐声中,全市的人都为年老师而庆幸,宝玲为大宽生了个儿子,欢乐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一辆特快专递邮车给年望秋送来一份邮件,他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把崭新的钥匙,原来,这是市长办公室为祝贺年望秋婚礼特地批给他的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年望秋拿着钥匙说自己用不着那么宽敞的房子,结婚不过是演戏,菇春却说:老严家才是演戏。她摘下当初做道具用的戒指, 希望年望秋为她专门买一个。
众人为这对新人的结合而高兴,年望秋和茹春幸福地笑了。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原则
该片成本只有80万元,其中包括33%的管理费。针对这种情况,导演王凤奎决定采取“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方针,在构思剧本阶段和拍摄阶段,集中一切力量,把时间、财力、精力用在戏上、用在演员的表演上、用在刻画人物上,而相对的,在影片的布景、色彩和情节时间跨度上,就减弱了一些。
虽然当时电影界时兴到各地拍外景,但导演王凤奎重拾话剧的“三一律”来结构影片,把镜头局限于一个居民大院内,追求“微雕”式电影美学,决心拍一部人物肖像画似的反映城市现实生活的喜剧片。在拍摄中,为了追求细节的真实和确保喜剧效果,王凤奎要求在运用镜头上不乱跳,多用长镜头移动镜头;由于是群戏,少用近景,基本上是中景表现;坚持百分之百同期声录音,因为喜剧中的名词、当时的感觉、语气词是后期配音无法弥补的。
表演风格
关于演员的表演风格是否需要统一,副导演顾晶集合所有演员讨论创作风格时曾有过争议,例如陈肖依过去经常饰演矜持、含蓄的人物,在喜剧片中塑造角色时是不是应该变忧郁为活泼。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婚礼上的人物性格各异,在创作时应尽最大可能展示演员们的个人魅力,不强硬地去整齐划一。
播出信息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该片的问世,不独为人提供了一部观赏性强,思想、艺术比较有成就的喜剧片,还为生活喜剧这条路子带来了经验得失,可供品评,这是尤为重要的。作为生活喜剧,它富有强烈、鲜明的现实感的喜剧构思。影片中的一座院子中三户人家同一天办喜事,实属巧合和近乎荒唐,而在编导者设计的规定情景中,却又合乎生活情理。导演在影片中主要以人们的悬念、期待心理来处理节奏感,这种一以贯之的悬念心态,构成了很自如、很有层次、很有变化的喜剧节奏。这一节奏疏张有致、有起有伏、变化多端,能抓住观赏者。但是,全片以婚礼为中心,宴席场景占了很长篇幅,而由于镜头、调度变化不够,后半段有些重复,便在节奏上显得有点松散了。在思想上,该片开掘了一定的思想内涵和生活价值趋向,达到了较高的文化价值品位。(原《大众电影》、《电影艺术》编辑、研究员
王云缦评)
这部生活喜剧片的故事是编造的,情节是荒诞的,但生活的细节、人物的思想感情却是都市人生的真实写照,真实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因此,影片编造出的荒诞的外壳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触及和鞭挞时弊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观众的眼泪是为普通小人物的善良正直和他们抗争不公正命运后人生价值得到承认和褒扬而流出的。影片全方位展示了都市人生活的心态,其反映都市生活的广度,提供都市人生百态的信息量,都超过导演以前拍过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喜剧片。影片从避其所长、揭其所短之中寻到了社会生活中的资料,让观众对局长以权谋私导致的种种亮丑行为发出嘲笑,对个体户无知充能的憨态发出了善良的嘻笑,对特级教师勉为其难的窘态不由地得然失笑。这种从生活提炼的喜剧因子,从人们身份和性格之中开发出来的笑料,就很容易让观众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的体验去接受,从而从心底发出会心的笑。(《电影评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