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西高桥是宁波市鄞县高桥镇境内的桥梁,位于宁波市城南8公里处鄞县高桥镇,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充满了各种美丽的江南风景,身处其中能深刻领略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简介
鄞西多高桥,西出宁波望京门外的后塘河上,曾有大卿桥、西成桥、望春桥、新桥、上升永济桥和高桥,这批桥都是清一色的单孔高拱桥,昔年多有官船往来,故后塘河又称官塘河,而一连串的高拱桥之中,尤以高桥为最著名,高桥镇,就是以桥命名。
发展历史
高桥之著名,其一是高桥历史悠久,桥身高大,为鄞西诸多高拱桥之首。其二是地处古明州通往内陆的水陆咽喉,官员学子、行商军旅必经之地。其三是高桥战役和高桥会的故事。高桥在建筑史、军事史、交通史、民俗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
宋代《宝庆四明志》中的高桥,仅载了“县西二十里,绍兴中(公元1131-1162年)重建。”可见高桥在800余年之前已经有名。经实地考察,整桥长29米,由72组弧形条石组成的圆拱,拱矢高6.8米,跨水10.3米,这样高大的拱桥,既容得两艘官船平行,又可“航舶过往风帆不落。”
高桥建造稳固,雕饰美观。桥顶宽度4.8米,桥基宽度6米,略呈梯形。东西各33级步阶,可以骑马过桥。桥面上设置13对宋式双复莲望柱,由荷叶托拦板联接,东西桥堍各一对祥云抱鼓石。站在桥顶,可远眺四明群峰逶迤,平川阡陌纵横,桥下宽达1米的纤夫通道,在此90度的急转弯,由后塘河折入大西坝河,桥拱的转角处留下一道道深达1厘米的纤绳痕迹,记录了几百年来纤夫们的辛劳血汗。
如果坐船从桥下经过,刻在南北的两块桥额上各有一个“高”字。南边书“指日高升”,对联是“巨浪长风想见群公得意,方壶圆桥都从此处问津。”这是为渴求高官厚禄的官员和学子们说的;桥的北面刻的是“文星高照”,专为往返于科举考场的读书人说的吉利话。
据鄞县地方志记载,由高桥向东一箭之遥的景安铺,唐宋时代又称马铺,为“出望京门十里”之驿站,官府的公文信函及晓行夜宿的驿使快马都在此驻足。如走陆路过高桥后经大隐、车厩、余姚可通杭州。走水路,可过五里大西坝河,在西渡进入姚江而直达杭城。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冬,宋高宗赵构经鄞县逃到海上以后,高桥景安铺驿道上发生了著名的宋金“
高桥之战”。清代万斯同在《鄮西竹枝词》中写道:“高宗航海驻鄞邦,曾把高桥作战场,却恨元我轻纵敌,复教兀术渡钱塘。”
该年腊月三十,寒风凛冽,明州城内家家户户都在过年,金兀术的爱将阿里浦卢浑的4000铁骑,从陆路过高桥,气势汹汹蜂拥而来,临近景安铺,突然踏上宋将张浚、杨沂中指挥铺设在地上的草席,顿时人仰马翻,被杀得血流成河,成为宋代抗金史上第一次胜仗,
宁波草席,从此被称为“滑子”。阿里浦卢浑死里逃生,报告金兀术,亲率重兵前来报复。正月初七,明州城内还沉浸在庆贺抗金胜利和新年欢乐之中,金兵兵临城下,张浚竟弃城而逃,正月十七,明州城破,金兵洗劫杀戮未及逃离的城内外百姓,这就是宁波建城以来遭受到的最大浩劫。
数年后,宋高宗回到临安。降旨嘉奖张浚、杨沂中
高桥之战有功,在桥边为张、杨建宁德庙、锋庙,百姓们为表示庆贺,即形成了八百年来万人参预的“高桥会”。
据清代学者蒋学镛考证撰文认为:“张浚恐金人益兵来攻,即大掠城中而去并拆所过桥梁,金兵至,士民奔迸,桥毁不得渡,遂歼于敌,浚实为罪魁,后为但称高桥之胜,反于其地立祠。”后来由于张浚伙同秦桧屈杀岳飞,才永远跪在岳坟前被世人唾弃,而高桥旁宁德庙中的红脸菩萨也改为黄飞虎,高桥之战中的张浚,最后才得到历史的惩罚。
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沿海制置大使吴潜重建了高桥,也即现在的如此规模。元明清各代,屡经修缮,最后一次重修为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至今已历118个春秋,它虽然已失去船来人往的辉煌和热闹,但作为浙东历史文化的重要名胜古迹,仍将受到世世代代的保护,在1998年的《宁波十大名桥》评选中,是入选的最大单孔高拱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