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thorelii Lecomte。是猪笼草科猪笼草属的食虫植物。由克洛维斯(Clovis Thorel)在1862年至1866年间在Ti-tinh、卢绍(Lo-thieu),Guia-Toan,越南等地首次发现的。在此期间,克洛维斯收集了高棉猪笼草的模式标本,编号为Thorel 1032。这些标本选择的是一棵带有下位笼的雄株和一棵带上位笼的雌株。现存放于巴黎的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Muse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内。
植物学史
1909年,法国植物学家保罗·亨利·勒孔特(Paul Henri Lecomte)在他的专著(Notulae systematicae)中正式命名了高棉猪笼草。1979年,宋(Leo C. Song)发现了Nepenthes thorelii f. rubra并发表在食虫植物通讯(the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中。
1983年,贝德纳尔(Bruce Lee Bednar )写道:
“N. kampotiana被认为是高棉猪笼草和
奇异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有一些地方还将其称为N. × lecouflei。贝德纳尔注意到在园艺贸易中被叫做“长绿高棉猪笼草”的其实是产自泰国的奇异猪笼草,而另一种有着带绒毛叶片和较短捕虫笼而叫“短轮猪笼草”的才是高棉猪笼草。”
1997年,马修·杰布(Matthew Jebb)和马丁·奇克(Martin Cheek)选定了一棵雄性的高棉猪笼草作为模式标本,存放在巴黎标本馆。他们还指出,高棉猪笼草与
史密斯猪笼草(N. smilesii)存在着近缘关系。
2009年11月,一张记录着在越南海拔0~200m区域原生地的照片出现在网络上。2010年2月,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和弗朗索瓦·梅伊(François Mey)曾前往照片所指的地方,但没有在那找到高棉猪笼草。
形态特征
高棉猪笼草是一种具有直立茎的灌木,茎成圆柱型。茎可高达40cm,直径4~8mm。高棉猪笼草有发达的根系,每年的雨季从根部抽出侧芽。根茎部分支不规则,可宽达2cm。
叶片呈流线披针形至窄倒卵形,可长达26cm,宽至3cm。叶顶端呈尖状。叶片包住茎并向下延伸,形成两个边缘圆滑的脊。2~4个纵脉从中脉发出。弯曲的羽状脉遍布叶片。
下位笼呈卵形,可高达11.5cm,宽至4.5cm。笼子为浅绿底红斑,盖子呈红色。每个笼子的前部都有一对可宽至8mm的翼。翼上有长至5mm,间距为2mm的尖刺。笼口为卵形至三角形且为斜口。唇前部宽约2~4mm,后部可宽至7mm。唇上有许多突起的楞,间隔为0.25~0.4mm。唇齿间距为0.2~0.5mm。盖子成卵形至圆形,长约3.5cm,宽约2.8cm。在盖子底部有许多突出的蜜腺,特别是靠近中线位置。蜜腺约有0.3~0.7mm宽。在盖子边缘蜜腺变得比较稀疏且较小,约0.15mm。唇颈约2~4mm。
上位笼呈倒卵型,笼口变小。比下位笼小,最多可达12.5cm高,4.5cm宽。上位笼的翼缩小至只有1~1.5mm宽,尖刺缩短至不足1.5mm,间隔为3~7mm。笼口为斜口且向下凹。唇宽3~5mm,唇边缘呈波浪状。盖子类似于下位笼。
高棉猪笼草具有巨大的
总状花序。花梗长8~18cm,花轴可长达50~70cm。一个小花梗带一个花,小花梗长约6mm。苞片短,有时消失。
高棉猪笼草被着0.3~0.4mm长的绒毛。
生长环境
高棉猪笼草生长于海拔200m有旱季的热带草原上。在旱季大火烧毁全部的植被后,高棉猪笼草只剩下一根干而休眠。等到雨季来时,它会再次发芽。
分布范围
高棉猪笼草分布于越南。
相关研究
近藤胜彦(Katsuhiko)于1969年测定高棉猪笼草的染色体为双倍体,共78个。1997年,伊布尔(Günther Rudolf Heubl)和维斯图巴(Andreas Wistuba )研究发现,事实上染色体数目为80个。
高棉猪笼草中的某些化合物一直是某些研究的对象。1998年的一篇文章报道指出,高棉猪笼草内的萘醌具有抗疟疾活性。其次,2007年的一篇报道,有学者对
猪笼草属中许多种类的捕虫笼中的酶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了高棉猪笼草。
异型异名
Nepenthes tayninhensis M.Catal. & Kruetr. in AIPC MAg. 46: 22 (2017)
保护现状
根据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0年6月30日评估为
数据缺乏(DD)物种,高棉猪笼草被列入了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单(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