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损害是夏季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的身体损害。在环境温度变化时,机体通常通过出汗、呼吸、寒战和调节皮肤与内脏器官之间的血流使体温波动范围很小。然而,长期在高温下或过度的热辐射,就会引起高温损害,如热衰竭、中暑和热痉挛。湿度增高减少了出汗的降温作用,加上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增加肌肉产生的热量,也增加了高温损害的危险。老年人、过度肥胖的人和慢性酒精中毒者对高温损害特别敏感。
预防
某些药物,如
抗组胺药物、抗精神药物、
酒精和
可卡因等也可能增加高温损害的易感性。根据自己的感觉采取预防措施是防止高温损害有关疾病的最好方法。例如,避免在很热、通风很差的环境中从事重体力活动和不要穿厚而不透气的衣服。进食含有少量盐的食物和饮料(如有盐的西红柿汁或冷牛肉汤)来补充大量出汗失掉的液体和盐。如果必须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应注意尽可能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盐并可用冷水来冷却皮肤。
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高温损害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其中重症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
热痉挛、
热衰竭、
日射病和
热射病。
中暑
中暑是指人长时间处于
高温环境,不能充分出汗降低体温而引起的威胁生命的疾病。
症状通常发展很快,需要立即处理。如果脱水,又不能充分出汗来
散热,体温可能升高到危险水平,导致中暑。某些疾病患者如
硬皮病和
囊性纤维变性,出汗功能降低,中暑的危险性增加。
症状和诊断
中暑发展很快,有时有头痛、头晕、乏力等先兆,但不一定出现。出汗而且汗量不一定减少,皮肤发热、潮红干燥,心率加快可达160~180次/分,呼吸频率加快,血压通常很少变化,肛门测量体温可升至40℃~41℃,患者常常有“着了火”的感觉。定向力障碍,并很快出现昏迷或痉挛。
中暑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永久性损害或死亡。体温达到41℃是预后严重的指标,如果再高1度,常常会引起死亡。大脑等内部器官的永久性损害很快出现,往往会导致死亡。老年人、身体虚弱的病人和饮酒过度的人,预后更严重。通常根据症状诊断中暑。
治疗
中暑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不能及时送医院治疗的患者,在等待转运时,应用湿被单或衣物包裹,或浸泡在水池、溪流或凉浴缸里,甚至用冰降温。在医院,要经常监测体温,避免过冷,静脉输入控制惊厥药物。严重中暑后,应卧床休息数日,几周内体温仍有波动。
热痉挛
热痉挛是由于在高温环境下从事重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引起的严重肌肉痉挛。
热痉挛是由于身体在高温下从事重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导致水和盐(包括钠、钾和镁)过量丢失引起。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动力车间工人、钢铁工人、矿工,穿着很厚衣物的登山运动员或滑冰运动员和那些大量隐性出汗的人。
热痉挛常突然发作,首先累及四肢;表现为剧烈疼痛和不能活动。肌肉变硬、紧张、松弛困难。
热痉挛可饮用含盐的饮料或进食含盐食物来预防和治疗。需要静脉输入盐水的情况很少。常用氯化钠片剂预防热痉挛。但可引起胃部不适,过量时可能引起水肿。
中暑衰竭
由于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大量出汗,所致的过多的液体和电解质丢失而引起的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
暴露在高温下,特别是在重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时,出汗引起大量的体液丢失,盐(电解质)也随体液丢失。使循环系统和大脑功能紊乱,导致热衰竭(虚脱),热衰竭似乎很严重但少见。
中暑衰竭、热衰竭的诊断
症状和体征
主要症状是乏力、虚弱、焦虑和大汗。因为受热,下肢血管扩张,血液淤积,站立时容易晕倒。心跳缓慢、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苍白、凉而滑腻;可能出现
精神障碍,体液丢失,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可能引起虚脱或昏厥。出现上述症状通常可诊断为热衰竭。
过多的出汗但未及时补充液体而可引起中暑衰竭伴疲乏,虚弱和焦虑。接着发生循环虚脱而可见缓慢而纤细的脉搏;血压低而不易测知;皮肤冷而苍白,粘腻;精神障碍,继之出现休克样神志不清。核心体温在38.3~40.6℃之间。长时间站立于高温环境促发的轻度中暑衰竭(因血液淤积于热扩张的下肢血管)的症状为亚正常体温和单纯性昏厥。诊断引起循环虚脱的中暑衰竭应该与胰岛素休克,中毒,出血或外伤性休克相区别。通常有高温环境暴露史,缺乏液体的补充,无其他可见的原因以及对治疗的反应可作为诊断的足够依据。
预后
除非长时间循环衰竭,中暑衰竭、热衰竭通常是短暂的,预后也是好的。
治疗
主要治疗是补充液体与电解质。必须恢复正常血容量,保证足够的脑灌注。
病人应平卧或头稍低位,每数分钟口服少量含微盐的凉水或运动员饮用的电解质饮料。将患者移至温度较低的环境。
有时需要等渗盐水静脉滴注,很少需要用心脏兴奋剂或血浆扩容剂(白蛋白,右旋糖酐);如果使用,应小心给予,以免容量过负荷。
补充水分后,患者常常可以迅速地完全恢复。
如果治疗1小时后血压仍然较低、脉搏缓慢,应怀疑有其他情况。
中暑性热
是散热功能不足或障碍引起的——危险的——高热
中暑是指人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不能充分出汗降低体温而引起的威胁生命的疾病。
症状通常发展很快,需要立即处理。如果脱水,又不能充分出汗来散热,体温可能升高到危险水平,导致中暑。某些疾病患者如硬皮病和囊性纤维变性,出汗功能降低,中暑的危险性增加。
中暑的诊断
症状和体征
中暑发展很快。在症状突发前,有时有头痛、头晕、乏力等先兆,但不一定出现。通常出汗减少。皮肤灼热,发红,常干燥。脉率迅速加快,可达160~180次/分;呼吸通常加快。但血压通常很少受影响。肛门测量体温可升至40℃~41℃,患者常常有“着了火”的感觉。体温达到41℃是预后严重的指标,如果再高1度,常常会引起死亡。
短暂的定向力障碍,并很快出现神志丧失、昏迷或痉挛。——根据队员的描述,宁倩就出现过定向力障碍,这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死亡前可有循环衰竭。中暑如不及时治疗,经数小时极高体温后,存活者可有永久性大脑等内部器官害,往往会导致死亡。老年人、身体虚弱的病人和饮酒过度的人,预后更严重。
通常根据暴露于高温环境,突然发生的皮肤灼热,干燥,发红伴体温大于40℃,脉速及神志错乱或神志不清等症状就可以诊断中暑。中暑还应该和与食物,化学或药物中毒区别。排除急性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和中毒性休克。任何可能促发中暑的药物均应考虑到。
中暑的预后
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诊病,若不给予迅速有力的治疗,可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脏衰竭。
核心体温达41℃是预后严重的体征;体温若再略为升高一点则常可致死。老年,衰弱和酒精中毒可加重预后。
治疗中暑应立即采取强力的急救措施
措施不及时的话会死人的。
若远离医院,应将病人脱离
高温环境,用湿床单或湿衣服包裹病人并给强力风扇,以增加蒸发散热。
在等待转运期间,应用湿被单或衣物包裹,可将病人浸泡于湖泊、河流、水池、溪谷,或甚至用雪或冰冷却降温,也是一种好办法。若病人出现发抖,应减缓冷却过程,因为发抖可增加核心体温(警告:应每10分钟测1次体温,不允许体温降至38.3℃,以免继续降温而导致低体温)。
在医院里,应连续监测核心体温以保证其稳定性。避免使用兴奋剂和镇静剂,包括吗啡;避免过冷。若抽搐不能控制,可静脉注射地西泮和巴比妥盐控制惊厥。应经常测定电解质以指导静脉补液。
严重中暑后,最好卧床休息数日,数周内体温仍可有波动。
中暑痉挛
——因过多的液体摄入但不补充钠所致的体力活动诱发的横纹肌痉挛。
因过多的液体摄入但不补充钠所致的体力活动诱发的横纹肌痉挛。
在高温(大于38℃)环境下,大量出汗导致水和盐(包括钠、钾和镁)过量丢失引起。当出汗过多液体丢失而仅仅补充水份时,体力活动后可发生中暑痉挛。该结果是钠,偶尔钾和镁的相对丢失之故。
中暑痉挛常见于在高温下的体力劳动者(如炼钢工人,矿工),穿防寒衣过度的登山或滑雪者,网球运动员和其他周末运动员,以及不适应热和干燥气候大量隐性出汗的人,后者蒸发快而使过多的出汗几乎不被发觉。
中暑痉挛、热痉挛的诊断
症状和体征
中暑痉挛常突然发作,首先四肢肌肉受累,表现为剧烈疼痛和腕足痉挛而使手足无法活动。常常是发作性的,痉挛性肌肉感觉呈硬结状。若痉挛仅累及腹肌,疼痛可类似急腹症。肌肉变硬、紧张、松弛困难。
生命体征通常正常。皮肤可干热或凉而粘腻,主要取决于湿度。
预防和治疗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饮含氯化钠的液体或吃含氯化钠的食物,能预防和很快缓解中暑痉挛。氯化钠片剂常可用于预防,但可能引起对胃的刺激,过量时可导致水肿,所以不鼓励服用这类片剂。
若病人不能吃或饮,需用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这种情况很少。